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于祖国统一的情书——邓小平访美与台湾问题

两岸关于祖国统一的情书——邓小平访美与台湾问题

一、情注海峡两岸心系祖国统一——访美期间邓小平与台湾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1](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赵婧[2](2020)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政治分野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华文媒体承载着中华文化,传递中国之声,满足华侨华人对祖国信息的需求,又寄托着华人怀旧思乡的情绪,是美国华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可是,华文媒体在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上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的言论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差异,往往映照出其主办人和背后支持者所处的政治阵营不同,而这种政治分野则受到祖籍国政治局势、派系纷争,以及中美关系起伏的影响。1950-1972年间,在中美对立、美台联盟,以及中国海峡两岸交锋的大背景下,国民党驻美支部利用美国反共高压环境,拉拢侨社保守派力量力图控制华社,对亲大陆的左派乃至中立的自由派极力打压。表现在华文媒体上,就是亲国民党的报纸占据上风,左派和中立派报纸在艰难处境下,仍勉力支撑,发出不同的声音。本文运用国际关系和跨国政治参与的理论和视角,以“左派”侨报《美洲华侨日报》研究对象,探讨在美国华人亲国民党阵营对社会舆论有绝对控制权的背景下,《美洲华侨日报》如何站稳立场,在夹缝中生存,在重要历史关头如何发声支持中国共产党,给当地华社带来怎样的影响,试图揭示出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与美国华人社会的政治纷争对于美国华文媒体的影响以及《美洲华侨日报》的历史贡献。

侯燕[3](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邱羽[4](2018)在《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在大陆,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的新主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阐述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积淀,分析其基本现状,并就如何创新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提出了五个具体路径。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列宁交往理论、斯大林交往理论、十八大以前中共领导人的两岸交往理论和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历史积淀,主要表现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一是初步交流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局面,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令”又助推了两岸青年交流:二是直接双向交流时期,两岸青年交流互动从蓬勃发展到挫折受创再到恢复调整,在曲折中发展;三是交流互动大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呈现出机制化、结构精英化、交流领域在文教的特点。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基本现状,主要包括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有利局面、不利局面及其制约因素。有利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陆频出惠台政策,两岸同胞共享共荣祖国发展进步;二是台湾民众开始内部反思,推进两岸青年理性互动;三是民意支持两岸交流,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前景乐观。不利局面则体现在两岸青年的政治认同差异、平台创新不够和网络交流对抗三个方面。其制约因素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国际的四大因素:经济格局逆转,引发心理调适;“台独”分裂行径,阻碍政治认同;文化教育差别,影响历史认同;国际势力介入,干扰交流秩序。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机制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以反“独”促统为基础,夯实心灵契合机制;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创新互动结合机制;以促进青年成长为主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创新网络对话机制;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创新交流长效机制。

宋云龙,杨舒眉[5](2017)在《国内学界卡特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台湾问题是卡特时期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最大障碍。目前,国内学界对万斯访华、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美建交谈判和邓小平访美等过程中双方就台湾问题的讨论和交锋已多有论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研究成果还存在着资料使用比较单一、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等不足。在新的档案文献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台湾问题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扩展的空间。

陈云云[6](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理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侨务问题的基本认识,在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分析和解读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多重价值。论文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的选题情况、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产生发展。本章主要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基础条件,从发展脉络层面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历史进程。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不是自发形成、与生俱来的,其发轫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即该理论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同时是在全面继承毛泽东侨务思想及科学总结侨务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卓越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所处具体环境、时代背景及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尽相同,使得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侨务思想各具特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本章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认为该理论主要是由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中国共产党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维护侨益思想四部分构成。同时,本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四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了阐述。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海内外侨情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立足并准确把握海内外独特侨情,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侨务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本要求,也是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创新的基本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强调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线”和“长期的战略性工作”,认为几千万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实现中国大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独特国情”。同时,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如何开发、利用、培育和涵养侨务资源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和论断,强调侨务资源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维护侨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主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海外华侨统战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侨务领域践行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维护侨益是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归侨侨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张通过海外撤侨、依法护侨,维护华侨和归侨侨眷政治权益等措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维护侨益思想,四者之间存在着极其严密的逻辑关系,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大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这种内在联系的严密性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具体而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基础,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前提,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核心,维护侨益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归宿。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特征和价值。本章在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基本特征的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价值、世界意义三重维度阐释该理论的价值意蕴。本章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侨务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全面概括,实现了以中国社会主义侨务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不仅涵盖了实现新时期中国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模式、战略布局等内容,而且也涉及侨务工作的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价值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三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意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推动中国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指针,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指导中国侨务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对重塑社会主义形象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这一世界性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拥有大量侨民国家开展侨务实践的成功典范,该理论所蕴涵的关于利用侨务资源、吸引侨力为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观点和理念,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吸收和借鉴,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结论部分在总结上述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只有坚持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为指引,并在理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才能推动中国共产党侨务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引领全球华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黄惠昆[7](2010)在《侯镜如——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文中研究说明黄埔军校同学会前会长侯镜如,为了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昌盛和统一,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力。他,也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一侯镜如,号心朗。家里人问他,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他解释说

