一、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桑艾霞[1](2016)在《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蛾眼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蛾眼结构是高深宽比纳米结构阵列,具有良好的光学减反和超疏水特性,在显示技术、仿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为复制材料浇铸到多孔氧化铝(AAO)模板上,通过表面改性和紫外固化实现PUA蛾眼结构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上成功转印,测试PUA蛾眼结构的增透和超疏水特性,并讨论其在葡萄糖检测和纳米压印等方面的应用。具体如下:(1)工艺优化与结构特性。分析计算表面改性对AAO模板/PUA/PET三者之间粘附能差异的影响,用C=C双键的转换程度来表征PUA的固化程度,从而优化紫外固化复制工艺,解决了高深宽比纳米结构大面积复制中出现的断裂倒伏等问题。PUA蛾眼结构可等效于由多层不同折射率光学减反膜叠加,测试其透射率较无图形PET薄膜有显着提高;分析超疏水机理,对制备的蛾眼结构用DC2634溶液改性后,测得其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表明低表面能和高深宽比纳米结构有利于获得超疏水表面。(2)PUA蛾眼结构应用。在PUA蛾眼结构上镀银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进行表面增强拉曼特性实验,得到了葡萄糖分子的SERS效应;以200nm周期的PUA蛾眼结构作为纳米压印的模板压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制蛾眼结构,分析膜厚、压印温度和压力等关键因素对压印结构的影响,成功制备PMMA蛾眼结构。本文对于大面积蛾眼结构的制作及开拓其在光学增透、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张方方[2](2014)在《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甲基硅树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甲基硅树脂是高度交联的具有网状结构的一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备有机/无机材料的综合性质,但也存在硬度不够高、光反射率较大等一些缺点。低聚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是一类具有三维笼型结构的低聚倍半硅氧烷,也是一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能够以物理共混或化学交联的方式引入到各类聚合物体系中,从而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目前,已经有少量POSS改性甲基硅树脂的文献刊出,但主要是改善甲基硅树脂的热稳定性。本论文通过化学交联的方式将POSS单体引入到甲基硅树脂中,制备出一系列新型改性甲基硅树脂,并通过傅里叶红外仪(FT-IR).核磁共振仪(NM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失重分析仪(TG)、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分光光度计(UV)、接触角测试仪(CA)、铅笔硬度仪和附着力测定仪对其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五种POSS的合成及其结构和性能表征用水解缩合法合成八(乙烯基)-POSS (Vinyl-POSS)、八氯丙基POSS (Chloropropyl-POSS);以Vinyl-POSS和氢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经硅氢加成法,合成出八(三甲氧硅乙基)-POSS (OPS)和六(三甲氧硅乙基)-二乙烯基POSS (DVPS)两种POSS;以Chloropropyl-POSS和咪唑为原料,通过官能团取代法首次制备出八(N-咪唑丙基)POSS (Im-POSS)。结果表明:在氮气氛围中,Vinyl-POSS具有升华特性,最终残余率较低;Chloropropyl-POSS加热分解时,先熔融再分解,最终残余量为45.9%,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OPS和DVPS的热分解过程中有少量挥发,残余量分别为56.6%和64%,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Im-POSS的热分解过程比较复杂,但最终残余量为51%,也是很好的耐热材料。2. POSS/甲基硅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该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不同OPS添加量改性甲基硅树脂的性能研究;(2)OPS和DVPS分别协同二氧化硅溶胶改性甲基硅树脂的性能研究。就(1)而言,本文制备了不同OPS添加量的改性甲基硅树脂,并对其固化后的膜层进行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OPS添加至甲基硅树脂的反应过程中,有自身反应团聚现象;由于OPS笼型顶点的分解或缩合反应,导致OPS改性甲基硅树脂热稳定性稍差于甲基硅树脂;随着OPS添加量的增加,硬度从3H增加至7H;膜层具有很好的透明度,且膜层接触角大于90。,具有疏水性。对于(2)来说,将传统填料纳米二氧化硅溶胶与POSS协同改性甲基硅树脂,对其固化后的膜层进行结构和性能研究。研究表明:二氧化硅和POSS协同改性甲基硅树脂,使甲基硅树脂的硬度从3H提升到了9H,大幅度提高了甲基硅树脂的硬度,热稳定性比单一OPS改性甲基硅树脂有所提高。3. POSS基硅树脂膜层的光透过性(1)制备OPS/Si02/甲基硅树脂和DVPS/SiO2/甲基硅树脂复合增透材料,并研究其透过率、表面形貌结构、硬度、附着力和疏水性等。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的膜层表面有大量的-OH, Si-O-Si网络结构和少量没有分解的甲基;POSS和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改性过的甲基硅树脂膜层表面有很多均匀的小颗粒,有一定的孔隙度;膜层最大透过率达96%以上,表明甲基硅树脂和改性后的甲基硅树脂都具有较好的增透效果;膜层是疏水膜,硬度达9H,且与对玻璃的附着力很好。(2)改变二氧化硅溶胶和OPS添加量,制备一系列新型增透镀膜液,研究增透膜的透过率和表面形貌、分子结构、硬度和附着力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原料比例后的改性甲基硅树脂增透膜表面疏松,有较多的小孔隙;纳米二氧化硅的增加能够使甲基硅树脂的透过率提高到98%;当纳米二氧化硅量一定,OPS的添加量为10%-20%时,透过率最大值达到了99%以上,膜层硬度随着OPS添加量的提高从HB提高到了3H,当OPS添加量为50%时,透过率最大值达98%,膜层硬度达到了6H。
