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资源问题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洪涝灾害问题。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中国的大多数生活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被排放到水系中。1996年,只有5%的生活废水和17%的工业废水经过处理,此后的状况改进不大。中国几乎有一半的饮用水受到人畜粪便污染。此外,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合成氮肥的第一大消耗国,其农业用地的大量化肥养料也流入江河中。
中国7条最大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和黄河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这些河流一半以上的受监测区域中,其水质都是五级(五级在中国水质等级中是最低的等级)或比五级还要差。中国 5000公里以上流程的主要河流污染程度严重,以至于有80%的流域不适合鱼类生存。黄河由于受到铬、镉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严重污染,大部分已不适于人类饮用和灌溉。
沿海地区的废物排放和近海石油的开采正在污染海岸线。在与中国接界的四个海域中,东海的污染最严重,其一半以上海域的水质是四级或者更差。从1999年到2001年,在这些海域中发生的赤潮以5倍数增长(2001年发生了77次)。据估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有100亿元人民币。虽然赤潮的成因还不明确,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沿海地区使用杀虫剂和氮肥造成的污染是潜在的因素。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它的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 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
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 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 20%,在印度是60%。由于灌溉是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因此干涸。
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中国过分地依赖地下水。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
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估计认为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损失掉了。比如从渠道和田地中蒸发掉,以及由于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而损失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使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增长。比如在2000年至2005年之间中国北方的城市用水需求估计将增加85%。
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由于无节制地采伐,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空气问题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7个。空气污染引致肺癌、肺心病和支气管炎发病率高。在一些工业化地区,妇女肺癌发病率是全世界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大量燃煤所释放的二氧化硫产生的酸雨影响到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0%,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受影响最重,其土地的PH值低的只有3.7。燃煤产生了大量微尘,在北方尤其严重。导致公路拥堵的小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的增加速度比道路的建设速度快得多,也是导致空气问题的因素之一。
土壤问题
由于土壤的侵蚀和经发展,从1949年以来,中国失去了1/5的农业土地。虽然中国与美国的可放牧土地面积相仿,但是从 1961年至今,中国的畜牧总头数增加了3倍,中国现有牲畜总头数为4亿头,相比之下美国仅有9700万头。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加速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深冬和旱春时节,沙尘暴横扫中国的许多城市。
能源问题
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也伴随着能源需求的加倍增长。按照每年3.5%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中国能源需求在近20年内再增1倍。
煤占中国能源总需求量的65%到70%,这一比例在下一个10年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中国的煤储量充足,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2%。有分析认为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中国的煤储量可以维持100到200年。幸运的是,这些储量中的大部分煤含硫量低于 1%。然而大多数火力发电厂缺乏对污染的有效控制。此外,有相当多的煤是在家庭和工厂中使用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空气中聚集的二氧化硫含量很高,中国也因此受到酸雨的困扰。况且,重要的煤储量大多数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如何把这些煤运输到人口多的工业化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不要说开采与加工过程带来的土地破坏和产生废物等问题了。
相同能量单位的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沼气的2倍,比燃油多1/3,因此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虽然根据人均标准,中国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1吨(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字超过5吨),但是中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的25%。由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中国的沿海城市将会受到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1米,将会淹没1/3个上海。
由于中国对于电和汽车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在下一个30年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等于其余发达国家的总和。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那种认为煤的使用量已减少的鼓舞人心的报告是没有根据的。2002年中国煤的实际消耗上升了7.6%。从2005年到2010年间,中国煤的消耗将会由于水电站项目,如三峡大坝的投入使用而有所下降,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下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的最大石油出口国,而到了90年代,中国30%的石油需要进口。虽然更多地依靠石油来发电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中国的领导人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更多地依靠外国的石油。
交通运输问题
机动车使用的快速增加导致的能源需求和污染问题也将加大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数以百计的小汽车不仅使现在已经很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加重,而且由此增加的公路和停车场会占用更多的农田,从而加重中国的食物供给问题。
1996年,中国宣布汽车工业将成为一个拉动增长的产业。针对这一情况,一些科学家签署了一个白皮书,从影响未来粮食生产的角度,强烈反对这一政策。他们主张城市轻轨、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才是中国交通发展的方向。
人口问题
为了阻止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1979年中国实行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预计中国人口在2040年左右将达到15至16亿之间,然后开始逐渐下降。这种过度的人口增长,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严重影响到住房、食品和交通,也必然引起污染的加重。
此外,中国是一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传统习惯上,中国的家庭成员要照顾老年人,但由于中国社会把这一重担落在了独生子女身上,这一习惯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粮食问题
中国面临着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一严峻考验。虽然中国与美国的面积相仿,但是由于中国国土的大部分都是山区或沙漠,因此只有1/10适宜耕种。如前所述,1949年以来,中国已经损失了约1/5的耕地。这一趋势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公路、停车场和住房的增加,仍在继续发展。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家禽、鸡蛋、牛奶、黄油和冰淇淋的需求大幅上升。现在美国人均消耗的谷物是800公斤,而中国是300公斤。中国对动物产品需求的增长,将会大幅度增加人均谷物的消耗量 (因为动物以谷物为饲料),这将给中国的粮食资源和本来已经负担过重的水资源增加额外的压力。虽然人类每天需要的饮用水是 4升,但对于那些依赖动物产品为食品者,他们每天用来保证食品供给所需的用水量则是2000升到4000升。美国农业部的数字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每年收获的谷物、玉米、大麦、高粱、燕麦和水稻从4.11亿吨下降到3.78亿吨。
认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也加重了中国粮食和水资源的短缺。中国的主要大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在那里雨水和融化的雪水为下游的河流提供了共同的水源。温度升高所导致的降雨增加以及伴随发生的降雪减少就会导致雨季的洪水增加,以及在旱季提供水源的高山积雪的减少。这样,中国小麦和水稻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人类是否正在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将之作为衡量我们行动的可持续性的方式。所谓生态足迹是在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物的基础上,计算出提供这些资源以及将废物转换成资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空间。
研究显示,1997年中国的生态足迹是每人1.2公顷,与其相比,美国是10.3,香港是6.1,英国是5.2,日本是4.3,韩国是3.4,印度是0.8。据评估,全球生态生产空间是每人1.7公顷。由于生态足迹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指数,因此,在中国保持其发展的快速步伐时,中国和全世界都必须关注中国的生态足迹。
要让中国生态足迹保持在其原有水平,并实现可持续的增长,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中国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积极实践社会、环境、经济利益兼顾原则,使社会和环境利益等于或者高于经济利益;必须之行和加强严格的污染控制标准。
此外,中国必须在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发展杀过那投资。1998~1999年中国的教育投资只占GDP的2.2%,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低。由于贫富差距加大,中国面临着社会不安定的风险。对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会减少这一风险,增加通过创新而实现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