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1]2008年在《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及陕西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加强,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识也在日益加强。一方面,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规模,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与我国的实际极不相称。另一方面,我国环保产业需求旺盛,每年都会形成近千亿元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及其市场化不仅与世界发展严重脱节,而且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协调不力、耦合不整。因此,大力推进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解决一些紧迫性的问题。目前,有关环保产业运营机制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其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环保产业运营的某一方面,缺乏对环保产业的系统性研究。本文的研究正是建立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论文首先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运营模式的发展变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两种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化模式和市场化模式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不仅要坚持政府引导,还要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结合起来。其次本文以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和环保产业运营中的政府规制两个视角对环保产业运营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具体的投融资形式和规制形式进行了分析,使得在环保产业运营发展理论上更加丰富。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目前环保产业的运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环保产业之所以成长的不大不快,根子上是缺乏发展环保产业的创新思路,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投入的市场氛围和政策举措。加快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自我发育、自我成长的内在运营机制。论文重点对环保产业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的内外需求、创新主体、创新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的具体运作形式。最后论文结合陕西省发展环保产业的实际情况,对环保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并提出了陕西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李松[2]2003年在《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保产业与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被看好的叁大高新技术产业,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无论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我国环保产业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 距,环保产业各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近几年我国环境问题总体恶化,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国家对环保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环保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体现在: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国内外的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投资成本高,使国家和企业都付出极高的代价;投资效果差,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投资主体倒置,企业缺乏动力;投资总量偏小等。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投资渠道仍显狭窄,融资方式仍较为简单。显然,环境保护资金仅仅依靠政府计划财政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还必须从社会、民间、企业和外资等方面拓展。因此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是我国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公共品及环境外部性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环保投融资方式,同时对这些投融资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本文的主要成果有:对环保产业园的构成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总结出股份制发展模式对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最为有利,也最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适应现阶段国情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准BOT模式融资结构与运作流程,并对BOT模式蕴含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信托方式参与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途径,并构造出环保基础设施信托投资方案;提出了利用创业投资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拓宽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莉[3]2010年在《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要解决环境问题就要建立既要防止环境污染又要激励环境产业发展相容的有效经济制度安排,要设计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济制度。根据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环境产业的投融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制度问题,其涉及的是自然环境资源在经济制度中的形式选择和地位确定方面的问题。福利经济学不仅宣告了市场方式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失效,而且还指出,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难题,在市场中引入政府行政干预来保证社会公共环境利益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市场制度甚至有着其它制度形式无法替代的效率优势,这说明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都存在一定的有效区域,也都存在失灵的区域。在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选择、安排和设计中,正因为常常出现这种两难选择,再加上西部环境产业固有的异常复杂性和脆弱性,使得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就成为我国西部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紧迫课题。另外,西部环境产业应该成为西部基础发展产业之一,但由于其发展受到资金资本的约束,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投融资制度更不完善,不完善的投融资制度和传统的环境产业投融资模式及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部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西部环境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正式制度和产权与市场制度或者两者的结合上进行制度设计,在制度上保证环境资源经济主体会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理性选择有利于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在制度上激励西部环境产业日益高涨的投资需求和较为低落的主体投资意愿不一致的问题。论文依据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公共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制度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就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所应满足的“理论共性”或者前提条件,紧密结合环境产业的特征从经济学和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的结论是:不管是环境产业的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要进行有效地制度安排就必须建立起相当明晰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这是所有环境产业制度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和最本质的内在要求。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分析的结论是:在环境产业的实践中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都存在着制度低效或失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针对环境产业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都有其一定的效率区间和应用边界,这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客观的要求对“政府和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两条结论也是作者在理论上的创新点。