胡常炳[3](2012)在《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研究》文中提出增透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功能薄膜,在通信、电子、建筑、医学、生物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传统制备增透膜的方法,如物理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均有工艺设备复杂、制备条件苛刻、价格昂贵等不足,而溶胶-凝胶法虽然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但所需热固化工艺能耗高、制备周期长,而且还限制了增透膜在一些不耐热基材上的应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利用紫外光固化技术,克服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增透膜后续热固化带来的能耗高、固化耗时长等缺点,同时通过有机-无机复合来构造SiO2颗粒与树脂网络镶嵌结构,改善单一SiO2颗粒增透膜的机械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SiO2溶胶及其增透膜的制备研究以TEOS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研究了乙醇体系下碱性SiO2溶胶的制备方法,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水用量及陈化时间对SiO2溶胶粒径大小、粒径分布以及溶胶粘度的影响,并以不同SiO2溶胶制备增透膜。研究表明:催化剂用量增加会导致溶胶粒径增大,粒度分布变宽,当其用量为5wt%o时,硅溶胶颗粒粒径为6.2nm,用量达到20wt%o后溶胶颗粒均匀性变差,粒径达到118.3nm;水用量增大,会导致溶胶粒径增大,粒度分布变宽;陈化时间延长会使溶胶粘度增大,当其为10天左右时,溶胶粘度剧增;溶胶粒径增大会导致薄膜结构中微孔变少,介孔数量及孔径增大,薄膜折射率下降,薄膜透过率增大,溶胶粒度为53nm时,薄膜中介孔的孔径主要分布在114nm处。(2)紫外光固化树脂及其薄膜制备研究以脂肪族单丙烯酸酯和C8-C10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研究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制备方法,重点考察了引发剂种类、用量、光照时长等因素对树脂固化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预聚物含量下薄膜的性能。优化的光引发剂为BP,用量为3wt%,固化时间为7分钟;预聚物增加会降低薄膜的透过率,降低薄膜的抗氧化性能,增大薄膜的硬度。当预聚物含量为20wt%时所制备薄膜的成膜性能最好,光透过率峰值达到92.7%(3)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研究采用上述SiO2溶胶和紫外光固化树脂为主要原料,分别进行了叠层型增透膜和混合型增透膜的制备研究。研究表明:叠层型增透膜中以溶胶浓度为2wt%时制备的薄膜增透效果最好,最高透过率提高超过4%,折射率为1.14,薄膜的硬度低于3B,机械性能差;混合型增透膜中,有机相所占比例提高,薄膜增透范围从680nm-1100nm扩大到380nm-1100nm,以有机相所占比例为40wt%时制备的薄膜光学性能最好,薄膜光学透过率提高幅度在3%-4%之间,透过率峰值可达95.4%;随着复合材料中有机相用量由20wt%增加到40wt%,薄膜的硬度逐渐增大,继续增大树脂所占比例,薄膜强度则会下降,其中有机相为40wt%制备的薄膜硬度最大,达到2H。
郭晓辉,杨海洋,游娴,朱平平,何平笙[4](2004)在《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低分子量环氧树脂(DGEBA)在固化后和与之共混的聚氯乙烯(PVC)之间产生的相分离,用丁酮 抽提其中的PVC组分,制备了环氧树脂基多孔增透膜。测试结果表明,当mDGEBA/mPVC=30/70、膜厚为110 nm时,增透膜的透过率最高,达96%以上。薄膜在水或甲苯中煮沸不发生收缩、脱落,表现良好的粘附力和 机械强度。
二、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蛾眼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蛾眼结构介绍 |
1.2.1 蛾眼结构的发现 |
1.2.2 蛾眼结构的应用 |
1.3 蛾眼结构现有制备方法 |
1.3.1 自组装技术与RIE相结合 |
1.3.2 湿法刻蚀技术 |
1.3.3 纳米压印技术 |
1.3.4 银镜反应制备蛾眼阵列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UA蛾眼结构制备的实验研究 |
2.1 紫外固化浇铸技术 |
2.1.1 转移印刷技术 |
2.1.2 基于粘附能的转印机理分析 |
2.2 聚合物材料的选择 |
2.3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设备 |
2.4 实验内容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PUA/AAO模板/PET间粘附功控制 |
2.5.2 紫外固化时间对PUA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UA蛾眼结构的性能研究 |
3.1 PUA蛾眼结构的减反特性 |
3.2 PUA蛾眼结构的超疏水特性 |
3.2.1 蛾眼结构的超疏水性能 |
3.2.2 超疏水理论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UA蛾眼结构的应用研究 |
4.1 拉曼散射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4.1.1 拉曼散射 |
4.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4.1.3 SERS基底 |
4.1.4 以PUA蛾眼结构为基底的SERS特性 |
4.2 纳米压印制备PMMA蛾眼结构 |
4.2.1 实验内容 |
4.2.2 实验过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内容总结 |
5.1.1 PUA蛾眼结构的制备工艺 |
5.1.2 PUA蛾眼结构的性能 |
5.1.3 PUA蛾眼结构的应用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甲基硅树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有机硅发展简介 |
1.3 硅树脂概述 |
1.3.1 硅树脂的结构特征、分类及性能 |
1.3.2 硅树脂的合成及改性 |
1.3.3 硅树脂的改性 |
1.4 多面体低聚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 |
1.4.1 POSS的结构特征、分类和性能 |
1.4.2 POSS的合成方法 |
1.4.3 POSS的主要应用领域 |
1.5 有机硅材料在增透膜上的应用 |
1.5.1 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 |
