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卷Ⅰ物理选择题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新课标论文,物理论文,考理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整体评价 1.结构微调,难度略降,考点分布均衡 201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新课标卷Ⅰ物理试题与前几年相比,在题量不变的情况下,单选题减少了一道,多选题增加了一道,其中力学多选题3道,电磁学多选题1道。 选择题整体难度比往年略有下降,尤其是多选题较去年难度减小很多,反倒是单选题难度相对较大,整体来看易、中、难比例合理,以中等难度为主,对大部分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试题回避了偏难、偏繁的题目,物理学核心知识仍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现整理考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较好地体现了物理、生活和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试题深入挖掘这些实际情景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原理,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情境自然、贴近生活,设问新颖巧妙、科学合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3.考查基础,重视应用,突出能力测试 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建模能力的考查,一直都是物理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今年的物理试题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包括抓住实际问题的关键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在相互联系中理解和运用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等。 此外,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及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如第15题以现代质谱仪构建模型,对向心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功能关系等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进行了综合考查,第18题以力与运动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第21题,考生除了要具备通过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外,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两车的运动过程合理呈现出来。 4.推陈出新,经典频现,“物理味道”浓厚 8道选择题中有4道改编自往年的高考题,如第16题的变压器工作原理问题改编自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6题,第18题的力与运动关系问题改编自2011年新课标卷的第15题,第20题改编自2005年天津卷第18题,第21题改编自2009年海南卷第8题及2008年宁夏卷第17题。这几道试题设问新颖,设置巧妙,是对经典物理试题的进一步挖掘与延续,不仅在形式上对原题进行加工,还在考查方向、难度、区分度上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具体见下文分析)。 此外,不少试题具有浓厚的物理味,在问题设置上注重考查物理思想方法,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第18题考查“隔离法”与“整体法”思想,第20题考查“力与运动”及“能量守恒”思想,还有部分选择题虽要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但仅将数学作为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来命题,而并非利用数学知识来设置“障碍”,这样就避免了出现大量考生因不能正确找出数学关系而中途放弃的现象,如第16题,虽然要求考生通过几何关系得出运行周期最小的同步卫星的半径,但这并非难点所在,真正的难点在于正确的建模,即建立符合题意的情景。 二、试题分析 14.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充满云母介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若将云母介质移出,则电容器( ) A.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 B.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 C.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 D.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 答案 D 【解题技巧】电容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故电压不变;电介质改变引起介电常数变化,进一步引起了电容器的电容和电场强度变化。分析问题时只需将三个公式相结合即可求解。 【命题立意】新课标卷Ⅰ几乎每年第一道选择题必考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试题,而今年却回避了这种命题方式,考查了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变化问题,难度较小。考生只要掌握了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定义式及匀强电场中的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再适当进行定性分析即可正确解题。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考试说明》中将模块3-1中考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的能力要求由Ⅰ变成Ⅱ,本题的出现正是与之相呼应的结果,也提醒教师在备考教学中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情况。 15.现代质谱仪可用来分析比质子重很多倍的离子,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加速电压恒定。质子在入口处从静止开始被加速电场加速,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从出口离开磁场。若某种一价正离子在入口处从静止开始被同一加速电场加速,为使它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仍从同一出口离开磁场,需将磁感应强度增加到原来的12倍。此离子和质子的质量比约为( ) A.11 B.12 C.121 D.144 答案 D 再根据两种粒子的半径相同,加速电压相同、电荷量相同,即可得出二者质量比。 【命题立意】本题以现代质谱仪为背景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带电粒子的运动过程分段处理,最终把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出来。本题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物理过程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而这种“组合场”题型经常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尤其是在自主命题省份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新课标卷自分Ⅰ、Ⅱ(2016年还有卷Ⅲ)以来,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考查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2013年新课标卷Ⅰ第18题和卷Ⅱ第17题,2014年新课标卷Ⅰ第19题和卷Ⅱ第20题,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4题和卷Ⅱ第19题,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15题和卷Ⅱ第18题。除今年卷Ⅰ外,其他试题均以纯磁场(不含电场)为背景命题。 16.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电阻的阻值分别是3 Ω、1 Ω和4 Ω,A为理想交流电流表,U为正弦交流电压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恒定。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I。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 A.2 B.3 C.4 D.5 答案 B 【解题技巧】略。 【试题特点】本题以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上串联电阻为背景,突破了一般变压器问题对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相关物理量的考查方式。试题立意角度新,对学生能力考查较为全面,综合性较强。 