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集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 200070)
【摘 要】通过对当今社会下的适老化设计程度进行研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和矛盾。并以实际项目——新东苑国际养老社区为例,试图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并通过实践得出经验,为适老化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适老化设计;老人需求;综合老人社区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024-04
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适老化水平已成为全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国内,人口年龄结构正迅速趋向老年型发展,家庭中的4+2+1结构模式越来越普遍,由此造成的社会压力和单元家庭中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当居住区的适老化建设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进程中时,设计者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当下社会养老形态存在的问题,研究老年社区中的设计重点和要点。才能从更专业化的设计角度为老人的生活环境提供成熟的居住环境。
1.老龄社会下的适老化研究
1.1 适老化条件的现状分析
大规模的养老住区被开发,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寻求更高标准和更齐全的环境设施。它与市场需求有关,与社会关注有关,也与政府政策有关。但在当前的建设中不难发现,大量的养老住区项目仍然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场地规模过大
居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小区尺度正在脱离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这样的居住区尺度对于适老化设计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过大的小区空间会使老人行动产生疲倦,也因此会产生不安全感。
住区范围过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适老化设计中应有的配套设施非常不便利。住区人数多,不仅要增加大量的配套设施,还必须分散布置,否则过长的道路会让老人放弃器械锻炼的想法。从而导致老年人被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下降[1]。 并且,因为同一住区的建筑风格一致,立面统一,规模越大,相似空间也就越多。置身其中,对于生理机能逐渐退化的老人来说,可辨识性也会大大减弱,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人文关怀不理性
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往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加以概括。例如,人们认为:老年人喜欢安静的居住环境;老年人需要随时陪伴和照顾;老年人需要随处可见的介助措施等等。但事实上,老人退休之后,社会价值感降低,失落感使老人不断寻求其他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所以,如果仅从我们以为的角度做适老化设计会使其产生孤独和被否定的感觉,这是在心理上的一种伤害。对于绝大部分的退休老人而言,身体基本健康,社会地位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社交来缓解的。对于那些身体需要护理的老人,尽管休息的时间变长,但日常健康社交仍不可或缺,与健康的老人或年轻人多些沟通,更会给老人带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这种社交也不应该刻意存在,而应该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当然这也是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养老院的原因。笔者认为:针对老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定期复检是必要的,但从健康至衰老,到行动不便的一系列过程都应该缓慢调试,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直接置换。
(3)现存建筑改造难度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态势,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是远远不能满足老龄社会的需求,居家养老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对现有住宅建筑的适老化改造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向,但却有很多的困难,例如,有很多没有安装电梯的多层住宅,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竖向交通无疑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普通住宅内的家庭单元形式多样,如果强行改造,会为其他住户带来很多不便和异议;原有住宅中的户型结构历时已久,其本身并不利于过度改造;空间尺度也并未考虑老人的行为活动习惯,太狭小的空间或太宽敞的空间都会让老人行动受到限制。
1.2 居家养老的矛盾与不足
以上海为例,在政府提出的“9073”政策中,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为养老模式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还是有90%的老年人需要以居家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
这是因为,大部分老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平均或中下水平,豪华型养老机构让更多老人望而却步。过大的经济负担会让老人内心产生愧疚,对机构养老的方式感觉遥不可及[2]。
另一方面,老人的传统观念对介护阶段排斥,更对养老院有着抵触心,内心的安全感缺失,更渴望得到家人的保护和关注。
但是,大尺度的住区环境是一个服务半径仅500米的社区养老中心无法满足的。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社区养老已无法满足居住区内老人的需求。其次,因为社区养老大多属于政府公益福利,资金投入少,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经验,注重老人的生理、行为缺陷却常忽略心理引导和关注。所以,这对传统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也只是隔靴搔痒。
1.3 老人需求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在我国的建筑类规范标准中,绝大部份都是以使用对象的基本需求为标准。如此一来,在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多样的行为习惯和不同阶段的生理特征来说,难免显得有些单一而不全面,缺乏对老人更深层面的关怀。
在老年人的相关规范中,不仅缺乏对正在变老的中年人或相对健康的老人的内容,也缺少由不同病理产生的老人特殊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些都是应该顺应使用者需求而考虑到设计中的部分。
综上可见,适老化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研究的阶段,在适老化设计普及到普通居住区前,综合性老年社区无疑是当今社会中的主流,它将几种养老方式浓缩起来,不仅更便于适老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更容易将养老服务与相关配套设施服务辐射到周边住宅小区,提供较现阶段社区更加专业的介助、介护服务。
2.老年社区的适老化设计实践
