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网络经济:目标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评价论文,目标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3)09-0061-06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两个相互关联的进程中,经济增长中的信息技术(1T)因素日益凸显,而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不断渗透,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在城市加速聚集,它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目标、平台、环境以及评价等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
一、集约型城市化——网络经济发展的目标
城市化蕴含着两种嬗变过程,一是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它以城市人口在量上的增长为主要标志;二是内涵式、集约型发展,它集中表现为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丰富完善,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于是产生了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网络经济具有从质上演绎和诠释城市化的禀赋,因此对城市而言,其发展目标应定位于集约型城市化。这一目标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推进城市新型工业化。网络经济主要由互联网基础设施(含网络传输业和网络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基础应用(含网络软件业和网络服务业)、互联网中介服务(含网络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中介商)、互联网商务(含所有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和服务营销的企业)等四个部分构成(注:Center for Research in Electronic Commerce,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9.)。其中,前两部分涉及生产、制造和运营互联网设施的经济活动,它们构成了网络经济产业链的上游——信息产业(1T产业),即网络经济的基础产业:后两部分有关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经济活动,它们构成了网络经济产业链的下游——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直接从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输、处理和转化,属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它通过为传统工业提供强大的通信与计算能力,对传统工业发挥知识渗透、技术关联和系统集成作用,由此提高传统工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水平,使其获得新的信息网络技术附加值。在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这一最优信息系统的电子商务能够使经济活动的成本趋于最小化、资源配置趋于最优化(注:钟明:《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经济纵横》,2000年第11期。),如推动传统工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革,改进和强化传统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加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周转,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整合,尤其是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从单纯的资产重组层面,深化到流程重组、资源重组层面,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使其在新的WTO环境中与国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接轨,进而使整个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使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得到实质性发展。
其二,发展壮大新型服务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城市服务业具有结构复杂、分化加速、功能日趋重要的显著特征,其行业众多,覆盖面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部门并存,与其它产业及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它既构成城市经济的一个主体,又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极。正是在这个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一种高成长性和强带动性。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在传统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提升城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行业的运作效率和服务品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围绕信息的生产、传输、处理和转化,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业,如网络相关的电信增值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不仅使城市服务业在规模上得到新的拓展,而且使城市服务业的结构乃至整个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由此,城市将从其所在区域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的聚集地,演进为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聚集地,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演进为信息资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规模经济,并在吸纳更多知识型劳动力、改善城市就业结构的同时,降低城市发展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以更多的信息因素、知识因素和创意因素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促进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增强城市结构性综合实力。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复合过程,单纯以人口转移为尺度的城市化率远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本质。从根本上讲,网络经济是一种旨在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创新,是各类市场主体在多次计算成本—收益的博弈中所选择的一种新的游戏模式。这种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结合,将会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产业发展,在客观上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等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改善整个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城市获得在空间上产生信息聚集和辐射的最大收益。在国际视角中,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一般有城市规模(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包括GDP及其相对份额)、城市经济结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服务水平、吸引跨国公司(财团)设立总部或分部的数量、环境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注:莫道明:《电子商务是城市信息化的必由之路》,《科技日报》2000年5月30日。),显然,网络经济对上述城市综合实力的结构性要素,具有很广的覆盖面、很强的渗透性、很高的整合度,正是通过强化诸多结构性要素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它构成城市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换言之,网络经济能够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城市结构性综合实力的水平。
二、数字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平台
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含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体系的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产业发展,而它们都可以通过数字城市加以系统集成。如果说城市是网络经济要素聚集的物理(实体)空间,那么数字城市则是一种网络经济要素以知识和信息形式聚集的电子(虚拟)空间,它为网络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功能独具的新平台。建设数字城市对于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有:
