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商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中战略定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战略论文,工商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信贷资金筹集和配置运作方式的强大影响下,如何适应形势,调整自己,找准两个转变的“路”,搭建转轨定向的“桥”,是关系工商银行兴衰存亡的战略问题。
一、工商银行在金融改革中面临的处境
工商银行是从原人民银行到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演变转化过来的,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因此构建工商银行在转轨定位中的战略取向,既不能照搬西方银行模式,生搬硬套;更不能沿袭过去固有的思维方式,讳疾忌医,顺其自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联系历史沿革分析问题,注重现实条件正视问题,展望发展趋势研究问题,使战略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现实上。为此,先对工商银行所面临的境遇作一分析。
(一)从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业务经营明显呈现集约化、稳健化、创新化、电子化。
进入90年代,西方银行业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一是经营集约化,兼并浪潮愈演愈烈。美国,1995年共发生273宗, 其中化学银行以100亿美元收购大通曼哈顿银行,成为美有史以来最大兼并案。 日本,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携手。伴随兼并的推行,各银行大批裁员,英国自1990年以来裁员10万人,美国1988年以来仅纽约银行界裁员4.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6%。可以说, 银行兼并的背后预示着银行经营将向重效率、重效益、集约化发展。二是业务稳健化,风险意识普遍增强。近年来,由于“泡沫经济”的畸形发展,某些银行过度介入高风险经营,先后爆发一系列经营危机案。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一夜之间倒闭,日本大和银行因经营失利忍痛转让出全部在美业务。惨痛教训促使各大银行纷纷强化风险管理。三是金融工具创新,业务进一步向中间性、服务性拓展。为开拓服务领域,各国十分重视研究新业务、推出新工具、提供新服务。四是服务手段电子化,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出现了电子资金转帐系统、票据清算自动服务系统、自动出纳机网络等服务工具;许多传统的银行和营业部门将被电脑系统构成的“虚拟银行”所取代。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到来,外资银行终将进入国内市场,其经营特点和竞争手段必将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从国内银行业发展现状看,工商银行在存款市场已退位于一普通的商业银行,而贷款对象上仍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商银行长期在城市金融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可以说是一统天下。但时至今日,国内银行体系已形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394家信托投资公司,5200 家城市信用社和393个外资银行在华办事机构,可谓是诸侯纷起, 群雄逐鹿,工商银行已成为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社会位置的变化,转轨变制的冲击,使工商银行较其它银行面临着更多的矛盾,更复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日趋下降的筹资市场占比,与板结庞大的资金供应对象的矛盾。金融竞争,突出表现为存款竞争。据对某直辖市调查,截止1996年8月底,各家银行存款余额4583亿,其中工商银行1300亿,仅占 28%,且随着新生银行的不断发展,存款占比必将继续呈下降之势。而工商银行的真正困难在于,一方面市场筹资份额不断下降,一方面仍承担着几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的供资任务。而新生银行所接纳的或是经营良好的大企业,或是逃债废债的“流亡者”,从而造成工商银行在资金运营上,存量大量板结,流量相对不足;在资金使用上,超负荷经营,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在业务开拓上,力不从心,雷大雨小。②职能性质已变,仍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业务。正是由于工商银行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工商企业的供资任务,所以行政干预贷款表现仍然突出。
(三)从工商银行特殊位置看,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呆滞大量贷款,是工商银行转轨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一直以贷款撑天下,靠举债搞经营,自身效益相当低下,筹资渠道十分单一,自有资本严重不足,从而造成金融改革中两个制度漩涡。即社会信用集中于银行,几乎全部居民结余以储蓄的形式存入银行;银行信用集中于企业,所筹资金几乎全部以贷款的形式投入企业,工商银行受此影响尤深。以某省50户试点企业为例,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0.1%,负债中银行借款占81.5%,而银行借款中工商银行借款占54.2%,这种状况造成其贷款绝大部分以铺底资金的形式滞留在企业中,借贷关系实质已成了“投资”关系,根本谈不上按期还贷,顺利归流,从而形成工商银行与国有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分难舍、息息相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国有企业转制的关系,既积极配合企业经营的搞活,又避免更大限度地陷入债务“陷阱”,将是工商银行在操作中十分困难和十分现实的问题。
