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劳动价值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劳动价值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2)04-0073-05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的古典形态。它认为价值由劳动决定,价值的源泉和尺度是劳 动,劳动量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从历史上看,在中世纪神学家马格努和阿奎那的“ 公平价格”概念中,曾把商品价格与劳动联系起来,实际上已开始有了把商品价值与劳 动联系起来的思想萌芽。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之间,随着重商主义的盛行,为了适应 商业资本的需要,价格受到注意而对价值的探讨被忽视了,更谈不上在劳动价值论上有 任何进展。到了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才又重新在价格现象的后 面寻求其基础,开始提出劳动价值论。配第是劳动价值论一些基本观点的最先提出者, 是最早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斯密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配第、布 阿吉尔贝尔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价值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另 外又提出了购买劳动价值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决定论。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 上又前进一步,较好地坚持了耗费劳动价值论,批判了斯密的购买劳动价值论特别是收 入价值论的错误。他还认识到,劳动决定价值,不仅指活劳动,而且还包括物化劳动。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在古典学派的范围内达到了最高成就。但他还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理论 。因此,他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坚持到底,在遇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利润的问题时,遇到 了致命的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学派的瓦解。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资产阶级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以处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等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实际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资本主义的最常见、最一般的经 济现象“商品”开始,认为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是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所剩下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即劳动产品。就这个劳 动产品而言,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只是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既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结晶。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 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价值既然是无差别的人 类劳动,那么价值量就应由人类劳动量来决定。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时间的持续的长 短来计算,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来做尺度。但是,商品经济中 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的劳动时间而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为,价 值是社会的实体,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外 ,商品的价值量还必须以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这种商品的必要部分为前提。商品的价 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质和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价值的 运动规律,即: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必 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同时,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做了分析,指出:价格背 离价值的客观过程,不是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在私人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 实现自己的形式。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代替了原来的简单商品生产。马 克思又明确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已经发展成 为价值经过生产价格去决定市场价格及其变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时候,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最显著的特征。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不仅仅意味着一般意义的产品成了商品,最重要的是劳 动力成为了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其表 现就是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而绝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劳动力;二是劳动者 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这个商品卖给资产占有者——资本家以后进行劳 动,劳动就创造价值。劳动力创造的价值里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价值叫做必要价值, 就是补偿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叫做剩 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生产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资本的使命不仅在于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不断地产生出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一个连续的再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资 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但同时,资本积累的过程,也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特点是由于资本积累 而进行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使用社 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和生产产品社会化。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 有,生产成果实行按要素分配。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将导致两对矛盾:一是生 产的无限扩大和以工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社会购买力的相对萎缩;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的 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由于竞争、大鱼吃小鱼,资本不断集中,社会 产生两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和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和贫困的积累。这一矛 盾运动的极端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种社会生 产不可持续进行和阶级对立的制度。这种社会制度既不利于效率,也不利于公平。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注定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肯定要被另一种公平的制度所代 替,这种公平的制度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被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 会。

二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特点

18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3次伟大的技术革命。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中 叶,以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大机器工业的产 生和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生产力的进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 式。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德、美等西方国家为中心,又兴起了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 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以电力为主导技术,包括内燃机技术、冶金、化工 技术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电力、通讯、钢铁、机械、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崛起,使 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50年代,由于原子能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又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20世纪 60年代以来,新材料技术开始产生,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的发展为主要 内容的生物技术也有了飞跃性发展。此外,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的出现也在新技 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跨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由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构成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 个领域,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使知识和科技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总之,自19世纪70年代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生产力 的贡献越来越大,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的组织方式都发 生了质的飞跃。生产更具有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从而使当代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国家对经济 运行的全面和深刻的干预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变长、 危害程度减弱,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剩余价值的分配更加分散、劳动者也参与了利润的 分享,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的分化和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以及无产阶级的所 谓“中产阶级化”,使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变动性。

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以股份制经济为纽带的利益相关 者经济等有利于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使当代资本主义资本 占有呈现出更加社会化的特点。股份制在几百年前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到了20世 纪,它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然而,早期资本主义的股份制是以 股票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和资本家家族控制股份制企业为特征的。战后,股份制经济 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股权分散化。目前美国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的人数大约占 总人口的70%。英国从1977年到1987年,持股人数增加了2倍,从占人口的7%上升到20% ,达到1000多万人。日本目前持股人数为2213万人,占总人口的18%。法国现有持股人 数900万,占总人口的15%左右。第二,持股法人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法 人持股比率上升,个人持股比率下降,这已成为普遍现象。日本1949年法人持股率为28 %,个人持股率为69%,1990年个人持股率降为23%,而法人持股率上升为72%。据统计, 美国1990年机构法人股东的持股率额占美国上市交易股票总额的53%,退休基金在所有 机构投资中持有的股票额占45%,居第一位。第三,股份制普遍化。以股权分散化、控 股法人化为特征的现代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占有形式,目前已扩展到当代资本主义各国 的各个经济部门,并成为各个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控制着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占企业总数15%的股份公司的总资产已占企业总资产的80% 以上,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69%左右,有许多现代形式的股份制公司,还控制着国民经 济的命脉。第四,利益相关者经济的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被视为一个为其 一切构成要素创造价值的核心体,企业应把每一个利害攸关者所贡献的独特资源尽可能 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资源不仅包括股东的风险资本,也包括雇员的才能、脑 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贡献,顾客的不断光顾,商业伙伴的协作配合以及政府提供的经济基 础等等。企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对所有的利害攸关者负责,它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商 业伙伴、政府等等。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分配关系方面确实出现了一系列早期资本主义未曾有过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兼顾 “公平”的情况;在贫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的同时,在某些西、北欧国家中表现出收入 均等化的趋向;在剥削阶级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趋向。当代 资本主义在雇员的工资收入方面表现出兼顾“公平”的特点。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工 人的工资收入很低,而且没有保障,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比率很高。19世纪下半叶, 美国的年剩余价值率平均在100%左右,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剩余价值率平均在23 0%。“二战”结束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目前,资本主义各国的年剩余价值率平均 在40%左右。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民收入中,剩余价值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劳 动者工资收入的比重在上升。这说明,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当代资 本主义各国也开始兼顾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增长,并注意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这种兼顾主 要体现在最低工资立法、分享利润、劳工保护和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等方面。