首先,构建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社会、日常生活等所涉及信息的80%以上均与城市地理信息密切相关(注:张新长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而数字城市正是综合运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定位系统(GPS)、遥感(RS),以及多媒体网络和虚拟仿真等技术,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再加载信息内容系统,使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从而构造出一个包括三维空间坐标、时间坐标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空间。与其它信息系统不同的是,由于数字城市处理的基本对象是城市所有的空间实体及其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技术与信息融合能力,既能融合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又能融合对应于空间实体的各种属性信息。这意味着数字城市能以其内在的信息关联与渗透能力,挖掘、覆盖城市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使信息流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从实质上看,数字城市包含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关联技术,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吸引子”(attractor),将城市中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背景、不同功能的机构、组织的相关业务数据统统整合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使其成为同一个信息系统中具有位置关联性的构成要素,并且按照一种新的城市信息资源管理规则运作,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利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信息孤岛”、“信息荒岛”等问题,提高了城市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和效率。对于数字城市这个巨型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属于基本服务,而加载的其它各类信息服务在原则上具有增值服务的性质,由此极大地拓展了城市信息内容服务的市场空间,凸显出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这个数字城市的核心价值。
其次,构建城市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的新机制。电子商务流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是由信息基础设施、支付基础设施和配送基础设施支持的,只有当这三种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时,才能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集成,而数字城市恰恰为这一集成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以数字城市为平台,有助于实施基于空间位置的电子商务,将包括网上查询、网上广告、网上洽谈、网上订货、电子交易、电于服务在内的信息流管理系统,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子结算、电子消费在内的资金流管理系统,以及包括生产中心、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批发中心、零售中心在内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一并整合到数字城市这个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统一的城市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展企业对企业(BZB)、企业对消费者(BZC)、政府对企业(GZB)等多种模式的电子商务,尤其是推进与城市优势产业相配套的行业电子商务。另外,还有助于新兴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模式的互补互动、并行并进,如开展统一的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服务运作等,有效降低信用风险等各种商业风险,使网上的商务活动与网下的商务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的内生型增长,增强WTO环境中整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第三,构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机制。数字城市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社会产品,尽管其中一部分项目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但更多的产品则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这就为经营数字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在这一极具可经营性的市场空间中,城市居民有可能获得丰富多样的新型信息消费品。例如,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上,以居民在出行、购物、交通、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家政、旅游、气象、金融业务、房产交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需求为主题,进一步构筑各类城市信息服务系统,为居民提供一种新的消费对象——多媒体信息,新的消费方式——上网(尤其是上宽带网),新的消费体验——超越时空、双向互动、虚拟化和高度个性化等,使居民能够象获取水电气等基本生活资料一样,得到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服务,进而使信息消费成为扩大城市需求的重要动力,使居民通过消费结构的升级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显然,数字城市的高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广阔而多元化的目标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它扮演了为居民提供信息类消费品的“超级市场”角色。如果再从数字城市发展和延伸出数字社区及数字家庭,那么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形成信息消费层次化、大众化和规模化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数字城市的消费功能。
三、城市电子政府——网络经济发展的环境
城市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城市政府传统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更为有效的网上城市政府运作形态。其实,城市电子政府不仅塑造了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而且还构建出一种促进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建设城市电子政府对于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有:
首先,提供经济、有效的网上政府公共服务。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融合,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在于将企业和市民视作“客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丰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使其公共服务绩效趋于最大化。城市电子政府开辟的公共服务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信息服务、办事服务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等。网上信息服务是城市电子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它通过动态政务信息发布以及地理信息数据库、统计信息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等公益性数据库查询等,为企业和市民提供覆盖面最广、实用性最强的公共服务;网上办事服务是电子政府的一项核心职能,它旨在超越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能的界限,以一个开放的统一平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站式”、“一网式”和“一表式”等经济、有效的服务。由于网络经济与电子政府具有相同的技术基础,因而两者具有在功能上无缝对接的有利条件,如开展网上审批、网上注册、网上认证、网上年检、网上报关、网上办税、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由此可大幅降低政企之间的互动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网络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其次,拓展政府作为消费者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市场。从网络结构上看,城市电子政府主要由政府内部网(办公业务网)、专用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外部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办公资源数据库等四个要素构成。其中,内部网、专用网和办公资源数据库构建的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的平台,而外部网则是一个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它包括一个具有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等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显然,建设城市电子政府可以产生四个方面的外部效益,即带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据分析,未来5年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高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需求将在300亿元以上(注:朱仁康,包颖:《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中国电子报》2002年6月18日。),而如果把电子政府工程所涉及的各类信息服务(包括咨询、规划、培训、开发、维护等)项目计算在内,则相关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还要大得多。显然,由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政府将成为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一个主要消费者。随着政府改革和信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子政府建设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无疑将形成持续而旺盛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需求,由此将全面刺激城市网络经济的增长。
