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结构的最新发展及其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论文,体系结构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体系和结构,在近半个世纪中,以萨廖尔森为代表的综合派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正宗。然而近年来西方经济理论界在其体系和结构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以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gtz目前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团主席)为首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观点最有价值。这一观点比较集中地在斯蒂格利茨新近出版的《经济学》一书中得到展现。目前该书已在我国翻译出版。对于西方经济学领域所出现的这一新观点加以了解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洞悉西方经济学的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以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对以往西方经济学体系和结构的回顾
到目前为止,有不少经济工作者在关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和结构的认识方面基本上还沿袭着萨廖尔森的观点和看法。萨廖尔森在其著名的《经济学》一书中把自马歇尔以来,包括后一时期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及30年代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加以组织和整理,形成了一整套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即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其中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等)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而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经济活动总体作为考察对象。
在结构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微观部分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都是在假定总量给定、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微观经济学所真正要回答的问题便是:在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时,它怎样被分配和使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利用这些资源应该生产哪些产品及怎样生产这些产品等。其分析的内容大致包括价格原理、弹性原理、消费原理、成本原理、厂商原理、交换原理、分配原理、工资原理、地租原理和利润原理等等。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而宏观经济学部分则主要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入手,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和平衡问题。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政府收支问题、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等。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以总量均衡为前提来分析个量经济活动的话,那么作为经济学另一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却恰恰要考察微观分析中假定为已知或给定的资源总量的大小是如何决定的。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在微观基础上进行总量分析,它所要研究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各经济总量得以达到均衡。因此,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宏观总量变化分析当中所得出的结论与微观经济基础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即在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各种因素不能自行调节以达到均衡,通常也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必须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经济理论又是建立在另一套基础之上的。目前国内外流行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都是由上述两个部分组成,而将这两个部分加以“完美”结合的萨廖尔森的《经济学》则是当今最为流行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学》序言)的入门教科书。我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也主要是按照该体系进行的。
二、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结构的新发展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所著的《经济学》被认为是一本“第一次推翻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的西方经济学入门教科书”(见《经济科学译从》关于《经济学》一书内容简介)。目前该书已被美国许多院校所采用。它将在萨缪尔森《经济学》之后成为西方的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入门教科书。该书不仅体现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并且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出现的新论点和新原理。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体系上强调要用微观行为去解释宏观现象,要寻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基础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而总量不过是个量的总和,例如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不过是社会中的各个人的消费数量的加总,而个量又不过是个人经济行为的后果,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个人行为也正是宏观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基础。这就是说斯蒂格利茨认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应该足以解释宏观现象,而不应该另外去寻求一种宏观理论基础。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却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一个理想社会,是在资源会得到合理配置、不存在失业的前提下建立其理论学说的,但西方宏观理论的研究却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理想社会,它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现象。因此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通行于宏观经济学中。斯蒂格利茨认为这是以往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他在其书中说道:“萨缪尔森的开拓性的教科书的优点是把当时新的凯恩斯经济学的工具和传统微观经济学第一次成功地结合起来。萨缪尔森使用了新古典综合概念——即认为:一量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原有的古典经济原理就能适用。换言之,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制。在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末能得到充分使用时,宏观经济学原理就可以发生作用;在另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使用时,发生作用的是微观经济学原理。这两种体制界线分明而相关程度不大的这一认识被反映在教科书的编写上,也被反映于课堂教授之中;无论是先教微观经济学或是先教宏观经济学都无所谓。……经济学原理应该是一套,而不是两套。”(见《经济学》中译本序第17页)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处理所谓宏微观理论共同基础的问题及在经济理论体系上和结构上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总体结构上与萨缪尔森不同,他将大约属于微观部分的内容放在前半部分,而把大约属于宏观部分的内容放在后半部分,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微观的基础这一提法。并且在内容的组织也并没有把传统意义上的宏微观内容截然分开,而是适时地在微观部分插入宏观内容或是在宏观部分插入微观内容。例如在需求、供给及价格的形成分析中引入政府的一些总量调节对市场的影响问题;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引入政府关于竞争政策作用的问题:以及宏观部分把总量供给曲线解释为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的加总等等,可以说斯蒂格利茨的论点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界限,使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能够较自然地融为一体。
