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特征及实证模型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框架论文,模型论文,特征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处于成熟期的物流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已经度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起步期,初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产业产出年均增长15%,明显高于GDP年均9.5%的增长幅度。物流产业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发展前景,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与成熟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引导,而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则必须基于对产业特征的准确把握。就现阶段全国范畴的物流产业政策制定而言,以下两个方面的产业特征缺一不可:一是通过对产业自身所处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分析现阶段物流产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产业的特征,或称为产业增长特征;二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宏观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技本经济关联关系及地位的横向比较,分析现阶段物流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或称为产业结构特征。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方面,我国当前物流产业处在由传统物流产业向成熟期的现代物流产业的转化进程中,对产业增长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揭示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过程中快速增长的内在决定因素,在产业政策中明确创造增长的着力点;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由于跨产业等原因,在宏观产业结构中所处位置较难把握,对产业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为调整产业结构、选择主导产业提供依据。
目前,物流产业增长特征方面的研究普遍没有借助理论模型的支持,多为定性描述,全面性、定量化程度不足。物流产业结构特征的研究,主要为使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产业的关联与波及特征,尚没有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定量地分析产业特征。由此,笔者将运用基于成熟的理论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定量模型,对产业的两方面特征做全面分析。第一、二部分分别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物流业的增长、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通过提取两种模型主要的解释变量产业基本投入要素和产业中间投入要素,设计了一个两种类型投入对物流产业总产出贡献率的比较模型,对产业特征做定量分析。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增长特征
选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我国物流业的增长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可以方便地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等产业基本投入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该函数的典型形式为:
以物流产业为例,Y表示一个时期内产业的增加值;K表示该时期内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投入;L表示该时期人力资本(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投入;α、β表示投入要素K、L分别对Y的常产出弹性系数;A(t)表示该时期内随时间t变化的技术进步系数,即对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产业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A(t)值越大,水平越高。
产业增长包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外延增长,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内涵增长;内涵增长部分的技术进步又有如下三种具体形式:(1)物质资本节约型,基础设施、设备及其信息支撑等物质资本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加值增加超过了原始物质资本投资;(2)人力资本节约型,劳动者自身的技术进步如技能提高等使得增加值增加,从而减少了劳动力消耗;(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变形,不改变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政府新的政策导向、产业组织新的运营理念等技术进步使产业增加值增加。
对增长方式进行上述分析,物流产业的增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物流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数量增长速度快;(2)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先进;(3)信息技术应用广泛;(4)物流技术集成程度高;(5)人力资本呈现边际收益递增;(6)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先进。
(一)物流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数量增长速度快
“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旺盛的物流需求,进而带动了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平均增长23.1%,交通运输网络、物流园区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为19.7%,比“九五”多出4.2个百分点,均处于10年来的最快增长期;截至2005年底,仅学历教育,全国开展物流教育的本科高校就有165所,高职高专高校480所,在校本科生约3万人,高职高专约15万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我国物流产业的规模和能力,促进了产业的外延增长。
(二)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先进
物流基础设施从满足产业活动组织需求的角度可划分为:集中需求型设施,如港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单个为主需求型设施,如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络、仓储设施等[1]。各种先进的规划、优化技术,提高了设施整体运行效率,改变了传统物流设施规划和利用的盲目性。物流装备按功能可划分为:自动立体仓库为核心的存储系统,包括货架、堆垛机等;搬运系统,包括输送设备、自动导引车等;分类拣选系统,如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自动分货设备、电子标签拣货设备等;信息控制系统,如GPS导航与跟踪设备等。与传统物流装备相比,我国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的特点:性能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化、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化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技术进步有效提高了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在物流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
(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核心应用可分为:物流信息获取技术,包括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RFID)等;物流信息传输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GPRS等;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如物流信息系统(MIS)等;物流信息控制技术,包括GPS导航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的广泛改进,大大提高了物流产业组织运作的效率和竞争优势,为现代物流的一体化、国际化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物流技术集成程度高
物流技术的集成性是对现有各种物流技术进行整合优化,当前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集成物流功能、信息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系统,如自动化立体仓库、JIT、MRPII、ERP、CIMS等。物流技术集成程度提高,不仅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更直接推动了物流产业组织在观念、运行模式、组织形式、系统结构、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是物流一体化、国际化运作的根本保证。
(五)人力资本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特点
人力资本节约印证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点”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人力资本提高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身的生产能力;(2)人力资本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其他人的生产能力;(3)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能力;(4)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创新能力。随着产业和各类物流教育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本以上的特征逐步显现,传统物流人力投入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情况逐步改观,逐渐向智力密集型转化。