(四)从工商银行自身特点看,既有引以为豪的优势,更有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有着许多其它银行无法比拟的经营优势,突出表现在:拥有众多的客户群,建立了区域广阔、传递快捷的结算网络,构造了遍布全国的营业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信贷资产,在公众中享有国家银行的信誉。这一切都为工商银行走向市场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但更应清醒地看到,工商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中脱胎而来的,长期吃着国家的“大锅饭”,无需虑及自身的存亡与兴衰,一旦向商业银行转轨,其历史惰性逐渐暴露出来。①内部机制没有理顺,各级银行经营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内部机构设置,多梯次的管理环节,平均分配的取酬方式,指标控制、任务考核的管理模式,造成了责权利的脱节,窒息了内部细胞的活力。②干部队伍不适应,劳动效率相对低下。内部严重地存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素质不高的问题。工商银行1994年底拥有职工55.5万人,资产规模为3377.69亿美元, 而住友银行只有1.76万人,资产规模为4977.81亿美元,三和银行1.5万人,资产规模为4935.88亿美元,人均资产持有量约是工商银行的50倍。 照此下去,工商银行很难与国际大银行相抗争。③经营观念模糊,效益观念尚未真正树立。在贷款管理上,大多贷款依然是划块分割、长官定向,并未真正实现效益优先、安全管理、审贷分离、责任放贷;在吸存上,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只重数量不计成本。
二、对工商银行战略定位的思考
通过对工商银行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所处位置的分析研究,我们应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面临着艰巨的困难,又充满发展腾飞的生机;既承担着历史遗留的重负,又接纳着多年积累的财富和信誉。如何构建合理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经营取向,是工商银行转轨成功之保证,更是事业成功之必然。
(一)经营目标定位:摆正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位置,牢固树立“盈利”意识。
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既具有调节国家宏观经济的职能作用,又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正因为此,工商银行在经营目标定位上,一直存有模糊认识,难以摆正自身的社会位置。笔者认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其结论已十分明确,那就是:①经营目标效益化。《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作为企业,工商银行的经营目标只能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并通过利润的实现,保证资本金安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随着金融机构的纷起,工商银行已成为众多商业银行中的一员,已无任何特殊政策优势可言;而市场经济的实质又是公平竞争的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是效益优先的经济。对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存也就谈不上有信誉。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才能立足于市场,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才能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和主导地位。②宏观职能间接化。作为一个在现代市场机制下运作的企业,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宏观调控间接化。一是宏观调控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操作上,如信贷总量的控制,产业政策的实施,区域经济的调整,金融秩序的维护等。而在微观操作上,则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规则办事,实现宏观调控与内部操作机制的分离,防止因此带来的对经营目标的冲击。二是“特殊贷款”通过购买财政债券间接投向社会。在改革初期,社会上确需一部分社会保障性资金。这部分款项虽属财政范畴,但从目前财政实际情况看,财力难以支撑。对此可通过银行按新增存款一定比例购买财政特殊债券解决,实现银行与社会“财政性投入”的分离,防止行政干预贷款的继续发生和蔓延。
(二)发展取向定位:把工商银行构建成功能齐全、手段先进、结算快捷、服务优良的综合性大型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的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取向必须定位于综合性、大型化商业银行,并具备下述特点:①营业机构网络化。拥有地域广阔、数量庞大的营业网点是工商银行的一大优势;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分布,完善布局。在机构撤并上,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②结算手段电子化。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结算快捷、手段先进的电子化结算网络,真正实现全国结算一日通。③资产业务集中化。在资产业务操作中,适当将信贷资产集中于中心城市,形成吸存根须蔓布广大区域,资产主干茁生城市中间。④服务质量最优化。工商银行是资产存量最大的银行,无论从效益角度还是金融管理角度考虑,都不可能靠抬高利率或其他优惠去争得客户、占领市场。综观国际上领先的银行中没有一家靠价格竞争而取得市场的,因为牺牲自身应得利益占据的市场只能是短暂的,而服务是永恒的。因此,工商银行应牢固树立服务立行的意识,扎扎实实做好服务工作。