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分配的兼顾公平和福利化等特征,客观上要 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宏观调控,自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以来,西方 各国政府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采用法律、行政特别是经济手段 来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减少,危害程度降低 ,经济发展出现有序化的特点。

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分配的福利化和兼顾公平的特点,使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对 立趋于缓和,阶级划分更加困难,而不同阶级之间的分化与融合也更加频繁。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主要是独占生产资料,靠无偿占有雇佣劳动的剥削者 所构成。“二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现代资产阶级队伍中,传统资本家继续存 在,但他们不再是资产阶级中的单一组成部分或占绝对优势的组成部分。家族资本家的 比重在逐渐降低,作用也在逐渐减少。经理资本家大量产生,成了当代资产阶级中的主 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家族资本家控制的公司仅占所有公司 的15.5%,而由经理资本家直接控制的公司则占公司总数的84.5%,20世纪80年代,美国 100家最大的公司中的1475名董事长和总经理中,只有10%是富豪家庭的后嗣,其余人员 并不是靠家庭关系而凭自己的才干取得权力地位的。经理资本家一方面具有资本家的属 性,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剥削者。他们的年收入平均高出一般雇员的40—50倍。在如此高 的收入中,其主要部分自然是剩余价值的瓜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具有专门科技知识 、高超管理才能和实施出奇制胜的经营战略的专家,是自己也投入较多的脑力劳动和复 杂劳动的劳动者,是受聘于出资者的高级雇员。

工人阶级是指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整个雇佣劳动者阶级。在早期资本 主义阶段,工人阶级缺少科学文化的教育与训练,主要还是从事着工业和农业领域里的 笨重的体力劳动。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情况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 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工人比重大大提高了。据统计,在16个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工人所占比重从1870年的48.8%降到1979年的7.5%,工业工 人所占比重从27.5%上升到34.5%,而广泛分布在金融、保险、法律、教育、通讯、商业 以及旅游等领域第三产业工人所占比重则从23.7%升到58%。白领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了 ,并且已超过了蓝领工人的比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幅度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 显改善。工人阶级中的“中产阶级”日益增多,出现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的特点 。在美国,76%的家庭进入中产阶层,就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言,许多工人已经进入 了中产阶级的行列。西欧、北欧各国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特点更为突出。二战以 后,贫困阶层的状况有明显改善。贫困的含义同早期资本主义大有不同。贫困线的标准 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居民的生活质量已大幅度提高了。

战后出现的“经理革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白领工人的剧增,给当代资本主义带 来的直接后果是,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些难以准确定位的新中间阶层出现 了,包括“符号分析服务”人员,介于经理资本家阶层和白领工人阶层的经理之间的中 小经理阶层,政府中的中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院的医生、独立营业的律师、会计师 、美容师、服务设计师以及报社的编辑、记者等。新中间阶层的出现,集中反映了当代 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复杂化。

三 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一系列新特点说明: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时代相比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根源在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知识 的累积效应使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飞跃式增强,人类自身的自组织能力和 与之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在不断增强和扩大,使科技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越来 越大,知识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成为区别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 代的资本的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不再仅 仅是以财产权为形式的经济资本,它还包含着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的知识资本。知识资 本的不可分特性使拥有知识资本的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凸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与马克思所描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极分化和对立不同, 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层格局。我们认为,这个中间阶层的背景和成分都很复 杂,但主要是以较大的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者所组成。他们以人力资本为基础,同时 拥有一定的金融资本,不仅能获得金融资本投资的利润,而且依靠人力资本参与了利润 的分享,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所描述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也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

这种情况的存在,与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规 律并不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是人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剩余价值是资 本家剥削的秘密之所在。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也说明,劳动、也只有劳动 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更多地表现为脑力劳动,具有间接 性、智能性、社会性,甚至全球性、网络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离开了人类劳动,价值创 造无从谈起。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只是作用的 方式发生了有利于劳动者的变化,这并非资产阶级的恩典或良心发现,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调整的结果,但这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因 而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提 供物质基础和创造条件。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成果 批判和继承的结果,也是针对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的结果,是一个逻辑严 密、内容丰富、一以贯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代表了人类到资本主义初期对价值理论认 识的最高成就,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要深化认识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就要充分认识马克思去世后100多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新特点和新变化,领会马克思劳 动价值理论的精神实质,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与时俱进,指导我们的实践,把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2002-06-15

标签:;  ;  ;  ;  ;  ;  ;  ;  ;  ;  ;  ;  ;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