第三,构建与网络经济兼容及配套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城市电子政府也是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需要市场经济制度、信息化法律法规和信息网络技术标准等体制和机制要素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而这些体制和机制要素也同样是城市网络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例如,为开展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简明和可预见的法律法规体系,解决电子文件、电子合同、电于签名等的法律地位问题,还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网络互联标准、数字认证体系、网上交易信用体系等,以有效降低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消除电子政府运行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城市电子政府所需要的各种体制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城市网络经济相兼容、相配套的,如果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它们得以健全和完善,那么网络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四、对城市网络经济的评价
对城市网络经济发展过程,应根据发展目标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便实施必要的战略控制。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评价城市网络经济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将该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A)为城市网络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如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或中心城市)网络经济的平均水平;准则层(B)为实现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即各项准则;指标层(C)为实现城市网络经济发展目标所选用的操作性方案或措施,即各项具体指标(见表一)。
其一,评估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信息网络是网络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其建设水平可用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家庭宽带网普及率()等3项指标来进行评估。固定电话线路是普遍的上网途径,我国大部分网点和上网计算机都是通过固定电话线路接入互联网的,而另一方面,近年来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迅速提高,如短信服务已成为网站盈利的一种主要模式,移动互联网也正在迅速普及,因此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是衡量网络经济渗透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宽带网接入是指下传速度在512Kb以上的网络接入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言的家庭宽带网普及率就是家庭宽带网的接入率,它反映家庭实际使用宽带网的普及程度,而家庭宽带网覆盖率则是另一个不同的概念,它仅仅表示家庭接入宽带网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不意味着家庭已经接入了宽带网。家庭宽带网普及率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家庭的网络信息消费能力,因为网上教育、网上影视、网上游戏等大信息流量的消费只有借助于宽带网才能较好地实现。
其二,评估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网络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对其评估可采用家庭个人电脑普及率()、互联网人口比重()、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电子政务项目数比重()、居民信息消费比重()等5项指标。个人电脑包括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式计算机,它是主流化的上网设备,我国网民用台式计算机上网的比例为97.1%,而在家中上网的比例也高达65.9%(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3年7月。),因而家庭个人电脑普及率构成社会信息网络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互联网人口比重主要反映互联网使用在城市人口中普及的程度,它提供了网络经济发展的人口基础。在这里,用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这个相对值来表征电子商务交易水平,它比“企业上网率”或“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率”等指标更加精确地反映了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的程度,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所有交易活动产生的总成交额。评估电子政府建设水平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为简化问题的处理,可采用电于政务项目数比重这一更加切实可测的指标。居民信息消费比重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居民信息消费的平均水准。
其三,评估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由此形成的网上数据库产业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它可由人均网上数据库容量()加以评估,其中网上数据库是指以web为界面,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提供城市相关信息检索和查询服务的数据库。这类网上数据库可以包括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人口资源数据库、公共卫生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公用设施数据库、交通通信数据库、经济运行数据库、企业资源数据库、商业商品数据库、企业和市民信用数据库等,而网上数据库产业则是网结经济中最富有城市特色、最具市场潜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价城市网络经济时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其四,评估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它正趋于成为信息网络产业,其发展水平可用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来作评估。该项指标既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城市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地位,又从基础产业层面体现城市网络经济的发展水平。
表一对指标层中10项具体指标的含义作了简要说明,并设定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值及权重,其中隐含这样一个假设,即各项指标相对于所属的准则层分别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贡献份额,而各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贡献份额则视不同情形有所差别。经过计算,可以求得城市网络经济指数UIEI的值。指数UIEI的值位于不同的区间,分别代表城市网络经济发展处于某一特定的阶段,具体解释如表二所示。
假设某一城市的各项指标值如下:固定电话普及率6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65部/百人,家庭宽带网普及率20%,家庭个人电脑普及率40%,互联网人口比重25%,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5%,电子政务项目数比重50%,居民信息消费比重10%,每百人网上数据库容量0.05Mb/百人,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8%。据此,可计算出该城市的网络经济指数UIEI为0.548,这意味着其网络经济发展已进入到起步阶段。
标签:网络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互联网产业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互联网电子商务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