(三)市场战略定位:把工商银行建设成基础产业的强大支柱、大中型企业的主办银行、金融服务的“百货公司”。
工商银行从“一统天下”到普通一员的转变,实际是一个国内金融市场再分配、再分割的过程;如果无目标地固守所有阵地,最终将全线退缩,陷于被动。明智的作法是,有舍有保,有进有退,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手中的资源,在最有利的地域取得最辉煌的业绩。为此应在战略定位上,构建“三大服务对象”。①基础产业的强大支柱。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有义务承担支持国家基础产业的建设;作为资产雄厚的金融企业,有实力支撑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大工程的建设。因此,工商银行应加大资金力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贷款集中投入基础产业的发展建设。②大中型企业的主办银行。历史条件决定了工商银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着割舍不断、根脉相连的关系。为此,工商银行应积极置身于企业转轨变制中,从现有国有企业中,发展和培植一部分前途良好的大型企业,为其提供合适的服务,建立主办银行关系,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在具体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商业银行运作机制来操作。一是在大中型企业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国有企业,而应积极吸纳那些其他所有制性质的高效企业,构造强大的客户群。二是对大中型企业亦应划分成密切伙伴企业、发展目标企业、一般往来企业、非目标服务企业,真正做到区别对待,优先配置。③金融服务的“百货公司”。近年来,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资金流量大量增加,迫切需要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工商银行凭借众多的营业机构和先进的结算网络,凭借多年来代理国家行使信用筹资职能而在公众中树立的良好信誉,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要尽快完善金卡工程,通过通存通兑、信用卡、智能卡”、ATM、POS等结算工具,全面开展代收代付业务,并根据客户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开办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性贷款业务,将工商银行建成真正的金融服务中心。
(四)内部机制定位:完善统一法人制度,减少机构梯次,实现权责明确、效益驱动、高效运作的管理目标。
内部机制问题,是经营管理中深层次的矛盾,是实现转轨定向的关键。针对工商银行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着力解决如下两点:①统一法人制度,明确职责,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银行管理体系。首先,总行要集中运用好资金统一调度权、利润集中分配权、资本统筹配置权、资产质量监督稽核权、超大型项目直接经营权,充分发挥一级法人的职能,壮大工商银行的整体实力。其次,要相应下放资产运营管理权、存款筹集自主权、留成基金支配权、人员任免处罚权,充分调动各分行的积极性,使各分行在所辖有的资产总量内,具有充分的运作权力,并相应承担起赚取利润、保全资产、高效运作的责任。最后,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变行政指标考核为利益驱动,严格按照效益、存款、资产质量、资本的保值增殖来考核各分行的经营成效,据此与其工资总额和留成基金挂钩,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活力的驱动机制。②减少机构梯次,构造科学合理、运作高效的新型银行组织体系。三级管理、四级经营,以地市行为核算体的构架明显存在传递环节多、摊子散布大、资产小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明的弊端,远不适应集约化的需要。为此可考虑:一是打破现有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分行机构,以现有的29个一级分行和14个准一级分行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框架,组建100~150个分行,撤消地市管理层,以分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减少管理环节,明确经营责任,促进资金向高效企业流动,向中心城市流动。二是总行按经济区域设立稽核监督中心,专门行使辖域内稽核检查和经营成效的考核。总行各专业部室相应撤并,将主要精力放到直接经营超大型贷款业务和新业务开拓上。
总之,工商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定位中,既要大胆汲取西方银行成功的经营经验,又要认真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选择自身的战略定位。笔者深信,不久的将来,工商银行必将在世界金融大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形象,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