其次论文就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的现状及投融资制度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分析,以便揭示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需要创新的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随后论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效率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论表明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平均综合效率水平最差,中部次之,东部最优。造成西部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无效率引起的,即综合效率差的根源在于对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设计上的无效率造成的;通过实证也指出,西部创新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关键是完善投融资体制的问题,而东部的关键要解决的是管理效率的问题,中部则需要两方面都需要有所改进。在实证的基础上,论文对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进行了比较借鉴并提出了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思路和途径。接着论文分别从政府、市场以及政府和市场有效衔接叁个方面分析了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具体问题。论文的最后部分论述了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建议和保障措施。要使西部环境产业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就必须培育制度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政策,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叁位一体”共同促进西部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措施。
王珺红[4]2008年在《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本着下列目标展开。(1)尝试通过建立研究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体系来检视和评价中国现行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状况。(2)通过对比分析国际先进环保产业投融资的实证案例,总结归纳可以为中国环保产业所用的先进经验。(3)通过对中国环保产业现行投融资机制及效应的分析、评价和计量检验,挖掘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4)论证提高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从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所获取的研究结论及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研究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关键是要针对环保产业的性质、特点和发展状况来“量身定做”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这样就必须先廓清环保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其发展运行的特征,并对其进行经济分析。此后,再分析论证投融资机制与环保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国际先进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与政策,最后检视和评价中国现行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状况,给出对此状况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在中国,“环保产业”可以理解为“环境保护事业”产业化的结果。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环保产业的发展又使其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有了现实必要性。中国现行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机制由于自身体制的因素,难以满足环保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制约着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例的国际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与政策告诉我们:投资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主导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投资事权,投资力度大,投资方式多样化,适时开征环境税等新税种,发挥环境立法在投融资机制中的保障作用,加强环保国际合作,注重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等等是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改革值得借鉴的经验。(4)对中国现行环保投融资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的实证分析及计量检验表明:现行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加大环保投资总量,提高环保投资的运行效率以及优化环保投资结构将会促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GDP总量的增长、投资效率的提高等促进因素的加强,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所致的阻碍因素,更值得关注并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环保产业的不断推进和永续发展。(5)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详细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社会、经济、金融在内的各项综合改革的进程,立体透视环保产业的本质特征、地位及其发展运行特点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在发挥政府的系统性主导作用的同时,实现其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对接,将财政机制与金融机制进行有机融合是完善现行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核心内容。而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实现推陈出新的具体措施则包括:积极建设环境保护财政体系,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灵活运用环境经济手段,稳步推进项目融资,创新其他投融资方式。
黄泉川[5]2007年在《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加强,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意识也在日益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正在呈逐渐上升趋势。然而,现有的投入总量相比较于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以及环境保护投资历史欠账仍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融资需求相比,我国环境保护投资还有很大差距,日益旺盛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还很突出。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在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以确保环境保护资金足额有效的投入,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阐述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纵向的历史概括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拓宽我国环境保护融资渠道,扩大环境投资力度,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以及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等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言,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在简要论述了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特性,以及投融资机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投融资及其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第叁章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样本数据,对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以及我国环境保护融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得出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金供需矛盾的深层次问题。第四章对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现状与不足。第五章在分析欧盟国家私人部门、公共部门的环境支出等环保融资来源的基础上,归纳出欧盟国家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第六章分析了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有关环境保护及其投融资方面的思路与计划,并研究了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手段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路径及目标。第七章结合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战略与机制创新的现实依据和目标,在借鉴欧盟国家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最后一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