1.5.2 有机硅材料在增透膜制备方面的应用 |
1.6 POSS改性硅树脂的研究现状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7.1 课题研究内容 |
1.7.2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OSS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POSS的合成 |
2.2.4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OSS的结构表征 |
2.3.2 POSS单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OSS改性硅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OPS改性甲基硅树脂的合成 |
3.2.4 甲基硅树脂及改性甲基硅树脂薄膜的制备和固化 |
3.2.5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表征 |
3.3.2 断面形貌分析 |
3.3.3 热失重分析 |
3.3.4 透明度测试 |
3.4.5 铅笔硬度测试 |
3.4.6 接触角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OSS和硅溶胶协同改性甲基硅树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3 甲基硅树脂及改性硅树脂的合成 |
4.2.4 膜的制备和固化 |
4.2.5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OPS及硅溶胶协同改性甲基硅树脂 |
4.3.2 DVPS及二氧化硅溶胶协同改性甲基硅树脂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OSS基增透镀膜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2.3 增透镀膜液的制备 |
5.2.4 增透膜的制备 |
5.2.5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OSOL-M与DSOL-M |
5.3.2 二氧化硅溶胶协同不同量的OPS改性甲基硅树脂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科研成果 |
致谢 |
(3)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增透膜概述 |
1.1.1 增透膜的发展 |
1.1.2 增透膜的原理 |
1.2 增透膜种类 |
1.2.1 无机增透膜 |
1.2.2 有机增透膜 |
1.2.3 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 |
1.3 增透膜制备方法 |
1.3.1 物理气相沉积法 |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1.3.3 溶胶-凝胶法 |
1.4 增透膜应用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制备方法 |
2.2.1 无机硅SiO_2胶增透膜的制备 |
2.2.2 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制备 |
2.2.3 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的制备 |
2.2.4 镀膜基体材料的预处理方法 |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紫外可见光谱 |
2.3.2 椭圆偏振光谱仪 |
2.3.3 扫描电镜 |
2.3.4 原子力显微镜 |
2.3.5 透射电镜 |
2.3.6 粘度计 |
2.3.7 比表面积仪 |
2.3.8 粒度测试 |
2.3.9 薄膜硬度及耐磨性测试 |
2.3.10 抗紫外老化性能测试 |
第三章 SiO_2溶胶及增透膜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材料制备 |
3.2.1 SiO_2溶胶制备 |
3.2.2 SiO_2增透膜制备 |
3.3 结果讨论 |
3.3.1 SiO_2溶胶的影响因素考察 |
3.3.2 不同粒度SiO_2溶胶对增透膜影响因素考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光固化树脂膜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材料制备 |
4.2.1 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制备 |
4.2.2 紫外光固化树脂薄膜的制备 |
4.3 结果讨论 |
4.3.1 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影响因素考察 |
4.3.2 紫外固化树脂膜的影响因素考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材料制备 |
5.2.1 叠层型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 |
5.2.2 混合型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 |
5.3 结果讨论 |
5.3.1 叠层型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的影响因素考察 |
5.3.2 混合型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的影响因素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4)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薄膜样品制备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薄膜厚度对光透过率的影响 |
2.2 mDGEBA/mPVC对最大透过率的影响 |
2.3 薄膜的表面形貌观察 |
2.4 薄膜的粘附性 |
3 结论 |
四、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蛾眼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桑艾霞.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2]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甲基硅树脂中的应用[D]. 张方方. 武汉大学, 2014(06)
- [3]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复合增透膜制备研究[D]. 胡常炳. 浙江大学, 2012(08)
- [4]环氧树脂基多孔光学增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郭晓辉,杨海洋,游娴,朱平平,何平笙.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