(六)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先进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变形的增长主要体现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方面。物流管理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针对物流业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政府物流宏观管理的计划性、整体性与协调性不断加强,全国政府部门间推进现代物流工作的协调机制开始形成,物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等[3];微观方面,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为物流产业组织广泛接受和采用。专业化、一体化、国际化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传统物流作业专业分工、专业协作水平低且受地域限制的局限。
根据以上特征,政府和产业组织可统筹运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教育规模、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深化物流管理理念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手段推动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增长。
二、我国物流产业的结构特征
投入产出方法通过反映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两方面特征的一系列指标揭示产业的结构特征。前者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消耗彼此产品(即产业间的中间投入)产生的关联关系;后者指某一产业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然后导致与后者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直至影响能力逐渐消减的过程。
毕康等[4]将1990、1992、1995、1997和2000各年份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业的数据作为物流产业的原始数据,将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整理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现从中总结出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四方面的结构特征:(1)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和拉动显著;(2)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3)属“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正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4)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
(一)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和拉动作用显著
2000年,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直接消耗系数指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第二产业(0.3657)、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0.0788)、物流产业(0.0391)、第一产业(0.0012),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需要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工具、仓储设备等中间投入,这些需求的增长对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物流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对第三产业中信息相关行业乃至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会逐步增加。物流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传统运输工具(牲畜)对农产品的消耗等,随着现代运输工具在农业中的应用,这种依赖程度一定会减小;物流产业对自身的直接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多种运输方式的配合作业等,但这种消耗方式在物流产业的运作过程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会有所上升,对其本身的拉动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二)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
物流费用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指标总体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这两个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表明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
(三)属“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正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
我国物流产业还主要是以为制造业、石油化学业和建筑业等提供生产性服务(生产资料)为主的产业,占到了4/5。作为生活性的服务(生活资料)的比率非常小,只约占1/5。我国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指标稍低于0.5的分界,仍属于中间投入率低、附加值高、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低的产业,但其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使其很有可能突破0.5的分界,进入低附加值、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高的产业。
综合这两方面的指标,根据钱纳里的产业划分方法,我国物流业正处于“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的过程中。
(四)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
我国物流业的影响力指标大大高于感应度指标,表明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发展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根据上述特征,产业政策应包括改善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对物流产业的消耗;发展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增加物流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增强物流业自身的循环和带动能力;采取主动发展物流产业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物流产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物流产业的发展等。
三、物流产业投入要素贡献率比较模型
各产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以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基本投入作为前述特征分析主要的解释变量,由于其能够反映产业关联和增长的本质规律,对于产业特征的提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投入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能够对两类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无疑会深化对产业特征的认识。
将我国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业的数据作为物流产业的原始数据,将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整理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的4×4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对物流产业构造含固定技术进步率的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
其中Y为物流产业的总产出,r为正常数,表示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分别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公式(1)中变量含义类似。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物流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物流产业自身的依赖性相比(2)中的其他投入极可能是不显著的,因此模型中没有将其作为变量计入。
Y、、、L和K可以通过调整后的4×4投入产出表直接得到,L可以用表中物流产业“劳动报酬”项近似替代,K可以用“固定资产折旧”项近似替代,从而较好解决了使用生产函数模型数据较难获取的问题。我国当前共有1990、1992、1995、1997、2000、2002共6年的样本数据,可以满足回归的需要。
将(3)代入(2)式后两边取对数可线性化为:
对(4)使用前向逐步回归法加入显著的回归变量可求得最终的函数形式。假设拟合得到的生产函数仍为(2)式,各年度各要素的贡献率使用如下方法计算。
四、结论
首先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制定角度,提出从产业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研究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特征的观点;其次分别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投入产出方法对内外特征进行了分析。增长特征方面,从产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及其促进增长的方式入手,分析得出以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六项特征,揭示了产业增长的内在规律;结构特征方面,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关联和波及为主要内容的四项特征,阐述了物流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定位。鉴于产业基本投入和中间投入在产业特征分析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了两类投入的产业投入要素贡献率比较模型框架,通过该模型既可对同一年度不同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对不同年度同一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深化了对产业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