【命题立意】本题难度中档,区分度较好。考点涉及理想变压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重点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相关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及运用简单数学关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原线圈串联电阻的新情景,考生在审题上容易出现误区,误以为该电阻两端电压等于原线圈两端电压,这也是考生出错的主要原因。 17.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 A.1 h B.4 h C.8 h D.16 h 答案 B 【解题技巧】通过审题,挖掘出隐含条件: ①因地球自转周期变小,而新卫星又要与地球保持同步,则卫星的公转周期也应随之变小,则卫星离地球的高度应变小; ②要实现三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目的,则卫星周期最小时,卫星所在位置具有特殊性,由几何关系可作出图3。 通过几何关系得出卫星的轨道半径,再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解得。 【命题立意】本题以同步卫星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挖掘出题中隐含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且“地球自转周期最小”,则要求三颗卫星所在处恰位于地球赤道圆的外接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少数学生错把三颗卫星当成“三星”模型来处理,陷入了“死胡同”。 18.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对其施加一恒力,且原来作用在质点上的力不发生改变,则( ) A.质点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B.质点速度的方向不可能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垂直 C.质点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D.质点单位时间内速率的变化量总是不变 答案 BC 【解题技巧】由题意得到质点一开始处于平衡状态,施加恒力后,则该质点的合外力为该恒力。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得出正确答案。干扰项是B、D两项,学生会误以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是恒力而错误地排除B项,认为速度变化量就是速率变化量而错选D项。 【题源追溯1】(2011,新课标卷)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 A.一直增大 B.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答案 ABD 解题技巧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在一条直线上时,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当恒力方向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所以选项ABD正确。 【命题立意】2011年新课标卷考查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较大,且涉及匀加速、匀减速曲线运动的分析,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016年新课标卷Ⅰ在此基础上拓展创新,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却略有下降。 19.如图4所示,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 A.绳OO′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B.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D.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 BD 【解题技巧】隔离a进行受力分析可知选项C错误,再以滑轮为研究对象,得出受力分析图如图5所示,进一步分析得到选项A错误,运用排除法可得选项B、D正确,当然也可以对b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拓展训练】 变式1 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拉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大小不变,其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现将θ从0开始逐渐增大,如图6所示,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 A.绳OO′的张力一定减小 B.物块b所受的支持力一定减小 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一定减小 D.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答案 B 解题技巧 A、C选项分析方法与18题相同,均错误,隔离b进行受力分析,分F较大和较小两种情况,可知D错误,B正确。 变式2 若F为恒力,物块b在F的作用下,由静止沿桌面水平向右运动了一小段距离,不计空气阻力,则此过程中( ) A.绳对a做的功等于a的重力势能的增量 B.绳对a做的功等于a的动能的增量 C.拉力F做的功等于a、b增加的动能与b和桌面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之和 D.拉力F做的功等于a、b所组成的系统增加的机械能与b克服摩擦力做功之和 答案 D 解题技巧 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量、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增加量,即可正确解题。 变式3 若F为水平拉力,且在F的作用下,物块a竖直向上匀速运动了一小段距离,不计空气阻力,则在此过程中( ) A.绳OO′的张力将减小 B.物块b所受的支持力将增大 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将增大 D.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将减小 答案 AB 20.如图7所示,一带负电荷的油滴在匀强电场中运动,其轨迹在竖直平面(纸面)内,且相对于过轨迹最低点P的竖直线对称。忽略空气阻力。由此可知( ) A.Q点的电势比P点高 B.油滴在Q点的动能比它在P点的大 C.油滴在Q点的电势能比它在P点的大 D.油滴在Q点的加速度大小比它在P点的小 答案 AB 【解题技巧】根据运动轨迹的方向可判断出电场力的方向,再结合运动电荷是负电荷,可以判断出电势的高低,进一步根据合力做功、电场力做功来判断动能、电势能的高低,根据合力恒定与否判断加速度大小。 【题源追溯1】(2005,天津卷) 一带电油滴在匀强电场E中的运动轨迹如图8中虚线所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若不计空气阻力,则此带电油滴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为( ) A.动能减小 B.电势能增加 C.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减小 D.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增加 【命题立意】两道题均是以复合场(电场与重力场所组成的叠加场)中的能量问题为背景的力电综合题。试题中均渗透了:①重力、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②系统的动能、重力势能、电势能之和为恒量;③动能的增减全由合外力做功对应的,电势能的增减全由电场力做功对应的。此外题中油滴的重力不可以忽略不计,分析问题时需要正确审题。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下页图9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 ) 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 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答案 BD 【解题技巧】 解法1 图像分析法 解法2 数学函数法 根据图像可得两车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别为 【题源追溯1】(2008,宁夏卷)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像如图10所示。两图像在t=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x。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 ) 答案 D 答案 ABC 【试题特点】三题均以追及、相遇问题为背景,以v-t图像为基础来命题,意在考查学生从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两道题源是铺垫,2016年新课标卷Ⅰ在其基础上“反其道而行”,给出两车某次相遇的位置,要求考生逆向思考,反推两车相遇前的情况,难度加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2016年高考物理选择题分析_物理论文
2016年高考物理选择题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