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_农产品论文

1996—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15年我国工业化将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随着产业结构加速转换,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无疑会显著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相反,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国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进一步增大,农业的基础地位将更加重要。因此,探讨未来农业发展问题,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任务

各种迹象表明,1996-2010年我国农产品需求将处于加速增长时期。这种加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的急剧增长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根据有关资料测算,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2.94亿和13.94亿人。假定今后15年人均农产品的需求量保持在1994年的水平不变,那么到“九五”期末和2010年,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就要分别达到47878万吨和51578万吨,比1994年将分别增长3428万吨和7128万吨。

其次是社会对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需求量并不是不变的。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同食品需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在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水平之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增长率会随收入增长愈来愈快,在到达中等收入水平时,食物需求增长率升至极限。当跨入中等收入水平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便进入最快的转换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所有食品消费中,人们对植物类食品的消费需求增长由快变慢,而对动物类食品的需求增长却由慢变快。这种变化意味着在人均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上升过程中,人们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即通过粮食转化而成的肉蛋奶鱼等食品)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在我国,收入水平变动与食品需求增长间的关系也与国际经验颇为相似。从时间序列分析,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我国居民对食品的消费从总量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是,从食品消费结构分析,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其增长已经停滞,并出现了下降趋势。相反,对动物类食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快。再从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组中人均收入与主要食品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粮食还是动物食品消费,都与收入水平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对动物食品的消费要远大于低收入户居民。毫无疑问,食品消费这种变动趋势还将继续下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后15年经济发展将使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准,按照国际经验,这时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增长率将达到最高峰,我国城乡居民对食品特别是动物食品的需求增长可能要比以往快得多。这里试设到2000年我国居民对食品的需求达到1993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那样的消费水平,那么届时我国对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动物食品的人均需求量,将从1993年的42.38公斤增加到52.5公斤,增长23.9%。如果将这些食品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组所预测的饲料报酬标准折合成粮食,则由于我国居民增加动物食品消费,人均间接消费粮食就要比1993年增加38公斤。为此全社会间接消费总量将增加4917万吨。但是,因为食品结构转换,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将下降。如果下降速度按近几年1%左右的水平计算,本世纪末全国直接消费粮食可能会减少1553万吨。这样到2000年,由于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可能会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量达到51240万吨。21世纪头10年,假定我国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其下降速度仍保持以往的水平,对动物食品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是1978-1993年间的50%,这样到2010年,全社会人口增长和增加动物食品消费将使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达到60330万吨。由此可见,人口和收入的增长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给农业发展造成的压力是十分强烈的,它要求未来15年农业发展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1996-2010年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与矛盾

面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提出的强烈要求,未来农业由于受到下述问题和矛盾的制约,其增长将更趋艰难。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使得农产品的增长空间日趋变小。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高度短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要在这十分有限的资源空间上,解决未来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相当困难。但是,使问题更加严重的是,今后15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按道理,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随着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占有需求会明显下降,这时耕地的减少速度也会显著放慢。然而,受我国特有的工业化特点所决定,今后二三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冲动不但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变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自改革以来是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上进行的。虽然城市的工业化经过40多年其增长方式已经开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但农村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仍处于外延扩张阶段。可以想见,由九亿多农民自发掀起的工业化浪潮,对土地形成的需求冲动要比当年国家发动工业化强烈得多。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体制和城乡户籍隔离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今后,随着市场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步伐必定会加快。特别是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将有一大批小城镇相继兴起,这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耕地更加稀缺。以乐观的态度分析,未来15年我国政府若能采取有力措施使耕地占用速度不再加快,每年耕地减少规模与改革15年来的情况大致相同,那么今后15年间全国耕地还要减少6000万亩。显而易见,耕地的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向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2.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使得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这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众所周知,我国农业领域中还存在着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全国人口的普查资料推算,今后15年农村劳动力还要新增加一亿多人。如果二三产业发展能吸收其中一半,那么未来农业劳动力剩余总量仍有一亿多人。面对耕地不断减少,在农业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有可能继续萎缩。农业经营规模萎缩会带来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它严重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受此影响,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它阻止了农产品商品量的增长。由于农业劳动者拥有的耕地越来越少,在有限的土地上所产出的产品其自给比重必然愈来愈大。这样提供给二三产业的商品农产品也就相应减少了。商品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势必会直接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产业发展关系失衡。

