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第三医院影像科 0631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了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显著高于螺旋CT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因为临床症状不显著,故多需行影像学检查确诊,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显著高于螺旋CT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肝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加以推广。
关键词:螺旋CT;磁共振;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方法;临床价值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患病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难以发现,导致疾病治疗预后较差,如早期采取措施诊断疾病,早期治疗,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意义重大[1]。为了研究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本文特选取60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41.13±3.1)岁;全部患者中有肝内胆管细胞癌35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25例。
1.2检查方法 磁共振检查所用仪器为Siemens AVANTO MAGNETON 1.5T超导磁共振,螺旋CT检查所用仪器为Siemens Sensation及GE Light peed 16层螺旋机,调节参数螺距1.375,床距18.75,间距5mm。
1.3病理检查 总体可见灰白色,实性肿块,肿块中心常见瘢痕或坏死,切面偶见粘液,镜检可见肿块呈腺管状或乳头状,存在不同程度纤维间质,出现在小胆管内的癌细胞体积较小,排列不规则,在丰富间质结缔组织之间散在分布;出现在肝内大胆管癌细胞则呈现立方或柱状,大小不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检出范围最小1.45cmX1.9cm,最大6.1cmX8.1cm,平扫时可见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形态不一,增强扫描早期基本无改变。36例增强扫描后显著延迟强化,线样或网络样强化,疾病确诊。
2.2 磁共振检查结果 平扫可见肿块大小不一,边界不清,增强早期50例强化不明显,5例边缘强化,对50例延迟扫描后可见管壁呈星芒状明显强化,对4例延迟扫描后可见斑状强化明显,疾病确诊。
2.3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过观察发现,磁共振准确率为91.67%,螺旋CT准确率为60.0%,磁共振显著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检查手段为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2 ]。对患者行螺旋CT检查时,平扫时可检出直径在1cm以上的肿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或不清楚,仅1/4患者可见远端扩张的局限性胆管,胆汁淤积或形成胆结石,可作为疾病的间接征象参考,继续行增强扫描,早期无明显强化,因为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注入对比剂后延迟强化,CT出现特征性表现如线性或网格样强化[3];在对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平扫可见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检查时因为肿瘤内存在坏死,纤维基质及粘液等物质,故可见T1WI呈现稍低信号,T2WI上呈现稍高信号,其结果与CT平扫时结果类似,故在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平扫检查时易发生误诊,需继续行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早期可见轻中度边缘强化,延迟期则为向心性强化,其中胆管癌该特点表现尤为明显[4]。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因为临床症状不显著,故多需行影像学检查确诊,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显著高于螺旋CT检查,可作为临床首先疾病诊断方法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振江,杨秋娟,谢君等.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730-1731.
[2] 何丽.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36):47-47.
[3] 金颖,张健.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9):6113-6114.
[4] 郑洪波,王强,朱本阳等.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160.
论文作者:张倩,于洋(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磁共振论文; 肝脏论文; 螺旋论文; 性病变论文; 胆管论文; 肿块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