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准确论文,完整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作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是科学分析国情,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有过一些论述,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明确、系统的阐发。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只是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有了实践经验,列宁又从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等论断,并且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后,只能进入“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条件成熟后,才能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列宁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他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限性,所以没有能够把他的这些思想认识理论化、系统化。我们党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对列宁的这些晚年思想没有引起重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定位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认识是不清楚的。认识上的模糊性带来了实践上的盲目性,以致使“左”的思想倾向一度滋长蔓延,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讲话,从对建国以来历史的初步总结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又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再次肯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到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不仅如此,还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括的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至此,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四大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把它写进党的章程。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重新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和发展进程,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更加牢固确定了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科学地位和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贡献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如果说把邓小平理论比作一座理论大厦的话,那么初级阶段理论则是这座大厦的基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系列观点都是植根于这个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正是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围绕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在这个科学体系中,初级阶段理论是全部立论的根据,是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如关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关于“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祖国统一理论等,都是从初级阶段理论引申出来的,是初级阶段理论的具体展开和逻辑深化。由此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正是以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所以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之所在。没有初级阶段理论,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它理论及其整个科学体系,也就没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的“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正是对我国客观历史现实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一,从质与量的统一上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揭示了其本身内在的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含义:即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方面含义,所揭示的是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质的方面的规定性,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形态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前提。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说,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属性。这就是建立起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因而使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且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风雨的考验,和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须臾不可分离。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方面含义,所揭示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里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和过程特征。它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坐标位置。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刚刚起步,尚处不发达的阶段。对此,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就曾作过简明的概括:“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旧社会的“母斑”仍然较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一定的水准,同一般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看,顶多处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前期或中期。也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有本质。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通过九个“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的特点作了一个科学描绘和概括。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精确。
第二,从社会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上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及其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和时间过程的确定,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及其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和时间过程的确定,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把我国目前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历史阶段,当然不是党中央也不是某一个人主观任意划定的,而是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过程、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国情,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科学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表明,要改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应当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就不需要经过初级阶段。但是,历史并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发展的。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的。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年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介石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 万台。正象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制经济所必要的程度”。因为生产力是一种社会的既得力量,具有世代相传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它不仅决定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而且还决定于他们的前人所创造奠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状况就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就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任务。
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农业大国,历史留给我们的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局面,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已达到可观程度。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比较落后的行列,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总体素质还不高,科技、教育、文化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各地区发展相当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状况,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程,不能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第三,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上认识初级阶段完成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历史使命的艰巨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着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的“九个方面”,既是这个历史阶段的过程特点,又是我们在此阶段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伟大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曾满怀深情地为我们描绘了这一远景。他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如果做到了这一步,第一,是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摆脱落后步入先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与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需要上百年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奋起。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首歌唱的那样:“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目标的宏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我们既不能观望等待,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不能急躁冒进,期望速胜,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此,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从事革命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过去我们在战争年代靠的是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精神,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今天我们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更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锲而不舍地开拓前进。其次,要深入摸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说,要真正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一切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自觉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者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只要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奋图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初级阶段的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