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时间透视及其与控制观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未来论文,关系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的未来总抱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希望并为之努力, 这些目标和希望也操纵着其现实的行为。 未来时间透视(future time perspective,FIP )是理解个体现实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Aall(1912,1913)提出时间透视的概念开始,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Frank, 1939 ;Heimberg,1963;Hoornaert,1973;Nuttin,1985等), 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各个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方法的不同,对未来时间透视的理解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至今对未来时间透视的结构特点、决定因素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一般认为,未来时间透视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含义。我们从认知方面入手把未来时间透视界定为:个体单位时间内对其未来时间的长度(人们对未来想象和计划多远)、密度(人们考虑不同未来时间的次数或频率)和清晰度(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想象或形象的清晰程度)等的预期。
对未来时间透视的发展,学者们已作了一些研究。 Kastenbaum (1963),Halperm(1966),Rakowski(1979,1986 )等认为未来时间透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透视范围逐渐变小;青年人有较远未来时间透视,老年人有较近的未来时间透视。Bergius(1957),Finke(1964 ),Thomae(1968,1981)等提出,未来时间透视的范围从青少年穿越中年直到老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到老年人不能自主活动时才停止。Back和Gergen(1968),Lens和Gailly(1980)等研究发现,青年至老年的年龄段中,未来时间透视的长度变化呈倒“U”字型, 即青年和老年人的未来时间透视较近,中年人则有较远的未来时间透视,并指出30—50岁之间的人未来时间透视最远。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未来时间透视密度增加了或减少了(Eson & Greenfield , 1962 ; Kornfeld &Marshall,1987)。还有些研究发现未来时间透视存在性别差异,青少年男性比女性具有更远的未来时间透视(Von Right & Von Right , 1977;Tismer,1985)。黄希庭(1994)的研究表明,时间透视与一定的时间单位相对应,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筹划以其确定的时间单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分”、“秒”为单位度量的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月”为单位度量的近的未来和以“年”为单位度量的远的未来。中国人的未来时间透视的特点如何?国内尚未见到专门研究的文献报道。由于人体的生命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放慢,而心理时间就显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未来时间透视可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由于个人的过去经验、所处环境不同,未来时间透视的特点也可能不尽相同。未来时间透视的年龄特征及其个体差异,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
个体的未来时间透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性别、年龄等因素外,主要的个体原因被认为是个人对自己有可能得到的结果的期待(Hultsh & Bortner,1974),即与个体的一般控制观有关。根据有关的研究(Goldrich,1967;Robertson,1978;Brandtstadter,1984 , 1989)可推知,内控较高的个体,将有较远较清晰的未来时间透视,巨大压力的压抑会使个体未来思想明显地减少。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经济状况等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控制观对未来时间透视的影响怎样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第二个问题是探讨未来时间透视与控制观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
1.被试 19—23岁的西南师大外语系、化学系95级大学生167 人(男63,女104),28—40岁的西南师大95、96级进修教师46人(男23, 女23),56—77岁的重庆市北碚老年大学96届普通班学员33人(男16,女17)。除4名老年人为高中文化外,其余被试者均接受了高等教育。
2.材料 根据黄希庭(1994)的未来时间心理结构模型, 对Fingman和Perlmutter(1995)的“未来时间透视问卷”进行修订,以使其时间单位更合理,更符合实际。修订的未来间透视问卷为Likert七点量尺问卷,包括人们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考虑未来时间的清晰度等三个维度,Cronbach a系数为0.54。在预试的基础上,制成正式的未来时间透视问卷,与Levenson(1981)的控制观量表一起作正式测量。Levenson的控制观量表包括内控性(Ⅰ)、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等三个分量表,它们是心理控制构成中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每个包含8个条目,共有24个条目,以7分制评分。
3.程序 问卷由主试直接发放,以团体与个别两种形式测量。向青年学生和老年学员集体分发未来时间透视问卷和控制观量表,主试者讲解指导语后,要求被试者按规定回答;向进修教师进行未来时间透视和控制观的个别测量。测试结果均由SPSS软件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对未来时间透视的评定结果