邵允振[8](2006)在《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华侨华人是中美关系天然的不可缺少的载体。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对美国华侨华人的影响重大,美国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但19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美国华侨华人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实力的显着增强、社会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他们愈来愈认识到良好的中美关系对维护和增进美国华侨华人权益的重要性,他们自觉地加大了影响中美关系的力度。本博士论文主要从中美关系的视野,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从华人移民美国和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的历史视角,对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加以简要的历史回顾;然后,就198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关注中美关系的动因、美国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及表现、制约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以及美国华侨华人影响中美关系的前景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就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的互动影响进行分析,指出中美关系从宏观上影响美国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在微观上影响中美关系,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多种力量的合力。

白庆哲[9](2006)在《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名称是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 本文以移民系统理论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以大量的实证材料来分析当代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问题。本文认为,在全球化驱动下,华侨华人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成功及对外关系的改善,加上两岸互动的增加,更使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和形式。本文认为,总体而言,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的互动,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与国外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同时,华侨华人构成的多层次性和分布地域的多国性,决定了其与两岸联系的广泛性以及对两岸关系认知的多样性。 本文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统一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优先目标之一,如何团结世界上一切力量反“独”促统,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国侨务政策的优先课题。厘清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探究华侨华人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剖析华人社团与两岸关系的关联,以及比较分析两岸侨务政策与活动等内容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宿振裕[10](2005)在《二○○○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是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台湾与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已经达半个多世纪,这是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这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对台政策,如解放台湾、“邓六条”、“一国两制”、“江泽民八项主张”、“胡锦涛四点意见”等。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既有内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2000年,民进党在台湾选举中获胜,成为台湾的执政党,推行“台独”分裂政策,使岛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国际形势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就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和作出相应调整的。基于台湾岛内局势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对台政策又有了新的调整和发展。重新阐释一个中国原则,赋予其新的涵义;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往来;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更加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支持全球华人的反“台独”斗争;积极开展外交工作,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从法理上遏制“台独”。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两岸关系有所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2000年以来的对台工作实践看,中国共产党这段时期的对台政策,既遵循了以前的一贯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既坚持原则性不动摇,又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务实、灵活的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从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将保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长期不变,积极推动两岸之间和平谈判,更加重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往来,并努力做好台湾人民的民意转化工作,构建两岸和平统一的民众基础。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情注海峡两岸心系祖国统一——访美期间邓小平与台湾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注海峡两岸心系祖国统一——访美期间邓小平与台湾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2)美国华人社会的政治分野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洲华侨日报》的创刊背景及初步发展
    一、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发展概况
    二、《美洲华侨日报》的创刊背景
    三、“抗日救国”时期《美洲华侨日报》的生存契机及其积极作用
    四、战后初期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发展
第二章 中美对抗时期亲国民党势力的强大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困境
    一、中美断交与美国华人的尴尬处境
    二、海峡两岸对峙与美国华社内部的政治分野
    三、国民党和美国当局联手打压《美洲华侨日报》
    四、《美洲华侨日报》的勉力支撑——“护报运动”
第三章 中美关系解冻后华社政治生态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复苏
    一、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美国华人社会亲国民党力量的衰落与亲大陆派力量的壮大
    三、《美洲华侨日报》的复苏
第四章 《美洲华侨日报》的历史贡献
    一、反映侨众心声维护华侨权益
    二、增进美国华侨华人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三、推动华侨社会舆论自由和华埠文学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大陆相关研究现状
        1.2.2 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思路创新
        1.4.3 研究结果创新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1.5.1 青年的定义
        1.5.2 新时代的意涵
第二章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交往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
        2.1.2 列宁交往理论
        2.1.3 斯大林交往理论
    2.2 十八大以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
        2.2.1 毛泽东两岸交往理论
        2.2.2 邓小平两岸交往理论
        2.2.3 江泽民两岸交往理论
        2.2.4 胡锦涛两岸交往理论
    2.3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
        2.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交往主动权
        2.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青年生力军
        2.3.3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历史积淀
    3.1 两岸青年初步交流互动(1979-1987)
        3.1.1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启两岸交流新局面
        3.1.2 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令”,助推两岸青年交流
    3.2 两岸青年直接和双向交流互动(1988-2007)
        3.2.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蓬勃发展
        3.2.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挫折受创
        3.2.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恢复调整
