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有些古诗描绘的情景宛如一幅画,在教学中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悯农》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暴晒下,挥汗劳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抓住“日当午”“滴”这两个词语,使学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农民头顶烈日,脚踩灼热的土地,在田野里挥锄松土除草,随着锄头有节奏的舞动,汗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不断落下来。农民这种辛勤劳动的情景,很自然地会激起学生的同情,从而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诗中有境。好诗都有情景交融的境界,引导由形象进入诗的意境,能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以夸张的比喻、奇妙的想象描绘了阳光照耀下庐山瀑布凌空飞泻的气势雄伟,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迈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时分析前两句,就要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印象:“艳阳高照、奇峰罗列、紫气升腾、飞瀑腾空。”接着分析“飞流直下三千尺,”要启发学生从姿态、气势和高度三方面想象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再通过对“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好象看到的白光闪闪的天河水在向人间倾泻那神采飞扬的喜悦心情,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进入诗的意境。亲闻其声,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到祖国山河壮丽多姿,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有些诗寓情于物,通过具体形象揭示客观事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由事物的形象体会其中所含哲理,从而使他们提高认识能力。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但写出了游庐山的感受,还表达了应该怎样认识事物的哲学道理。教学时,在讲清和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可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首先问学生:“一座山为什么时而‘成岭’,时而‘成峰’,有不同的形态呢?”学生通过想象可知,庐山本来群峰林立、丘壑纵横、姿态万千,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方向去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庐山形态是由于人们观看的角度不同。再问:“为什么在庐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这时学生必须积极思维。他们可想象出这么大的庐山,人们站在山中观察,看到的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因而带有片面性,不能看出它的全貌;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必须从庐山中走出来,站在庐山的外面去看它。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观察庐山是这样,观察其他事物是不是也要这样呢?”让学生明白,对于任何事物,如果局限于它的小圈子里面就不能看清全局,认识就受到限制。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侧面,才能得到较为正确的认识。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利用其本身的优势,让学生感其趣,受其理,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情趣。
论文作者:杨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庐山论文; 古诗论文; 学生论文; 诗人论文; 感情论文; 形象论文; 事物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