不同年龄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透视的长度、密度和10年后的清晰度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列入表1, 被试者最常考虑的未来时间的人数分布制成图1,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各项目平均得分和F值列入表2。
表1 不同年龄被试者的未来时间透视问卷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
时间透视维度关注未来关注未来思考10年
时间的长度 时间的密度
后的清晰度
平均得分和标准差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数 差
数差数差
青年大学生 男(63)5.04
1.16 4.27 0.66
5.59 1.34
(167) 女(104)
4.82
1.16 4.09 0.87
5.13 1.39
进修教师男(23)4.64
1.17 3.89 0.86
4.75 0.97
(46) 女(23)4.47
1.27 3.75 0.78
4.70 1.64
老年学员田(16)4.05
1.48 3.62 0.98
4.61 1.02
(33) 女(17)4.02
1.24 3.64 1.25
4.63 1.18
图1 不同年龄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透视的长度之人数分布
表2 不同年龄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平均得分和F值
大学生进修教师老年学员F
几分钟 4.47 4.50 4.60 1.86
几小时 5.23 4.78 4.72 2.30
几 天 4.65 4.39 4.06 2.42
几 周 4.26 4.01 3.66 2.74
几 月 4.12 3.82 3.39 1.85
几 年 3.80 3.22 3.12 4.67*
10年后 2.56 1.95 1.90 5.13*
注:*P<0.01
(1)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试者在未来时间透视问卷上的得分平均数从青年向中年、老年有逐渐下降之趋势。图1中, 在选择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10年后等作为自己平时最常考虑的未来时间时,被试者以“下几个月”的选择人数最多,较近的“几分钟”和较远的“10年后”选择人数最少。说明不同年龄被试者的未来时间透视有相似的模式,都关注近的未来,尤其关注“下几个月”。
(2)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透视的长度也不尽相同。 年龄差异非常显著(F(2,240)=8.16,MSe5.96,P<0.001),性别差异显著(F(1,240)=7.20,MSe=2.16,P<0.01), 性别与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40)=0.76,MSe=2.16,P>0.05)。进一步的平均数差异性检验表明,就年龄来说,青年>中年>老年;就性别而言,男性>女性,老年组的性别差异从统计学上看未达到显著水平。
(3)由表2可见,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几小时”的得分均值最高,“10年后”的平均得分最低,较近的“几分钟”的平均得分也较高,仍说明被试者考虑较近的时间,近的时间次数多,而远的时间次数少。但在较近的“几分钟”、近的“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上, 被试者的年龄差异不显著; 在远的“几年”和“10年后”上,则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几年F(2,240)=4.67,MSe=10.57,P<0.05;10年后F(2,240)=5.12,MSe10.34,P<0.01)。 总的来说,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F(2,240)=8.16,MSe=5.96,P<0.001),青年>中年>老年,性别差异不显著。
(4)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清晰度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在10 年后上青年与中老年组之间存在差异(F(2,240)=4.20,MSe=7.33,P<0.05),青年>中老年。
(5 )为了检验本研究中使用的被试组内成员间是否存在年龄差异,我们便用年龄作为一个持续变量进行了处理分析,但在三个年龄组内,未来时间透视的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未来时间透视与控制观的关系
(1)在控制观的内控、 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之水平上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
表3 未来时间透视与控制观之间的相关(M=246)
(来源于Person相关矩阵)
内控有势力的他人 机遇
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0.05
-0.05 -0.07
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
0.0010.01 -0.02
考虑10年后的清晰度 0.27* * -0.15* -0.14*
注:*P<0.05 * *P<0.001
(2)由表3可见,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与控制观的三水平平均得分之间均呈很微弱的相关,而考虑10年后的清晰度与内控水平的平均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0.27,P<0.001),与有势力的他人、 机遇两水平得分则呈显著负相关(有势力的他人r=-0.15,P<0.05;机遇r =-0.14,P<0.05)。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与控制观的内控水平的得分呈正相关,而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两水平呈负相关,但从统计学上看这种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关注较近时间(几分钟)的被试者与关注远的时间(几年、10年后)的被试者在控制观的三水平上之平均得分也未呈现显著差异。
四、讨论
1.未来时间透视与年龄的关系
