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_农民论文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_农民论文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存在问题论文,我国现行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发展到了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供销社、企业组织、有关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历史,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业工作目标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推广技术以经验为主。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由于“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不少地方出现长官意志、高指标、瞎指挥等,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1962年后,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也得到恢复,这一时期采用推广方式,主要是技术干部到社队蹲点,搞样板田,运用示范和培训的方法,推广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培训了上百万的农民技术队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推广工作陷于停顿状态。从1974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试验网,通过专业科技人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国家每年拨出专款,资助四级农科网的建设,运用试验、示范、宣传媒介等方式进行推广,推广重点是引进粮食作物品种和新的耕作方法,特别是杂交种和多熟制。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了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布了全国及地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及条例,使我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总之,这一模式自建国以来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推广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成,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推广方式有:按项目推广技术;按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推广技术;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科技示范;农业技术咨询等。

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农业科研部门、教学单位,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主动投身到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有的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过程,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将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进入农户;有的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经费来源上,有多种方式,包括政府拨款,从科委系统、农业部门、教委系统等争取推广项目而得到支持等,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在推广方式上,采取有偿技术转让,直接出售科研产品,如种子、化肥、新型农机具等。河北省农科院与邢台市政府,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建立科技示范市,以科技服务网为中心,河北省农科院研究和引进的全部高新技术成果,通过服务网,在邢台市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网自1999年7月成立以来,已建成网点112个,发展网员14444户,并通过服务网供应部分农用物资,其中油葵种子1.1万公斤,粮食作物种子34.615万公斤,苗木5万株,化肥100吨,播种机50台,除草剂57000箱,农药8.2吨,种衣剂8.5吨,菇筒12吨。农村科技服务网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3.以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

农民研究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吸收部分科技人员作顾问,以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在经费来源上,一般由会员集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方式,凝聚内部和外在技术力量,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河北省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在原来养殖协会的基础上,相继建立起农业协会、林果协会、蔬菜协会、农业发展基金会,到1998年,全县208个行政村,有197个村建起了科教兴农专业合作社,拥有87名专职科技服务人员,420名协会理事,9700个会员,创会5年,连片发展4个鸡、鸭养殖基地,总规模506万只,产销鲜蛋1000多吨,出栏肉鸡120多万只,还在山区发展养蜂2800群;建起了6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包括:10万亩甘薯基地,10万亩优质玉米高产栽培基地,500亩优质小麦繁育基地,2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优质杂粮旱作育种基地,19200亩林果技改示范基地;累计增加农村社会产值2.8亿元,联合会在没有一分国家贷款的情况下,自有资产滚动发展到17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0万元,流动资金70多万元,最近又建起了“石家庄市农业技术市场元氏县分会场”,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带动作用日愈增强,成为元氏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被广大农民誉为发展产业化奔小康的“领头雁”。

4.以供销合作社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供销社,主要是从事商品流通,包括收购农产品和经营生产资料等,一方面,依据其自身具有熟悉市场行情和把握市场动态的优势,将有关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等信息传达给技术开发部门,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技术引进、开发、培训和指导农民,收购农产品经统一包装后出售,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在出售生产资料时,向农民提供有关技术。河北省清苑县供销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引进、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成果、新化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要内容,以种植粮油等大田作物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推广新的农业技术。1996年,引进和推广了小麦新品种6021、319,玉米西玉3、8053,红薯高淀粉868、红心王,特大粒出口红小豆,及黑米早稻、反季蔬菜、棉花、大豆等新品种13个,面积达11万亩,推广新型施肥及高产栽培技术21项,出口红小豆和反季胡萝卜286吨,会员增加收入约696万元。

5.以公司或企业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及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等,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所需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利润,向农民推广有关技术,如农药、农膜、农机具、新型专用化肥、增产菌等。这种模式的经费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唐山市迁西县,以北方珍奇特产资源开发公司为龙头,1994年,全县发展制菌分厂11个,以28个乡镇为主要基地,联系410户农户,产鲜蘑50万公斤,创产值1000万元,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栗蘑的县。1997年,在气候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产量仍达到了130万公斤,农民获纯收入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70多万美元。

二、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3.重科研,轻推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研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就达5万多项,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却显得相对重视不够,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几经挫折,国家虽多次发出通知要求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也很难改变。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也仅有30%左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推广工作重视不够。

4.重产品,轻产业

长期以来,只是重视增加产品产量,以“产品”为中心,以增加产量为重点,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而忽视产业的发展,结果使某些产业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畜牧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历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把发展畜牧业提到重要位置。而目前我国的畜牧业还非常脆弱,原因是只注重提高产品产量,而对与发展畜牧业有关的系列措施重视不够,如畜禽良种的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饲料产业及畜产品深加工等。

5.以推广“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3.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标签:;  ;  ;  ;  ;  ;  ;  ;  ;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