    3.3 两岸青交流互动大发展(2008-2012)
        3.3.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机制化
        3.3.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结构的精英化
        3.3.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主要领域在文教
第四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基本现状
    4.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有利局面
        4.1.1 大陆惠台政策频出,共享共荣祖国进步
        4.1.2 台湾反思岛内困局,推进青年理性互动
        4.1.3 民意支持两岸交流,乐观交流互动前景
    4.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不利局面
        4.2.1 两岸青年政治认同差异
        4.2.2 交流互动平台创新不足
        4.2.3 两岸网络对抗影响交流
    4.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制约因素
        4.3.1 经济格局逆转,引发心理调适
        4.3.2 “台独”分裂行径,阻碍政治认同
        4.3.3 文化教育差别,影响历史认同
        4.3.4 国际势力介入,干扰交流秩序
第五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路径创新
    5.1 以反“独”促统为基础,夯实心灵契合机制
    5.2 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创新互动结合机制
    5.3 以促进青年成长为主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5.4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创新网络对话机制
    5.5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创新交流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国内学界卡特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万斯访华期间的台湾问题
二、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的台湾问题
三、建交谈判过程中的台湾问题
四、邓小平访美期间的台湾问题
五、结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 受华侨艰辛奋斗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
        (二) 该选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 开展侨务理论研究可为中国侨务实践服务
        (四) 前期积累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
        (一) 关于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江泽民侨务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胡锦涛侨务思想的研究
        (四) 不足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解读法
        (二) 实践对照法
        (三) 学科交融法
    四、研究存在的困难及创新之处
        (一) 存在困难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产生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时代主题的急剧转换
        (二) 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三)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 对中国侨务工作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汲取
        (二)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和勇敢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毛泽东侨务思想
        (一) 海外侨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者
        (二) 海外侨胞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全心全意为华侨服务”是侨务工作的根本宗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邓小平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奠基之作
        (二) 江泽民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继发之作
        (三) 胡锦涛侨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侨情思想
        (一) 中国拥有众多侨民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 海外侨胞是促进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 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中国的“独特国情”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
        (一) 侨务工作要“提到日程上来”
        (二)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
        (三)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
        (一) 侨务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二) 侨务资源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
        (三) 侨务资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侨益思想
        (一)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积极维护侨益
        (二) 维护侨益是做好海外华侨统战的现实需要
        (三) 维护侨益是践行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
        (四) 维护侨益是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 侨情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基础
        (二) 重视侨务工作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前提
        (三) 利用侨务资源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核心
        (四) 维护侨益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归宿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特征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鲜明特征
        (一) 继承性
        (二) 创新性
        (三) 时代性
        (四) 人民性
        (五) 实践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的三重价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选题缘起
        三、华侨华人研究现状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时间的选择
        二、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课题基本理论、结构
        一、基本理论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三、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历史回顾
    第一节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 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默默无闻期(1880年代前)
        二、被动卷入期(1880—1940年代初)
        三、意识觉醒期(1940中期—1970年代末)
        四、主动参与期(1980年代至今)
第二章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198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关注中美关系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与美国国内环境的改善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拓宽了华侨华人参与中美关系的渠道
        二、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与多元文化民族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自身发展——美国华侨华人数量及质量的变化影响
        一、198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数量及其影响
        二、198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质量变化及其社会影响
第三章 198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及表现
    第一节 对中美双方认识的影响——沟通理解的桥梁
    第二节 对中美政治关系的影响——奔走斡旋的民间大使
    第三节 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影响——互通有无的跨国经纪人
    第四节 对中美教育往来的影响——传播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
    第五节 对中美文化往来的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载体
    第六节 对中美科技交流的影响——科学无国界的推动者
    第七节 案例分析——以“百人会”为例
第四章 制约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作用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紧张与缓和
        二、中美关系:友好与敌对
        三、美国国内背景
        四、中国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内部因素
