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概念体系内涵辨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概念论文,体系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提出以来,至今四年有余。四年多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P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中,“三个代表”作为核心的概念形式,标志着我们党第三次理论飞跃的形成,标志着党的第三大理论成果的创立。对“三个代表”概念体系及其丰富内涵的揭示,是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三个代表”是处于辩证体系中的概念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2](P103)具体概念总是存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之中的,因而“是不能离开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把握的”。[3](P263)具体概念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相互联系的”,[4](P154)是在思维中再现了对象作为多种规定性统一的整体,这些规定性分别反映着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因此,具体概念内在结构的展开就是一个由众多规定性所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以这一观点来考察“三个代表”,可以看出:
首先,“三个代表”整合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科学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江泽民同志把“三个代表”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而提出,这正是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标志。“三个代表”本身作为核心的概念形式,其内涵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既各有其丰富的要求和含义,同时每个方面又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理论整体。三者共同构成关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学说,辩证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之间,“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其基础和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其灵魂和保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宗旨和归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因此,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注重在三个“代表”所依附的辩证体系中下功夫,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完整性和统一性,高度重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切不可将“三个”或其中之一置于一种孤立的地位加以理解,或在实践中顾此失彼,有所偏废。那样,则肢解了作为多种规定性相统一的“三个代表”的活生生的内容整体,在认识和实践中则会造成危害。
其次,“三个代表”这一具体概念的展开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的规定性所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从最初提出时的关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全面具体的系统理论体系;从一个指导我们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纲领,发展成为不仅指导党的建设,而且指导整个国家各项事业、指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郑重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把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被庄严地写进党章和宪法,一并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所阐述的16个大的方面、100要点,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第三,“三个代表”是处于辩证体系中的概念,还取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1](P4)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品质、基本原则、宗旨立场等方面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自觉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1](P5)也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阐述的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的10个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它的全面的思想内容的指导性线索。这10个方面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这10个方面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二、“三个代表”是处于辩证运动中的概念
列宁指出:“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4](P277)“一个具体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包含着许许多多活生生的联系、过渡、矛盾。所以,一个具体概念中,也包含着许许多多活生生的联系、过渡、矛盾;所以,一个具体概念,是在运动着的,是亦此亦彼。”而非是“静止的,没有运动的”,“非此即彼”。[5](P45)这是因为,一方面,认识是流之源,未来是流之归,人们能够借助当下把握的具体概念推知未来,指导实践。也就是说,具体概念作为人们认识史的总结,同时又包含着对未来的预测;另一方面,具体概念是包含着内在矛盾的,在对立中统一的概念。所以具体概念能够把握住对象运动的规律、揭示出对象运动的可能性及其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P248)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7](P6-8)这几段论述清楚地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模块,其本身同样是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包涵着无限可能性空间的发展的理论原则,是处于辩证运动中的概念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因其自身内部(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差异而必然引起“自己的运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三个代表”唯物辩证的精神本质和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不会变,但方式和内容必然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特别强调要坚持在运用理论中发展理论。他的一系列“如何”的阐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代表”所具有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内容。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文化的发展,乃至归根结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都是前进的、发展的。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都只能也必须从发展的进程中、从前进的道路上才能够理解。从哲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所谓发展、要求、前进方向,都体现着一种运动、一种变化和一种进步,亦即与时俱进。没有发展和进步,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等人类文明也就难以维系,从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无所依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进行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为我们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保证,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重大课题”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三、对一些错误认识的辨正
在当前的理论学习中,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表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同志只从字面上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三个代表”就是简单的“三句话”,有的同志认为“三个代表”中的生产力、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过,党的文件也反复强调,不是什么新问题;甚至认为是简单组合,简单之至,一目了然,没有创新,无需下什么工夫深入学习;有的同志认为从“三个代表”的提出到十六大才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对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等等。这些是比较集中的几个现象。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三个代表”的“三句话”表述,仅仅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括,起着总括作用,绝不仅仅限于“三句”,而是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是也仅仅是这一系统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1](P6)“三个代表”的确是“三句话”,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三句话,而是一个以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为基本点在多方面展开的系统的科学体系。
第二,列宁指出:“逻辑的范畴是‘外部存在和活动的”无数”局部性的’简化”。[4](P86)正是通过这种依次进行的“局部性的简化”活动,通过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具体概念和范畴来认识和把握对象世界的。所以列宁又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4](P290)这里所说的概念当然指的是具体概念。这就是说,人们迄今为止对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成果,首先是凝结在一个一个的概念之中,然后又通过这些概念而得以保持和巩固下来。自然科学的具体概念是如此,社会科学的具体概念同样是如此。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孜孜求索、积极主动地回答新形势下改革和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怎样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三个代表”在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中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把“三个代表”这一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境界的具体概念形式作为理论创造的核心性、统领性的标志性概念,具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理论的名称固然重要,但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名称所涵盖的博大内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史上把一种理论归结为一些甚至一个核心概念的例证比比皆是。正如把牛顿力学集中概括为三大运动定律,把达尔文进化论集中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概括为“实事求是”。概念的简洁丝毫无损于理论本身的价值和光辉。
第三,对“理论创新”的狭隘理解,导致一些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简单化和庸俗化。
不能仅仅认为只有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或观点,或对前人理论的完全突破和超越才是创新。所谓理论创新,指的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理论创新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始性创新,一种是综合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就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新原理、新理论或新学说的过程;综合性创新就是把前人提出过的理论或观点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综合阐发,并且赋予其在新形势新实践下以新的涵义,以新的观点、范畴等形式,作出新的补充、丰富和发展,这同样是伟大的创造。综合性创新与原始性创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而是必须从现有的思想材料和历史遗产出发,进行综合提炼,形成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历来坚持并分别加以阐明的若干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基础上,加以梳理和提炼,将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立国立党的三大基本要素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更为鲜明、集中和统一的整体,理论上科学系统,实践中易于把握。实际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中的许多内容也都具有原始性创新的意义,比如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更多的内容则属于综合性创新。就像当年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既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突破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又继承和吸收了上述学说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1](P6-7)由此看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总而言之,对“三个代表”概念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通过观点的分析和辨正,可以澄清思想,辨正错误,深化人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能够像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思考这个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8](P2)并且注重思维方式的辩证要求,我们就能够在较深刻和较全面的意义上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而极大地增强我们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