3.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会随之很快丧失。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从1978年到1991年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甘蔗)四大宗产品的每亩物质生产成本分别上升了4.15、4.04、4.04和6.58倍,而同期内四类产品的亩产量仅分别增长75.3%、57.8%、43.9%和44.9%。面对单位产品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农产品价格节节上升。然而,紧随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内产品价格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国际市场价格靠近。由统计资料分析,从1978年到1994年间,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其上涨幅度均超过一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从今后的情况估计,这种变动可能还有加快的趋势。道理很简单,在耕地资源不足的条件下,试图让农业生产出比以往多得多的农产品,除了进行加倍的物质投入已别无途径。于是农业物质生产成本将更快地上升,农产品价格也将更快地上涨。可以预见,如果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仍以改革以来的速度向上攀升,那么用不了几年时间,我国的农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将会很快全面超过国际市场水平。届时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就会迅速消失。当国内农业比较优势丧失后,如果我们完全放开国内市场,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就很难有大幅度上涨,相反农业的生产成本却不受限制地增加,结果是农业的收益率急剧下降,经营农业变得无利可图。

4.农业发展日益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同今后资金高度匮乏形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将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增长。有多项研究成果都表明,目前我国以活劳动投入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达到临界点,农业劳动力丰富已不再是优势,其增长愈来愈多地依靠资本和现代物质技术投入的增加。实际上,从近几年的实践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方面是活劳动投入对农产品增长的贡献在迅速上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可以预料,未来15年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更加迅速。因此,资本和物质技术投入对农业发展会更加重要。但是,问题是这种变动趋向同我国未来结构转换将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在1996-2010年间,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城市工业发展很可能要全面进入产业升级和集约化经营阶段,显然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样在资本配置上,工业与农业发展便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在全社会资金既定并有限的条件下,工业发展愈快,产业结构转移愈迅速,它所占有的资金就愈多,相反农业发展占用的资金便越来越不足。由此可见,今后15年只要工业长期保持过高的增长速度,农业发展必然会面临投入不足的矛盾。

此外,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也会给未来农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总之,未来15年内如果我们不能针对上述几大问题和矛盾采取得力的对策措施,我国农业就会面临萎缩,陷入衰退困境,农产品供给也将发生严重不足。

三、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预测目标

未来15年里我国首先没有资源条件学习美国和法国当年的工业化经验,同时也无法借鉴英国、德国和日本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不断扩大生产品进口规模的做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数量庞大,今后无论哪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很难承受得起中国农业衰退或萎缩所产生的需求压力。

假定在未来时间里,我们任由国内农业衰退或萎缩,农产品供求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景观:一是农业发展停滞不前,主要农产品生产量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这样结合前述需求分析,到2010年我国仅粮食的供求缺口就有可能高达1.6亿吨。二是农业发生轻度萎缩,农产品生产每年平均递减0.7%,到2010年粮食将减产10%,总产量将由1994年的44450万吨下降到40005万吨,届时国内粮食供求缺口为2.05亿吨。三是农业发生较严重的萎缩,农产品生产每年平均递减1.5%,15年中粮食将减产20%,总产量下降到35560万吨,此时国内粮食缺口为2.48亿吨。从目前和今后世界谷物出口贸易能力分析,国际市场很难满足由上述几种衰退或萎缩所产生的粮食缺口。目前,国际谷物出口贸易总量为2.2亿多吨,近10年贸易量增长还不足0.6%,估计今后世界谷物出口量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增长。因此,上述分析的结论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允许本国农业发生衰退或萎缩,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基本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样一来,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便与先行工业化国家有了一个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阻止农业的衰退,并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

要达到这种发展目标,可供选择的唯一经济发展战略是,今后我国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牺牲农业来加速工业发展的偏斜工业化方式。采取依靠发展农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工业健康发展的协调工业化方式。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发展不能过快,应同农业发展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如果工业发展过快,它不仅会加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而且还会同农业争夺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根据国家计委经研所的一项研究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和工业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应该保持在1:2.5-3.0范围之内。按照此标准,如果“九五”期间农业发展速度计划安排3.5%,工业发展速度就应该是10.5%;从2000年到2010年,农业发展速度计划安排3%,工业发展速度最高也不应超过9%。近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表明,在极其有限的土地空间上,粮棉油糖等农产品生产在资源需求上是一种互相竞争的关系,棉花种植面积多了,必须挤占粮食和其它作物的生产,相反,粮食面积多了也会挤占棉花、油料等作物的生产。现在我们需要重新作出的抉择是,未来15年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基本思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应从资源配置上重点保证和扶持粮食生产,力争把粮食的自给率稳定在90%以上。为此,我们可适当调减一些低产棉和低产油料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这些作物产品如果有缺口,可借助国际市场来解决。

2.农产品的增长应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来实现。今后一切农业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应满足有利于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个发展目标。

3.农业发展应根据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变动的需要,调整生产结构。在种植业中,要有计划地扩大饲料粮的生产比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饲料作物,从而促进动物食品生产。在养殖业中,应逐步降低耗粮大、饲料报酬率低的动物产品的生产比重,不断扩大耗粮少饲料报酬率高的动物产品的生产,例如草食动物和水产养殖等。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笔者对农业以及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关系作了定量预测。首先利用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对未来15年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进行趋势外推分析;其次,再根据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动,最终确定今后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并以此测算出2000年和2010年的有关数据(见附表,P7)。

