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的人”论人学成立的根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人是自己的实际存在,即自己的实际生活。作为实存的人是既成性和创造性、社会性和个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人学作为人实际存在的逻辑抽象,要揭示“整体的人的完整图景”,就必须全面把握人的实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人学的基本内容由人的存在本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发展论构成。
关键词 人学 人的实存 整体的人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人学研究对象问题,观点已基本趋于一致,即人学是关于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人学应达到对人的完整图景的把握。但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及完整图景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分歧。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上,大致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人类”[1],一种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个人”[2]。而对于完整图景的内容,有的理解为人各方面综合的图景,注重于全,有的理解为根本图景,注重于深。我认为,无论历史地还是现实地把握人,人都是自己的实存。实存即人实际的存在,实际的生活。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生活包容着人存在的全部丰富性,深刻性和秩序性,体现着人存在的各种内在因素的统一性和存在图景的完整性。
一 人实存的既成性与创造性
现实地考察人,人首先是一种存在,与动物一样,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存在。动物作为自然的产物,在自然中存在。它通过生命的自然活动顺应自然从而满足自身自然的需要。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也在自然中存在,但主要是在自己改变的自然中存在。人的存在与动物存在相区别,在于人的存在不但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是超越了纯生存内容的生活。
生活不仅是生命的活动,不仅是生而存之。生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之为“能动的生活过程”[4],其实质是生命活动的自觉和主动展开。作为能动的生命活动,它的含意是创造而非顺应。
动物属什么样的存在是完全由自然规定的,其存在由其生命顺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所体现,动物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就会怎样活动,它的活动与它作为“种”的存在是同一的。它们不能获得超越其所属存在的意义。动物是完全的自然既成物。
人的存在也具有被规定性。每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肉体实体的存在,肉体实体有着自然的机能;其存在要由肉体实体所进行的与自然沟通的活动而维持和体现,人无法逃脱自然的制约。
人还在社会中存在。前人的活动,活动方式及做为活动结果的社会生活做为先在的人文环境,同样是每个人在降生时无法回避、无法选择的,其活动也必须以这些先在为起点才能进行。无论在自然层次还是社会层次上,人都具有挣摆不脱的既成性。
自然规定了人肉体之所“是”,生活规定了人社会之所“是”,但这些“是”并未包含人所“是”之全部。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其存在决不意味着既成之“是”,而意味着能动的活动,能动的“做”。人运用机体力量的能动发挥按人的需要和目的改变自然界,将自然界纳入自己的社会生活。人改变了自然就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使生存环境成为人生活的环境;人在改变了自己生存环境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从而也改变了人自身的自然,甚至改变着自己的内在需要。这表明人走出了纯粹自然之“是”的圈子,获得了存在的新的内容。与此同时,人也在打破着自己的社会既定性。人以前辈活动所形成的结果和历史条件为基础进行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在继承着原有历史生活的同时又在瓦解着原有的生活,构筑着新的生活。在创造性活动中,人显现出他的自由,有为性、自为性,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原有生活被瓦解的时候,也就破坏了人原来存在的既定性;当构筑出新的生活时,人实质上也构筑出自己存在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这种瓦解和构筑的历史过程中,人愈来愈“人化”。
因之,人做为人而存在的性质自然不能包含,上帝无法预定,它只在人自己的生活中,在人创造性的活动之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是自己“成为”人之“是”的,人自己“做成”了自己的存在。
所以,人之存在不仅仅是生存,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有高于生存的目的,即生活。生存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却不仅是为了生存,生存只是生命的简单活动,生命的重复和生命存在的维持与延续;生活的目的则是创造,只有创造性的生活才是属人的生活,才是生活的真谛。
人的创造性活动在做成生活时也在做成自己,即“做人”。生活中“做人真难”的感叹绝不仅仅从道德意义而发,更为根本的是从人之为人的意义而发。人是“做”成的。创造性的“做”体现了人存在的根本性质,然而这种性质离开了人一系列的具体的“做”的过程及由其所构成的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则是无。人的存在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在他们创造生活的能动活动中,在人“做成”自己的一系列行动之中。他们怎么做人,怎样活动,怎样生活,他们就怎样存在。
因此,人是以创造性活动扬弃既成,做成生活从而也做自己的存在物。在这里人在其存在的根本方式之层面上体现为既成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二 人实存的社会性与个性
人的实存就是其实际的生活,而实际生活又是社会的过程。从人存在的性质上讲,是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个性互化共生的过程;从人存在的形式讲,是族类、群体、个人、个体相结同进的过程。