以新东苑国际养老社区为例(图1),分析其适老化设计在养老社区的实践情况,希望以此得出的经验可以对其他适老化住宅建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图2 新东苑老年社区鸟瞰图
2.2 老年社区的生活环境
建筑布局南低北高,外动内静。基地沿金光路布置与外部联系紧密的一栋4层高的综合服务配套楼和一栋8层高的护理中心。这两栋建筑与老年社区和周边的居住小区,形成圈层式的功能布局,不仅可服务于社区内外的老人,同时也成为了隔绝城市喧闹对养老社区影响的自然屏障。
养老社区南面布置6栋4层高的合院式养老用房,北面靠河“一”字形布局,布置4栋9层高的养老公寓。这样的布局可以最大程度的为老年用房争取充足的日照采光以及满足通风要求。基地西侧沿河布置1栋1层高的茶室建筑,满足社区内沿河休息和休憩的功能。(图3)
场地长边不足400米,老年社区里的健康老人老人可以自行定期去护理中心复检。社区内部景观绿化按照“点、线、面”三个层次设计,构建立体化的、多层次的生态居住景观环境,其空间尺度适宜,建筑密度合理,小区道路标识性强,也是符合老年人生活需求的。
图3 新东苑养老社区总平面图
老年人从退休后的主动养老到被动介护,从健康到各机能衰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加详细的级别划分更有助于帮助老人适应老年生活,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行为、身体、思维上的变化。基地内的每一类建筑都为其对应的级别做了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
(1)常青合院
常青合院是为健康老人提供的居住用房,每一栋合院都有40户,合院中央为一个2层挑高的公共客厅,客厅四周有开敞走道围合而成,走廊与公共空间为老人提供了邻里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且东北面设置了两层的公共活动空间,底层用作餐饮,二层是活动室。也为楼内居住的老人提供了聚餐,娱乐的活动空间。(图4、图5)
图5 常青合院透视图
每栋合院的南侧由景观廊道围合成2个大小不一的庭院。小庭院设置地下室采光顶;大庭院为老人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大庭院北面设有水井和供老人休憩的凉亭,风雨连廊连接相邻合院,保证了老人即便在下雨天,也可以在户外闲庭信步。
(2)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可以为老人提供介助服务的。底层设置公共空间,包括接待大堂、餐厅、备餐、管理办公和活动室等。其中,10#楼还设置了一间390平米的托老所。2层-9层为老年公寓居住用房。南面布置居住套房。北面除了竖向交通空间还有公共活动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空间。每两层一个护理单元。单栋公寓大楼自成体系,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心贴邻布置,定期为公寓做复检等服务。(图6)
图7 综合服务楼局部透视图
2.3 老年社区的居住空间
室内设计是老年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空间尺度到材质再到色彩都要尊重老人的生理需求进行适老化设计。举例如下:
首先,室内避免采用反光性强的材料,如墙地面,以减少眩光对老人眼睛的刺激。墙壁的阳角应倒角或采用弹性材料保护,防止老人磕碰。在使用轮椅的老人的居室,踢脚高度可以提至200~350mm,防止轮椅与脚踢板冲撞。
其次,室内宜选用温暖的颜色,老年人患白内障的较多,白内障患者往往对黄色和蓝绿色系色彩不敏感,容易把青色与黑色、黄色与白色混淆,室内色彩处理有多注意。此外还建议地面采用与墙面反差较大的比较稳重的色彩,使界面交界处色差明显。
再次,扶手的端部采取向墙壁或下方弯曲的设计,以防止老人勾住衣袖被绊倒,扶手的尺寸和形式应易于持握。扶手应保持联系,在走廊检修门出可采用可拆卸的设计方式。
最后,养老院门厅前台宜挑选适合轮椅老人接近使用的低位服务台。这种服务台的台面高度较低,约70~80cm左右,能够保证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方便的和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交流和沟通。同时需注意台面下的空间应退缩一定距离,以保证轮椅可以靠近服务台。
部品的设计、设备设施的设计、室内使用家具的设计,方方面面都需要对老人的日常生活悉心了解。细部设计繁多,再此不一一枚举。还需在不断深入研究中为老人营造出具有亲切生活气息、方便使用的高品质养老设施。
3.适老化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在做适老化设计时,需满足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规范略多,从严考虑,也会有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例如:老年人建筑中,室内公共通道的墙(柱)面阳角应采用切角或圆弧处理,或安装成品护角。沿墙脚设置350mm高的防撞踢脚。(《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第6.4.2条)
无障碍停车位位置,应尽量避开地沟,无法避免的设置暗沟,盖板空洞宽度不大于15mm。坡道设置排水沟时,水沟盖不应妨碍通行轮椅和使用拐杖。(《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第3.6.7条)
当然,对于适老化的设计来说,仅仅满足规范的要求远远不能够保证老年人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除此之外设计师在做施工图设计时,通常会有一些被忽略的过程和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更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老年建筑设计的重点,重新审视适老化设计的合理性。举例如下:
(1)在绘制建筑平面图中应布置家居,不能只布置两个床位。因为起居室及卧室是共用一个房间,老年人也有生活娱乐活动,家具布置后才能了解交通空间距离够不够;
(2)户门及厕所的门应外开,厕所最好做推拉门。因为老人万一在厕所摔倒或者昏倒,救援人员开门会不方便;
(3)养老建筑应设置集中浴室。因为一般养老院会收纳失能老人,老人洗澡由工作人员推淋浴床到浴室洗澡。
(4)养老建筑阳台宜做封闭阳台,有利于老人冬天晒太阳不会冷,窗应装限位装置并注明,可防止老人自杀。
(5)养老建筑阳台应做1.2m高护栏,其中玻璃段可高一点,实墙部分矮一点,方便老人做在阳台上观景。
4.小结
综合型老年社区仍然处于探索和实践中,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缓解老龄化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阶段性、专业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从老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老人的身体、行为和心理的需求,更清晰的了解老人的渐变的生活模式,为老人提供更加舒适和愉悦的生活环境,为将来的适老化普及奠定基础,预先解决养老产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将是设计师应该不断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东卫,贾丽,王姗姗.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适老化通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5(6):1-8.
[2]林婧怡.老龄社会下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适老问题与对策[J].建筑学报,2015(6):9-12.
作者简介:1.白杨,女,中级工程师,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师。2.钱涛,男,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规划工程师,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师助理。
论文作者:白杨,钱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老人论文; 社区论文; 建筑论文; 老年人论文; 老年论文; 空间论文; 需求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