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环境教育论文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环境教育论文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笔者曾对16所中学,47所小学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中小学师生的警觉。被调查的194 名师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调查的16所中学中,只有1 所在教学计划中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47所小学也只有3所各搞过一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明显滞后的。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被调查的86名教师中,有38名根本没听说过上述词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调查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几种熟悉的环境污染名称,结果被调查的108个学生只有4个答得较好。

现状之三: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笔者调查的63所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各搞过1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的3所小学的主讲人也都是请的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

现状之四: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调查的63所中小学每年真正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日常大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几乎没有开展过其它环境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环境教育意识,无教学计划,无教学师资,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带、科幻片等教学资料,无教学效果。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培养出合格“四有”新人的要求。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轻视、忽视环境教育的主观因素,也存在着中小学师资差、资料缺、没有形成环境教育的大气候等客观因素。

二、对策探讨

针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应亟待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今后,中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环保知识,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克服两种错误思想,增强两种认识。

一要克服环境教育是“份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要坚决克服环境教育不考试,不计入教学实绩,是“份外事”,搞不搞无所谓,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要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目前,不少中小学校抓环境教育的主动性不够,他们总以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总以为待环境真的恶化了再抓也不迟。人口教育失败的教训向我们证明,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立即抓好中小学环境教育,还不立即着眼于提高中小学生环保意识,那么就很难实现在21世纪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很有可能要重蹈不计划生育的复辙,重咽延误教育时机的苦果,到那时即使政府制订再多再具体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恐怕也难以根治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因此,中小学从现在起就必须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一项奠基工程抓紧抓实。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素质。要培养有21世纪环境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新人,教师“以其昏昏”,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在提高教师环保认识的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把培养专兼职环保师资,作为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来抓。培训时应做到四个明确:

一要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树立环境与发展一致的认识,为言传身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要明确培训对象。笔者以为中小学教师都应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小学执教《自然》、《社会》、《语文》课,在中学执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的教师应首先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训。

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的能力。

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寒暑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对合格者要发结业证。应坚持培训效果与实绩考核挂钩,与个人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3.课堂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1990年,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应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充分说明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渗透,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笔者以为要搞好课堂渗透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渗透重点。在《自然》教材中要讲授空气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在《社会》教材中要重点讲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及环境保护的常识。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大气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水资源和水质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各种能源和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与健康等等。此外,语文等学科也应注重渗透环境教育知识。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蛇与庄稼》、《可爱的草塘》、《灰尘的旅行》等课文都能有机渗透生态平衡、食物链等一系列环保知识。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将组成学校的花草树木、假山、雕塑、亭台楼阁、长廊绿架等自然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将学校挂放的名人画像,板报画廊的设计,公告标语的书写等文化环境一并纳入环境教育的范畴。

二要制订渗透计划。为保证渗透工作不走过场,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都应注重课堂渗透环境教育这一内容。计划制订前,各教研组应明确分工,要求学科教师在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筛选出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汇集到一起形成该学科环境教育的内容,然后打印分发给教师,并将这些环境教育知识点反映在学校、教导、教研组计划中。

三要注重渗透效果。要通过抽查各种计划、查阅教师备课笔记、听课评课等途径,仔细检查环境教育的课内渗透情况,确保渗透工作扎扎实实,不走过场。

4.课外实践,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环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确立了环境要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能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学习环保知识,又重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积极的“参与意识”。通常情况下,中小学校可开展以下六项活动:

一是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等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又可增强他们参与环保的自豪感。

二是参加文娱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爱我一片绿”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唱中自我受到教育。

三是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要求每个中小学生每年必须做到提一条环保建议,编一条环保警句,唱一首环保歌曲,看一部环保电影,写一篇环保日记,做一件对环保有益的事,当好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左邻右舍的环保“小老师”。

四是开展宣传活动。在“地球日”、“环境日”、“节水周”、“爱鸟日”、“植树节”、“粮食日”时,通过义务咨询、散发资料、广播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向周围邻居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五是开展社会调查。每学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城乡生态环境调查,看看土壤的变化,农作物害虫的变化,观察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青蛙、蛇数量的变化,还可测试工业对空气、水、噪声的污染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六是开展保护环境的活动。组织发动环保小卫士、环保纠察队,轮流站岗巡逻,禁止滥砍滥伐,滥捕狂杀,保护生态平衡;禁止随意破坏土地,乱烧麦秸,随意排放污水;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禁止乱倒垃圾等。通过上述六项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作斗争的自觉性。

标签:;  ;  ;  ;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