丁军[6]2007年在《环境产业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并逐渐落实成国家中长期的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迫切要求通过发展环境产业来控制污染,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0多年来,中国环境产业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2005年以来的“环保风暴”打开了环境产业发展的大门,环境保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尚未建立起与环境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机制和健全的融资体系,环境产业发展缺乏金融支持,投资总量不足,环境产业融资面临巨大的“资本缺口”和“债务融资缺口”,导致环境产业出现严重滞后发展的局面,因而环境产业融资问题已成为环境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建立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框架,为环境产业融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资料,提高环境产业融资运行效率,促进我国环境产业融资的具体实践管理工作,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产业的内涵、特征、地位,分析环境产业融资的理论基础,进而形成环境产业融资的研究框架,为环境产业融资的政策制定提供较为完整的依据,指导环境产业融资实践;二是对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环境产业融资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研究其启示:叁是探讨如何加强政府财政政策性融资对环境产业融资的有效支持并提出创新的融资手段;四是分析环境产业市场融资难的成因,对环境产业市场融资工具的实践运用进行创新,提高融资决策能力。论文从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公共经济学、金融学等角度对环境产业发展融资进行跨学科交叉性综合式研究,将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纳入全局整体性宏观层面,提升到理论和战略高度,使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系统工程特征。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环境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特殊性通过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运行特征体现。第二,环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决定了政府财政及政策性融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其作为成长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又突显了高效的市场融资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向。第叁,建立环境保护公共财政体系,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开征科学合理的环境税,综合利用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等手段,加大环境项目国债投资力度,尝试发行市政债券;加强现有政策性银行融资支持力度,建立环境产业政策性银行,设立环境产业信用担保机构,组建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基金,是加强环境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性融资的政策选择。第四,环境产业市场融资支持和创新是解决环境产业投资不足、效率低下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下,环境产业发展更应注重市场融资的战略选择和金融创新,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和融资业务及技术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合理运用环境项目融资,创新环境基础项目BOT、TOT、ABS及环境信托融资方式,引导资本流向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产业快速发展。第五,环境产业融资难不是无解方程。财政与金融的有效对接是破解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特殊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是解决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关键点,政府作用的系统发挥是解决环境产业融资问题的前提和保证。
孙晓[7]2010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水务产业是基础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我国传统的城市水务产业一直由政府在城市范围内垄断经营,兼具经营地域性、自然垄断性、公益性以及资源稀缺性的“网络型”产业,其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难以自主定价性的特点。在产业结构上总体呈现投资规模不足及定价悖论。传统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效率低下且城市水务设施建设不足及供水成本过高已相当严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我国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使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资金匮乏、投资不足及投融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需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资源,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不仅可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可提高效率以对抗外资水务企业的竞争导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风险。加快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开创新的融资渠道,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水务产业及基础设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按市场化原则分阶段放开,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形势已日趋成熟。在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实现多元化、多视角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从实践上看,境外水务企业以及我国早期水务实践也有许多相关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外资、民营资本以及个体投资者投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意愿强烈。因此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具有可行性。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是对我博士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深化。在总结国内外众多水务产业和投融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概念和产业特征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剖析我国传统水务产业经营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就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产权、产业化及竞争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包括城市水务产业在内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借鉴意义
路同喜[8]2013年在《促进我国环保投融资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渐加强和国家财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环境保护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尚未完成,资源瓶颈凸显,人口压力持续,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与客观的环保资金需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如何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的发展,在增大环保资金投入的同时提升投资效率,引入新的投融资模式,确保我国环保资金的有效投入,已成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环境保护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必须在环保投融资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环保投入,同时通过财税政策提高企业环保投入的积极性并引入其他社会资本进入环保投融资领域,进而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本文以环境保护投融资理论为基础,从我国环保投融资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的现状,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以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融资情况;进而,指出了我国环保投融资所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环保投融资发展的财政政策。论文内容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环保投融资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为环保投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第叁章为我国环保投融资现状,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对环保投资状况做了详细分析,并分别对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环保融资情况做了详细论述。第四章为我国环保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了我国环保投融资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所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为促进我国环保投融资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大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健全与财权相匹配的环境事权划分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税费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新型的环保投融资模式。
