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高职院校;育人模式
“新旧动能”的概念于2015年提出、2016年丰富内涵、2017年国家层面的“新旧动能转换”具体推进实施,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2018年初山东省提出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力争一年起势、三年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以新的经济驱动力带动供给侧结构调整,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为: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来替换传统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新的经济驱动力即将引领的不仅仅是产业变革,而且带来新形势下社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的新变化。
一、新旧动能转换对高职毕业生的新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山东省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变革必然引起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求的改变,旧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将发生变革,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不再是单一完成重复性生产工作的劳动者,而是在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及发展动态基础上,具有自己独立观察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各类企业急需大量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企业出现明显“技工荒”的状况,客观原因高职院校育人的力度和方式有待提升,主观原因包括就业价值取向等问题,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技术人才数量随之减少。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教育期望值估值太高,导致就业期望与实际工作产生了较大落差,大众观念的陈旧传统,对技术工人岗位认识不清晰,普遍不愿意从事技术岗位的工作。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极大,而这部分人才大多是从高职院校毕业后成长起来的,因此新动能的涌现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应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二、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当下的用人新标准
通过走访调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典型新动能驱动发展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分析各个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做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新用人标准,归纳如下:
1.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
狭义上认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总结概括起来,广义上工匠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1)创新精神,对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2)职业态度,对完美的不懈追求(3)敬业精神,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无比崇敬。
企业领导和技术部门负责人着重强调了这三个层面涵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下,进行企业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产品的创新的必备条件,是企业渴望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
2.缺乏高端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当前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甚为严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尤为紧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伴随着高技能工人老龄化严重,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迫在眉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理论知识不系统、分离严重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整体业务流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被多门专业课程割裂。学生在校学习期前,对专业的认知来自于一门一门的专业课程学习,而每门专业课程所教的内容都局限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导致理论知识虽达到掌握的层次,但学生没有进行知识重构和系统化内建,各门课程知识独自为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显露出弊端。
三、符合企业用人新标准的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构建方向
在当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高职扩招100万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规模发展的重大举措,高职院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资源匮乏的挑战,职业教育由参照常规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力量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转变,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面临配套政策不足和提升育人水平的挑战,提出符合企业用人新标准的育人模式构建途径:
1.育人过程重技能更重素养
传统高职教育的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依据相应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完成实训任务。在此种育人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或机械地吸收专业知识、增长技能本领,逐步远离教育的内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新旧动能转换形势下的高职育人注重塑造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兼具优秀的行业技能和吃苦耐劳、勤恳实干、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人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思路开拓、聚精会神,这才能给在现有的领域内做出突破,成长为适应当前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2.摆正就业期望,精准就业
新形势下对于学生的就业导向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灵活务实的就业观念,眼睛不要只盯着“上”面看,还要往“下”看,坦然面对动手能力强的工作岗位,也要理清当前社会需求大量掌握出色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的形势,这类人才一样可以实现较高的薪酬待遇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社会上能够获得崇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清晰自身的定位,进来更容易实现个人价值。
3.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操练的技能不足以适应工作岗位的任务,所以需要经历新一轮的岗前培训和理论学习,在此过程中易出现不良情况:许多高职毕业生惰学、怠学甚至厌学,不能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另一方面,工作岗位的考核考评压力也使得大批高职毕业生极为敏感不适。在校期间,应当牢固树立学生持久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训、企业教师讲座、顶岗实习等方式灌输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是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武器,并且奖金分配和职位晋升也与考评考核的结果息息相关,破除离开学校则学习终止的错误理念,大大缓解学生的岗位不适应心理。
综上,高职院校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下,应当审时度势地及时调整和修正育人模式和方向,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教育资源,为社会经济的转型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的优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英.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效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6):244-245.
[2]陈涌,范彩荣.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当代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5):16-18+33.
[3]周有娣.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19):176.
[4]任培华.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19(27):31-32.
[5]冯新广.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中探索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之路[J].山东教育(高教),2019(03):30-31.
论文作者:李静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动能论文; 新旧论文; 技能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论文; 企业论文; 人才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