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个人的的存在都首先表现为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每个人的存在必须以这种生命肉体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5]这就将人作为生命肉体组织的存在与作为人的存在作了区别和联系。一个个有生命的肉体组织体现为一个个生命的个体,而生命的肉体组织的潜能被社会培养、发展并得以创造性发挥和实现才体现为个人。因此,个体与个人不同。个体是就人的肉体实体而言,个人是就人的社会化和能动活动而言,个人不等于个体。个体构成个人的自然前提,每个人都以个体的形式被投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于每个刚刚诞生的生命个体而言都是一个外在的世界。但不管愿意不愿意,人必须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也只有在这个世界中才能存在。这个世界会按照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对他产生作用。他被社会以人的生活方式所培养;被社会以人的文明所教化;被社会按人的需要所锻造;生命个体的种种自然潜能被挖掘、开发、人化。在接受和同化外在世界因素的过程中,外在的东西成为个体本质力量的一部分,一开始作为他被投入的那个世界成为他的内在世界。个体成为具有现实能动活动能力的主体——个人。人在改变这个世界中构成和展开种种社会的关系。他怎样进行活动,怎样生活,他与别人构成的关系怎样,他自己也就怎样。诚如马克思所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6]就一般意义而言,人的对象世界范围越大,其生命能量创造性发挥和实现越充分,其本质力量外化于对象的程度越深刻,他在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存在空间和内涵就越大,存在质量就越高,其存在的人生就越加丰姿多彩,也就愈加体现出他在其生命自然基础上所形成的精神面貌、行为模式、社会特质等综合性状不同于“别个人”的综合性状,这就是人的个性。
个人在造就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在造就生活、造就社会。个人独特创造力越能得到实现,他对个人和社会的条件利用得越充分,他的对象性活动结果越丰硕,表明他对社会、对生活的价值就越大,他的社会化程度愈高。而这些反过来又会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力的积极发挥和个性的进一步铸造。
因此,个体成为个人的过程既是生活化、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个性化的过程,是人的社会性和个性互化共生、互渗相促的过程。个体在成为人时必定同时成为群、成为类。换言之,个体只有成为群、成为类时才能成为个人,而个体在成为个人时必定是群、是类。个体的生命组织是个人、类、社会的现实物质基础,类的创造性活动和社会关系则是人生命个体的内在本质。人的个性是类的对象性活动和社会关系在人生命个体上的特殊表现,类的对象性活动和社会关系则通过人的个性得到表现、丰富和拓展。没有人的个体,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个性就失去物质基础;离开人的个性,社会性、群体性就成为空洞的抽象;离开社会性、群体性,人的个体难以人化、个性化。
因此,实际生活中的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对象性活动并在对象性活动中发生和构成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展现出不同个性的能动的生命存在物。在这里,人在其存在性质的层面上体现为社会性、群体性、个性的相渗互化;在其存在形式的层面上,体现为类、群体、个人和个体各种形式辩证联结、内在统一的人。这种辩证联结的性质表明,无论是类特性还是人的个性都只是人完整性质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类形式、群体形式还是个人形式、个体形式都只是完整的人的某种形式。突出一个方面的性质或某一种存在形式,忽视其它方面的性质和其它种形式,或离开各方面性质、各种形式的内在有机联系,则任何一种性质和形式都会因其片面和空洞性而有失人实存的本真,也难以达到对人完整图景和本质的把握。
三 人实存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任何存在物都是一个过程。由于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着人的创造性活动,因之人存在的过程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存在过程。动物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种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只能作为自然赋于它们的那种规定性而存在,它体现了大自然铁的秩序,动物的存在过程是必然的自发实现的过程。
人的存在及其过程也要受自然规律制约,表现为从生到死的过程。虽然人可以通过其活动使这一过程在时间上有所改变,使过程的每一阶段实现的样式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人无力使过程发生逆转或无限延长。因之,人在自然的方面,其存在的前景与动物一样是必然的前景。
人又是思维的实践的存在物。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则打破了纯粹自然秩序的圈子,形成了属于人自己存在的特殊过程和秩序,那就是,人不会使自己自然需要的满足成为生活的全部和永恒,他在使一种生活成为现实之后,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总努力突破已有的生活层次构筑并努力实现新的生活图景,这种循进生生不已,代代不息。就是说,生活指向未来,未来不是现实生活的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创意和更新,是丰富和拓展,是追求,是希望,是可能。生活面临的是可能的前景,就此而言,人的存在是自己的谋划和设计,是自己的作品,人的存在过程相对于动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可能的过程、开放的过程。
然而,可能的生活不是空中楼阁,它生发于人所生活的特定现实之中。
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首先进行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定的经济结构。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同时,人们还从事着对人的一切活动及其关系进行组织、管理、调节等的活动或与这些活动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对人的一切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特定的组织、管理、调节方式和与之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特定联系方式就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政治结构。而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由于与特定经济结构的特定关系而具有着各自的特定地位和功能,从而形成自身内在的特定联结方式,构成特定的文化结构。
特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有机耦合就构成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形态,其运行的主体是人,其根本内容是人的社会联系的总和。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也就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现实。