未来时间透视是与记忆中的事件、当前感知的情境以及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之数量和性质密切相关的。就年龄方面看,对未来时间透视的影响主要包含三个因素: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生物节律发生变化,可能对未来时间透视产生影响。②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体验,对当前的生活情境和今后的生活计划和目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未来时间透视。③每个年龄阶段的当前活动的主要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着今后的生活计划和目标,从而可能对未来时间透视发生直接影响。青年被试者正在大学学习,如日出东海,美好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他们憧憬未来,渴望体味美妙的人生,希望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自己的工作去向、未来小家庭建设、继续深造等深表关切,故他们的未来时间透视各个维度得分都很高。中年被试者担负的工作任务最重,值日之正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既要做好职业工作,又要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这些都可能使他们的未来时间透视各维度得分较高。但由于学位班的特殊性,他们较多地考虑了外语统考、拿学位、与家人团聚等问题,可能是其未来时间透视得分均值不如青年被试者的那么高的主要原因。老年被试者都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如日暮西山,希望能学习一门手艺,辅导孙子(女)学习,希望维持身体健康,享受天伦之乐,度过幸福的晚年,故考虑了较近未来,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密度、今后10年清晰度的平均得分都较青年和中年被试者低。
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男性长于女性,青年和中年男性尤长于女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被试者的社会感受不同所致。青年被试者虽然升学获得成功,但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尚不清楚,社会上男大学毕业生比女大学毕业生容易获得好的工作,女大学生分配困难等现象,可能使得男性被试者设想的未来计划较远,而女性被试者相对近些。中年被试者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性精力充沛、事业有成、处于人生的成就高峰期,而女性容颜渐衰,操持家务,支持丈夫的事业等原因所致。老年男女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异,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有关。
在被试者关注从较近的“几分钟”到遥远的“10年后”等未来时间次数上,与Fingman和Perlmutter等研究基本一致, 却没有完全证实这种预测:时间距现在越近,关注的次数越多。各年龄组被试者在“几分钟”上考虑的平均次数都没有在“几小时”上的考虑次数多。这可能是分秒等较近的时间即将发生,而被试者计划的未来事件一般地说都不是分秒内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等原因所致。当然,从“几天”到“10年后”这5个时间仍呈逐渐下降之趋势。研究也发现,尽管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上以“以下几月”的人数为最多,但对它考虑的密度却没有特别增加,不如更近的“几周”、“几天”、“几小时”、“几分钟”的考虑密度大。这可能因为人们计划未来的事件是分成若干小目标逐步实现的,而要达到若干小的目标就必须从较近的分秒、小时做起等之故。在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和清晰度上,被试者的年龄差异表现在远的时间上,可能也与机体功能变化和社会角色功能是否完成有关。
2.控制观对未来时间透视的影响
控制观是有关个人人格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一般认为,内控水平高的人(>41分)认为事件的结局是个人付出努力的结果,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有主见,能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受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水平高的人(>29分)认为事件的结果是由有势力的他人决定的,自己不能控制;机遇水平高的人(>31分)认为生活中命中注定的,事件的结果是由机遇带来的。但从统计学上看,他们与得分较低者之间在这三水平上同未来时间透视的三维度之相关系数的比较并未达到显著差异。
对于未来时间透视的年龄差异的解释,我们只从控制观上作了初步的探讨。事实上,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其未来时间透视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文化、成败经验、人生观和价值观、态度情感、心理疾病等等(Nuttin,1985;Friedman,1990;黄希庭等,1993;黄希庭等,1998)。这些因素与个体的生理机能和节律变化等一起发生作用,可能是未来时间透视年龄差异和人体差异的综合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如何与个体人格协调起来,以何种方式发生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1.不同年龄被试者的未来时间透视具有相似的模式,即关注近的未来。尤以关注“下几个月”的人数最多,关注“现在以后的几小时”的密度最大,思考近的未来清晰度最高。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还呈现出从较近的未来、近的未来向远的未来逐渐下降之趋势。
2.被试者在未来时间透视上具有显著年龄差异。青年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最长,关注远的未来时间密度最大、清晰度最高;中年被试者次之,老年被试者再次之。
3.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长度有性别差异,男性明显地长于女性。
4.被试者关注未来时间的长度与控制观的内控水平呈正相关,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两水平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关注未来时间的密度与控制观的三水平均呈微弱相关;但思考未来时间的清晰度与控制观的内控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两水平则呈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