熊少宇[9]2010年在《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电力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也逐步开展,20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了全新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世界电力体制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参考,因此,立足于我国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电力工业改革就是要将电力工业纳入市场经济框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电力投融资体制是电力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论文着力研究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有所裨益。论文分叁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二、叁章)是理论综述和素材基础。第一章引言。对国内外电力投融资体制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电力投融资体制理论综述。对电力投融资体制相关概念(电力市场、电价、电力投融资以及电力投融资体制等)进行了界定,概述了自然垄断理论、电力投融资理论和电力产业规制理论。本章是本文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国外电力投融资体制介绍与比较。以英国、美国和巴西、智利为例概述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情况,比较了这些国家电力投融资体制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分析了对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八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沿革、现状与问题分析。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于2002年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经历的四个阶段,并从产权结构、市场形式、电价机制以及产业规制等方面分析了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情况以及电力投融资体制的现状,论述了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电力投融资体制制度缺陷(制度供给缺失和规制体制缺陷)和市场机制缺陷(电力市场缺陷和电价机制缺陷)。第五章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创新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力投融资制度供给创新——电力产业政策制度供给创新和电力规制体制创新;其次分析了我国电力投融资市场机制创新——电力投融资资本市场创新和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第六章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路径选择。从电力产权改革、电力市场改革和电价机制改革叁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了电力产权改革对于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存量电力资产产权重组的路径和新增电力投资产权多元化的方式;分析了我国发电市场寡头垄断竞争模式,提出了基于电力租的最优竞争模式以及基于私人参与的规制激励重建;分析了以火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和以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定价模式,以西电东送为例论述了区域电力输电定价机制改革。第七章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实证分析。在发电项目投融资体制实证分析中,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论述了寡头垄断竞争条件下容量投资决策问题;在输电项目投融资体制实证分析中,提出了基于电网阻塞管理的最优输电容量投资决策模型。第八章案例分析。通过对叁峡工程建设十多年来的投融资实践的总结,分析了大型电力项目的投融资体制基本特点,论述了大型电力项目投融资体制制度供给、产权设计和筹融资策略等方面的经验第叁部分(第九章)是总结。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陈崴[10]2006年在《中山市十一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初至今,中山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都取得长足进步,投资环境和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为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中山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并不乐观,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由于九五期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基础设施总体相对滞后的现状,难以保障中山市从容地应对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某些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甚至成为制约中山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国各地区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手笔屡见不鲜,手段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山市如果不能确立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公共资源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将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中山市将迎来新一轮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至2010年,中山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富裕型小康社会,同时要实现产业竞争力增强、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和谐、体制健全高效、人民富裕安康的发展目标,为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奠定坚实基础。要完成这些目标首先必须有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做保障,这就对中山市原本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山市政府势必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 但是,基础设施不能盲目发展,必须有前瞻的、科学的发展规划作指导。过去中山市虽然一直都有编制交通、电力、供水等专项规划,但始终缺少一个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统领,从而导致各专项规划的应用价值和实施效果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过去专项规划的编制单位多为城市规划院,规划编制也只限于技术层面,缺少足够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因此规划无法密切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规划的结果往往难以适应实际需求的变化,规划结果脱离实际;再次各专项规划各自独立编制,导致之间缺少统筹联系,经常出现两个规划之间“撞车”的现象,如给水和排水规划没有协调,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口就在供水取水点上游,造成“上拉下饮”,直接影响供水质量。
参考文献:
[1]. 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及陕西实证分析[D]. 李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2]. 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D]. 李松. 重庆大学. 2003
[3]. 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研究[D]. 王莉. 西北大学. 2010
[4].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及效应研究[D]. 王珺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 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 黄泉川.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6]. 环境产业融资研究[D]. 丁军. 同济大学. 2007
[7].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孙晓. 青岛大学. 2010
[8]. 促进我国环保投融资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路同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9]. 我国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D]. 熊少宇. 武汉大学. 2010
[10]. 中山市十一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究[D]. 陈崴. 同济大学. 2006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环保产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融资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水务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社会融资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水务行业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环保论文; 电力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