由于人现实的活动需依赖于人活动的现实,基于人创造性活动的可能生活的开辟就与作为特定社会联系之总和的社会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社会现实能为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合适的条件和机会,人的创造力能得到激发和实现时,人就会使生活的可能成为现实并使超越于现实的生活成为新的可能;反之,当社会现实不能为人创造性的发挥和实现提供条件和机会,从而束缚、抑制了人创造的积极性时,人的生活就会停滞不前。历史地考察生活的进程,在以自然的血缘和统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只能以集体的形式从事生产活动,战胜灾害,防敌御侮,求生存和发展,集体的至上性使之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人表现出对社会共同体的绝对服从,人也只有在对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从属关系中才能相对发展自己。这种人的依赖关系必然要求人的稳定性、同一性、对共同体的层层依赖性、服从性和工具性。人的创造性缺乏激励和保护机制,人的生活体现出与一定共同体近乎一致的与浑然一体劳动而来的有局限的人的能力相应的简单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但这种社会形态却使人以一定的整体形式度过单个人无法度过的最初时期,以整体的形式保存和延续了人的创造力,并通过人创造力的缓慢的历史的累积,为人挣脱人的依赖关系、为人创造力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以及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在以物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时期,由于生活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现实为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现实所取代,人的价值、地位等就不再是以血统、出身等自然秉赋而是以商品货币的物化形式进行定位,因此一方面,它以分化了的劳动形式将人固着于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中的某种局部活动形式上,限制了人创造性的发挥和实现。另一方面,物的依赖关系使人从对单一的共同体的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获得支配自己劳动的权利和自由。求生存求发展的方式一改过去依赖他人、依赖共同体的途径,个人劳动力和智力能否发挥和实现成为关键因素。所以,追求劳动的最大效应和生产的最大利润,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利益成为人创造力的催发剂,促逼着人通过对物的价值的创造、实现而实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由于人往往把获取交换价值当作自己唯一的直接的生活目标,这种单向度的价值追求限制、阻塞了人其它方面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掘。而且,由于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追求中往往排斥或无视他人的和社会的利益,形成人存在与发展的利己主义性质。个人生活与他人的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处于对立之中。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以牺牲每个人全面丰富的发展为代价,而每个人也总是将他人和社会共同体视为自己存在与发展的障碍和威胁。总之,物的依赖关系使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物而体现和实现,构成物化的现实生活。物化的现实生活导致人的物性化意识和物性化人格。对物的单纯追求和追求的排他性使人存在的内涵在获得历史性丰富的同时呈现出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物的依赖关系所造成的物化的现实生活于塑造物性化意识及人格的片面发展人之同时,也孕育着扬弃这种现实建立更新型社会联系的可能和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物的依赖关系,建立以真正意义的自由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它将最大程度地激励人创造性的全面发挥和实现,促使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自由发展。每个人的生活与他人、共同体的生活不再具有对立的性质。个人生活的实现以他人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为条件,他人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以个人生活的实现为前提,每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生活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一致。这种融为一体的生活是展现着人性光辉的丰富、全面、深刻的生活,是历史发展所孕育着的具有最大现实可能性的生活。
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使生活由可能到现实、由简单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是人生活运动的特殊秩序和过程。人在由能动活动开辟着生活的可能前景时,也在塑造着自己存在的未来。
因此,实际生活中的人是基于一定的现实生活并以能动的活动拓展着生活前景的存在物。人在其存在过程的层面上体现为现实性和可能性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人。由于生活的可能前景具有随着人创造活动空间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历史特征,人也就永远处于未完成未确定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发展之中。
综上所述,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是丰富、深刻、有其运行秩序的过程。生活是完整的,通过生活铸造并展现自己存在的人必然体现着生活的一体性和完整性。因此,作为人实存抽象的人学理论,其对象“整体的人”既非单纯的“类”,也非单纯的“个人”,而是处于纵横关系联结点上的人。这样的人在实体上是感性肉体的个体,在具体表现上是个人,在性质上是群、社会和类,在存在形式上是个人群体和类;是个性、群体性、社会性辩证统一的人,是个体形式、个人形式、群体形式和类的形式辩证统一的人;是存在本质与存在形态相联结相统一的人;是现实存在与可能存在相统一的人。人学理论所应达到的人的“完备图景”应是以人的创造性活动为基础并以创造为生活目的的人存在的既成图景与成为图景、个人图景与社会图景、现实图景与可能图景综合统一的图景。相应,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应由存在本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发展论构成。
收稿日期:1997-03-31
注释:
[1]董武清:《人学的对象和性质研究》,《哲学动态》1995年第4期
[2]韩庆祥,《我的人学观》,《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第79页。
[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第31页、第24页、第25页。
标签:社会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