其次,在内容上(尤其是在微观部分)大大超出了旧教科书的研究范围。使经济学所包含的实际内容看起来更加广泛和更具实际证性。例如,过去在研究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时候,只限于对“正常商品”及其在“完全市场”的情形下而言。而现在却把分析范围扩大到了诸如货币、借贷资本、风险及黄金、股票等一些“非正常商品”上,并且还考虑到了交易活动中的摩擦和费用问题,此外还对时间因素、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和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又如,在市场结构分析中,斯蒂格利茨不权在完全竞争理论中讨论了市场失灵及政府的作用问题,而且在垄断竞争理论中加入了政府的调节问题。由于内容的扩大,在他的新体系中必然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菜单成本”、“寻找费用”、“不完全信息”、“隐性工资合同”及“李加图式的等价”等,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详见《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在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上比过去更加深入。在继传统的基础上,当代最新的经济理论被引入了更深的层次,这不仅表现在一些原来被认为是给定的或是可以忽略的东西,在当今的经济学中却被作为正式内容加以分析和讨论,而且原来已经研究过的内容在这里被更进一步地加以研究,比如在分析消费者预算约束下的支出决策时,不仅只分析对一般商品的选择问题,还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了像劳动、教育和家庭规模等这样一些生活问题的重要决策,如个人在收入和闲暇之间进行选择时,其决策是怎样的;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如何影响劳动量的供给;人们对当前收入和接受教育方面所做的选择又如何,是现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较低的收入,但将来有更高收入这样一种选择好呢?还是现在有更高的收入和较差的教育,而将来有更低的收入这样一种选择好;就家庭规模而言,分析了经济因素对是否要孩子的决定的巨大影响等等。像这样一些过去通常只是作为非常次要的问题,现在却进行正式的、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并研究了它们对于社会经济过程的影响,这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还是第一次。不仅如此,在经济学的整个内容中还包含了其它许多新内容如:“委托代理关系”、“非对称性信息的后果”、“金融市场的某些弊端”、“企业在融资时如何在发行债券和股票之间加以抉择”、“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及“有敌意的兼并和联合”等等。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斯蒂格利茨为首的当代经济学家分析的侧重点与传统经济学家的有所不同,传统的经济学把经济组织(企业)视为已知前提,在既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下讨论成本问题,把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完全符合供求规律的利益竞争关系,把市场交易活动置于一种理想的竞争市场框架当中,因此忽视了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性质的经济组织、不同利益关系的人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在单纯的理想环境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与实际经济活动有着较大出入。当代经济学则注重考察现实的经济活动,考察企业的性质及存在的原因,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参加到市场交易活动中来,会给经济活动带来多大的摩擦,增加多少交易费用,以及如何才能减少摩擦降低交易费用等。现代经济学指出了理想状态下的经济规律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差距,并试图找出其存在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三、评价
如上所述,以斯蒂格里茨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在体系、结构、内容及分析重点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突破了西方经济学沿袭多年的理论框架,在分析手段及研究内容上大大扩张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经济学的内涵,应当说这在理论研究上确实是一种进步。因为:
第一,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西方经济学确实不应该在总体上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样不仅破坏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西方经济学缺乏一个惯彻始终的准则,而且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经济理论也难以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而且从结构上看原来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在微观部分,作为西方经济理论基础的主观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市场结构理论等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和完整,而且这一部分的分析也更具有内在联系,也比较容易把握。但当进入到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部分后,其理论体系上就显得不如前半部分那样完整和紧凑,显得较为松散,有点像是对某些经济学流派的介绍,读者也很难把握住问题的核心。相信这一点我国理论工作者在研究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都普遍感觉到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西方经济学把宏微观统一到一个共同基础上以及对原有结构进行调整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是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论的。
第二,当今的西方经济学中包括了比以往更多的内容。如前所述在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它们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了时间和风险概念,即不仅分析讨论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及其价格的确定问题,还讨论过去被认为是非正常商品的黄金、风险等的供需及价格决定,同时还着重分析了货币、利率、贴现率及财产在时间因素影响下的变动规律。这些内容的引入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扩弃,更重要的是它是为了适应当今现实经济活动现实发展的需要而被引入的。因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除了正常商品及通常对它们造成影响的因素外,利率、贴现率、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也发挥着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当今西方经济学顺应实际需要把有关内容加入到理论体系当中来,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使理论研究能紧紧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这比过去的西方经济学有了很大进步。
第三,当今经济理论把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了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分析,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引入了许多全新的概念。特别是在微观问题的研究中,采用了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方法,使经济理论研究向着更加具体的方向迈进。例如在对厂商行为进行分析时,以往的西方经济学是把消费者和厂商都假定为能够掌握完全信息的“理智的人”,并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来讨论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这种分析是不科学或者至少是不够深入的。而现在,西方经济学却分析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消费者的反应如何,它将怎样影响到厂商的行为等。例如分析了在股票市场上不仅信息不完全,而且信息的传递也是不充分的,在这样一种不完全信息状况下,人们为了比别人早获得信息时,就会产生出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这种分析确实是比过去深入具体,而且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使得经济学研究从一种“真空”状态进入到实际经济环境当中来。在此意义上讲,当今的西方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
除了应当看到上述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进步的一面外,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落后、局限的一面:
首先当代西方经济学仍然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使得它不可避免地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一脉相承,即都是以主观效用价值论作为其学说的基础,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回答价值的实质从而也不能说明财富的分配等最本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西方经济学是落后的和有局限性的,仍然充满了辩护色彩。如斯蒂格利茨在其书中就曾公开说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私有制的市场可以提供最好的方式来维持经济效率,来保证物品的最低的生产成本,以及来确保被生产出来的物品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经济学》中译本第142-143页)可见,尽管西方经济学在体系结构上有所发展,但实质仍不过是为改善和拯救资本主义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其次,当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虽然比过去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却不能就此认为是完全科学的。在其整个体系中,当今的经济理论所包含了比过去更加庞杂的内容,使得原来就不够严密的陈述显得更加松散杂乱,从完全与意识形态无关的经济管理方法到专门从事意识形态宣传的经济理论都可以构成它的内容。例如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一书中就对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大量的较为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以至于使人很难一下子把握住其理论体系的全貌,也难对西方经济学建立一个较为牢固的框架性的总体认识,这不能不说是西方经济学由来已久的矛盾。
最后,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变化时,应该注意区别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西方经济学中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也许对它们是非常有用的,但却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我们决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中所分析和运用的方法全盘用来分析我国现实经济问题,而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新东西新内容,科学合理地汲取其中有用的和正确的部分,抛弃错误的和不正确的部分,这才是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