附表 农业增加值及粮食产量预测表

注: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四、促进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1996-201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是严峻的。预计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缺口。今后,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农业问题,平衡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将有可能对二三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工业化进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成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消极因素。因此,国家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1.严格控制非农产业占地的规模和速度,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土地,特别是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今后国家要科学地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健全完善土地统管制度,加强法制管理,坚持“一支笔”审批用地计划,把耕地流失规模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此外为了防止耕地总量的减少,在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的同时,还应抓好耕地的复垦和开垦工作,今后国家财政每年可以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支持废弃地的复耕和宜农荒地的垦殖。例如,在1996-2010年间,如果我国将现有待垦殖的两亿亩荒地开垦一半,其中75%用来生产粮食,一年就可增产粮食210亿公斤。我国还有大量的滩涂、湖泊、荒山荒坡和草原等非耕地资源尚待开发。未来15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从财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开发这些资源,用来发展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和林业,从而弥补耕地资源不足和减轻粮食短缺的压力。

2.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不断提高高产田面积比重。目前,在全国的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今后,如果我国能将其中的一半进行改造,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倘若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能有75%用来生产粮食,到2010年,全国便可增产150-320亿公斤粮食。由此可见,未来15年里改造中低产田对发展我国农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非常重要。国家必须从财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3.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增长的贡献份额还不足30%,如果将其提高到50%,届时,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会获得大幅度的增长。例如,通过改进耕作技术将粮食的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0%,全国就增产100亿公斤粮食;若在50%玉米种植面积上推广地膜覆盖,就可增产百亿公斤粮食产量。再如培育良种,扩大优质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也能使农产品显著增产。若将杂交水稻面积扩大30%,一年可多生产粮食30亿公斤。各种病虫害防治新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精选播种技术等,在增加农产品供给,减少损失、节约成本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科技投入,保证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需要;二是既注重组织重点农业技术的攻关,也不忽视成熟技术的推广;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

4.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1%,今后若能扩大到70%,就可增加2亿多亩灌溉面积,从而增大农产品的产出能力。今后15年,国家应有计划地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大型灌排工程,力争在2000年使全国灌溉面积达到8亿亩,2010年达到9亿亩以上。此外,对于防洪工程,水土工程等等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提高农业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有所贡献。

5.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资,确保农业发展的需要。资金是所有农业投入的载体,要增加农业投入首先必须增加资金投入。以上所述各项政策,如耕地的保护与开发,非耕地资源利用,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进步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没有资金投入的支持,上述措施显然都是难以落实的。笔者认为,今后15年在全社会资金有限,工农两大产业发展都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的条件下,应该首先考虑农业发展需要。如何去增加农业投资?一是对现有渠道的农业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资金,银行农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都要逐年增加数量,并逐步提高投资比重,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一方面国家可通过征收农产品资源费,另一方面还可考虑每年从全社会非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征收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作农业发展基金。三是政府每年可发行农业基本建设债券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城乡集体和个人向农业投入。五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增加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最后,对于如何增加农业投资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从各种渠道汇集而来的资金,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使各种资金能合理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

6.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此更多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比较效益低并且还在不断下降,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过多,经营规模狭小。今后如果我国能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外转移,使农业劳动力数量不再增加,并有明显减少,那么农业的规模效益就会出现扩大趋势,其比较效益也会提高。为此笔者建议:

(1)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国家应在税收、信贷、人才、产品贸易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兴办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建筑、建材、日用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2)人力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工业适度集中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应以小城镇为依托,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本和土地资源,同时又可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今后国家可将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政策侧重点放在小城镇上,适当放开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进城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对此,首先要有步骤地改革现行的阻碍乡镇企业集中连片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小城镇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政策,同时在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原有小城镇的同时,还应从各项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己建设“农民城”,吸引农民去小城镇兴办乡镇企业。

(3)要逐步放开大中城市的劳动用工市场,允许农民根据市场供求规律进入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4)打破区际间的种种行政关卡或壁垒,逐步开放并建立区际劳动力市场,调剂区际间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关系。

经过上述种种努力,势必会加快我国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这就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届时农业应根据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地区地实现规模经营,以推动农业的发展。

最后,对主要农产品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今后,当我国的农业比较优势逐步消失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保护农民得益、平抑农产品市场,我国定要对包括粮食在内的一些重大农产品实施保护政策。就国内而言,国家除了采取上述几项扶持措施外,对粮食生产还应采取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政策,通过建立最低保护价制度,维护农民利益,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就进出口贸易而言,我国也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例如对我国国内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及有可能损害农民利益的农产品部分,应制定较高的关税税率,以限制其进口。而对于国内市场所需要,本国农业生产又不能满足的部分农产品,实行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税率。

标签:;  ;  ;  ;  ;  ;  ;  ;  ;  

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