        一、华侨华人教育程度
        二、华侨华人经济实力
        三、华侨华人政治地位
        四、华侨华人精英人物作用的发挥
        五、华侨华人华社内部的凝聚力
        六、华人同其他族裔的沟通和团结
        七、对两国特别是美国政治的了解和策略的运用
第五章 结语: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的互动影响及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大环境从宏观上影响美国的华人社会
        一、中美关系大环境宏观上对美国的华人社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二、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对美国华人的消极影响仍将持续
    第二节 华侨华人小群体从微观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
        一、美国华侨华人社会从微观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极其有限的
        二、美国华侨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多种力量的合力
        三、美国华侨华人在美国将继续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并可能在中美关系中继续施加影响力
    第三节 对美国华侨华人增强其在中美关系中影响力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中美关系的特点,提高协调驾驭中美关系的能力
        二、了解美国政治,正确运用策略
        三、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参政意识和能力
        四、广泛联合其他少数族裔,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联合阵线
        五、向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以犹太人为例
    第四节 中国的侨务政策
        一、正确定位美国华侨华人的历史现状和生存发展环境
        二、立足美国现有制度框架,不断提升美国华人的影响力
        三、充分利用美国华侨华人在祖国统一中的独特作用,实现民族复兴与海外华人地位提升的双赢局面
        四、新时期侨务工作既要总揽全局,又要突出重点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学术回顾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以来的华侨华人与中国
    第一节 清末以降的华侨爱国主义
        一、旧民主革命中的华侨
        二、华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第二节 华侨华人与国共两党关系
        一、华侨华人与国共两党关系的背景
        二、华侨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华侨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
    第三节 从两党关系走向两岸关系
        一、促进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二、推动两岸民间往来
        三、为两岸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四、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响应
第二章 华侨华人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节 华侨华人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
        一、人数众多,分布广泛
        二、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三、与两岸都有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
        四、有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经验
    第二节 以经济参与增强影响两岸关系的物质基础
        一、华侨资本的进入与中国大陆经济建设
        二、华侨资本与台湾经济的腾飞
        三、侨汇与涉侨捐赠的意义
    第三节 以政治影响参与协调两岸关系
        一、协调两岸关系
        二、开展“反独促统”活动
        三、营造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国际大环境
第三章 华人社团、压力集团与两岸关系
    第一节 华人社团与两岸关系
        一、变动中的华人社团
        二、传统侨社加入“反独促统”的行列
    第二节 华人压力集团与两岸关系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组织与活动
        三、中国游说团与台湾游说团的比较
第四章 两岸侨务政策与活动
    第一节 海峡两岸侨务政策变迁的历史回顾
        一、台湾侨务政策发展的四阶段
        二、大陆侨务政策发展的三阶段
    第二节 海峡两岸侨务政策的发展特点
        一、台湾侨务政策的特点
        二、大陆侨务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两岸侨务政策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四节 台湾侨务政策新变化
        一、台湾侨务政策变化的宏观背景
        二、现阶段台湾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台湾侨务政策变化的新特点
        四、台湾侨务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余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二○○○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1.3.1 研究现状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文资料的主要来源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历史回顾
    2.1 解放台湾
    2.2 “一纲四目”
    2.3 “叶九条”
    2.4 “邓六条”
    2.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6 “江泽民八项主张”
    2.7 “钱其琛八条”
    2.8 “胡锦涛四点意见”
第3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岛内局势及国外形势的变化
    3.1 2000年以来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
        3.1.1 李登辉执政时期
        3.1.2 陈水扁执政以来
    3.2 外部国际因素的影响
        3.2.1 美国因素
        3.2.2 日本因素
第4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发展
    4.1 重新阐释一个中国原则赋予其新的涵义
    4.2 推动两岸和平谈判开创两岸政党沟通的新渠道
    4.3 强化两岸联系的纽带促进两岸的交流和往来
    4.4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4.4.1 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
        4.4.2 反对“公投”的斗争
    4.5 为和平统一提供坚实的后盾不放弃使用武力
    4.6 构建两岸关系的群众基础更加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4.7 做好全球华人的工作支持全球华人的反分裂斗争
    4.8 积极开展外交工作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4.9 从法理上遏制“台独”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第5章 200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特点和走向
    5.1 20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特点分析
        5.1.1 对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1.2 坚持原则立场不动摇
        5.1.3 从实际出发务实灵活
        5.1.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5.2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未来走向展望
        5.2.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将长期保持不变
        5.2.2 推动两岸之间和平谈判是工作重点之一
        5.2.3 促进两岸交流和往来依然是对台工作的重要领域
        5.2.4 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6 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与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情注海峡两岸心系祖国统一——访美期间邓小平与台湾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2]美国华人社会的政治分野与《美洲华侨日报》的发展[D]. 赵婧. 暨南大学, 2020(04)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4]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D]. 邱羽.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5]国内学界卡特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研究述评[J]. 宋云龙,杨舒眉. 昆明学院学报, 2017(04)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D]. 陈云云. 扬州大学, 2012(08)
  • [7]侯镜如——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J]. 黄惠昆. 黄埔, 2010(05)
  • [8]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 邵允振. 暨南大学, 2006(07)
  • [9]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D]. 白庆哲. 暨南大学, 2006(06)
  • [10]二○○○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研究[D]. 宿振裕.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两岸关于祖国统一的情书——邓小平访美与台湾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