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奉芝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在目前对非外语专业翻译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关注翻译本身,但却忽略学习者本身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心理距离。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的探索,找出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完成翻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障碍的实际而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完成翻译提供更多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文化适应模式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的影响》。
1、文化适应模式的定义
就文化适应的概念而言,Brown认为“文化适应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Ellis认为“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Schumann则认为“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 提出文化适应模式主要从两方面解释了影响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2、文化适应模式的因子分析
2.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
2.2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它与个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于个人情感变量。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决定:外语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2.2.1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即学习者在使用第二外语时常常有不理解或不清楚之处;外语障碍是指学习者使用第二外语时的恐惧感。每种外语都有自己的外语特色,也就带来了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的困难。学习者在学习一种外语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就打击他们在使用第二外语时的信心。
2.2.2文化障碍
所谓文化休克是指“初处以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外语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对外语知识本身的学习,它应该包括对该外语起源的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济、人文特征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学习。
2.2.3动机问题的强弱
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内部原因。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满足他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所谓学习动机,乃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4自我透性问题
自我透性问题,指学习者的外语自我的可塑性和石化的程度,用以表示移情的能力。在第二外语的学习中,如果不克服外语和文化的障碍,又无足够适当的动机和自我透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完全适应文化,因而也不会充分地习得外语。自我透性问题是指学习者能否打开外语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外语输入的意识。
3.文化适应模式下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实际研究
3.1翻译教学中,强调学生本身的心理因素
(1)记忆因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因素跟记忆力和记忆方法有很大关系, 记忆的好坏、记忆方法的对错直接影响到学习英语的好坏。据调查70%的学生学习英语感到最头疼的就是记不住单词。学生之所以记不住单词, 并不是记忆力问题,主要是他们的记忆过程不完整,很多学生只有识记而没有保持、再认和重现,于是, 便影响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一系列心理因素。
(2)动机与态度因素
在心理学中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 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就英语学习而言,英语学习动机就是推动英语学习的动力因素。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就含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就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3)个性,情感, 意志因素
学习者的个性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 取长补短, 因势利导,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2文化适应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效率
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对非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的测试和问卷研究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动机问题和自我透性问题。教师更要言传身教,用出色的教学艺术、渊博的知识,介绍欧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优美的英文歌曲等去激发其学习英语热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基础,优秀的教学能力。
4、结论
通过从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因素来了解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在翻译学习和练习中存在的心理状态。除了主要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外,学生本身的心态和动机也影响翻译的完成。最后,在认真分析问卷调查和其他方法得到的数据之后,让老师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Brown,H.The Optimal Distance Model of Second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TESOL Quartely,1980, (14) : 157 - 164.
[2]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econd ed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Schumann,J. 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86,7:397-92.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2010.
[5]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评述[J]. 外语教学, 2000, (3)9—13.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夏奉芝,女,云南省昭通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论文作者:夏奉芝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学习者论文; 文化论文; 外语论文; 心理论文; 目的论文; 因素论文; 距离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