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隐患未消 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起时伏论文,中东论文,热点论文,隐患论文,局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1996年国际形势的主流继续走向缓和,全球四十多个地区热点大多数降温。但由于一些大国仍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和谋取全球及地区战略优势的目标,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干涉主义和种族主义依然存在,因此今年某些地区的局势仍令人担忧:在阿富汗和中非大湖地区,炮声不断、难民如潮;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缓和的局势出现反复;海湾地区硝烟再起;波黑和车臣等地虽实现了脆弱的和平,但隐患犹存,险象环生……这些情况表明,冷战结束后的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和平与发展正面临挑战。
本版登载有关回顾今年热点地区形势的文章、对话和图片,希望能为大家观察国际形势提供一些例证。
吴文斌:由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中东和平进程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宣言》到1995年签署《塔巴协议》,中东地区出现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趋势。可是1996年中东和平进程却严重受挫。
刘水明:年初,阿以和谈的主要方面巴以和谈开局本来不错,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首次进行了自由选举,产生了一个由88人组成的巴勒斯坦委员会及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根据特殊安排,东耶路撒冷和希伯伦市的巴居民也参加了选举。这是巴勒斯坦朝着建立独立国家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没想到2月底3月初,以色列境内接连发生了四起爆炸事件,造成数百人伤亡,巴以和平严重受挫。后经努力,和平进程得以拯救。4月下旬在加沙召开的巴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决定取消《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的“灭以”条款。作为回报,佩雷斯领导的以色列工党也删除了竞选纲领中“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内容。5月初, 巴以在塔巴如期开始巴最终地位谈判,尽管没有讨论实质性问题,但谈判的象征意义值得肯定。
吴文斌: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新总理后坚持奉行“三不政策”,即不允许巴勒斯坦立国;不归还戈兰高地;不谈判耶路撒冷地位。以色列新政府奉行的强硬政策,致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逆转。
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国际社会敦促以新政府回到马德里和会框架所确定的轨道上来。阿拉伯世界于6月22日在开罗召开了有21国参加、 14位首脑出席的最高层会议,会议主要强调和平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希望内塔尼亚胡能够审时度势,适当软化立场。但事实上内塔尼亚胡在否定前政府的和谈路线和背离“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方面,似乎越走越远。
刘水明:今年8月中旬,巴以恢复了高层次的会谈,但谈来谈去, 不仅以色列同巴方签署的以军从希伯伦撤出的问题没解决,而且以色列还强行关闭了巴解驻东耶路撒冷的办事机构,废除了前政府关于冻结定居点建设的决定,并加快了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步伐。
更严重的是,9月23日以政府下令重开阿克萨清真寺地下通道, 导致以巴发生了持续数天、死伤千人的大规模流血冲突,这是近10年来罕见的事件。
吴文斌:叙以和黎以之间也有类似情况。内塔尼亚胡一再提出“无先决条件”地恢复以叙会谈,原则是“以和平换和平”,其实质是拒不履行前政府作出的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的承诺。最近,以方又采取了一系列恶化局势的行动,特别是宣布增建定居点计划、向戈兰高地集结军队、在以叙边界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等。
为防不测,叙利亚军队采取相应的军事措施,并坚持叙以和谈的基础是“以土地换和平”,否则绝不复谈。叙以复谈没有起色,黎真主党民兵加强了对以北部的袭击,以即发动代号为“愤怒的葡萄”军事报复行动,对贝鲁特进行了14年来的首次空袭,并炮击驻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卡纳镇,结果酿成一次炸死近百名平民的“卡纳惨案”。12月中旬,黎以双方又再次发生炮击和空袭事件,其紧张态势未见缓解。
刘水明:随着阿以关系趋紧,上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附近又发生两名以色列犹太定居者和一名巴勒斯坦工人被枪杀事件。为了缓和紧张关系,最近巴以已恢复全面谈判,其中包括一度陷于僵局的希伯伦问题谈判。人们期待,中东和平进程在1997年里有新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