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1]2002年在《河南曲剧唱腔风格初探》文中认为本文从河南曲剧唱腔的音乐特点与演唱特点两方面,初步探索了河南曲剧的唱腔风格。全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考察河南曲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清末民初的草创阶段:20~30年代的初创阶段;40年代的坎坷阶段;50~60年代的蓬勃发展阶段;文革中的萧条阶段;70~80年代以后的创新改革阶段。 第二部分从河南曲剧唱腔音乐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了唱腔音乐的旋律特点、调式、常用唱腔曲牌、乐队与伴奏乐器。曲剧唱腔旋律“搬高落矮”,以五声音阶式进行为主,间或使用“7”或“4”的偏音,四度音程的使用较多;唱腔曲牌的调式既有交替使用又有自然转调现象;常用唱腔曲牌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独承担大段唱腔的曲牌,一类为不能单独承担大段唱腔的曲牌,唱腔曲牌的结构分为四类,即上下句式、四句式、叁句式和长短句式;乐队分文场与武场两部分,主奏乐器为曲胡,另有叁弦、琵琶、筝等乐器。 第叁部分研究了曲剧的演唱风格。曲剧的演唱方法以“大本嗓” 为主,结合使用“二本嗓”,强调丹田气的支持,注重叁步音的运用, 并从呼吸、共鸣、吐字、行腔四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了曲剧的演唱 技巧。 第四部分将曲剧的代表人物分为叁个时期,并分别介绍人物及其 演唱风格。
张金辉[2]2010年在《异质同构 殊路同归》文中提出河南曲剧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历时不足百年,便以其清新的润腔、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河南方言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迅猛发展为河南的第二大戏曲剧种。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梳理、分析研究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河南曲剧的生成背景、历史繁衍以及艺术本体元素,以曲剧的发声特点、演唱技巧和润腔特色为切入点,力求对河南曲剧的润腔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技巧,以期能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有所启迪与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河南曲剧的生成背景与历史繁衍。本章主要从河南曲剧的生成背景和历史繁衍两方面,详细总结河南曲剧的发展概貌。第二章:河南曲剧本体元素描述。河南曲剧是一门综合性戏曲艺术。本章主要从河南曲剧润腔所包含的语言元素、曲牌元素以及伴奏乐器叁方面入手,对曲剧的语言基础、语言结构、曲牌特征、曲牌结构以及伴奏乐器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从而梳理出河南曲剧润腔的音乐风格和地方特色。第叁章:河南曲剧的润腔特色。河南曲剧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润腔技巧。本章主要从河南曲剧的发声特点、演唱技巧以及润腔特点叁方面来分析河南曲剧的润腔特色。第四章:河南曲剧润腔特色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启迪与影响。本章主要通过对河南曲剧润腔中的丹田之气、以字行腔、润腔特点以及练声方法、表情形体等方面加以归纳,结合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特点,期望能对其产生有益的启迪与影响,使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民族的语言、风格、情感和审美得以充分发扬。
牛悦[3]2011年在《河南曲剧电视剧的产生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曲剧电视剧为研究对象。曲剧电视剧是以曲剧的表演特征与文化特征为基础,运用电视剧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种戏曲电视剧类型。曲剧电视剧是曲剧与电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联姻后的产物,它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曲剧,又与单纯的电视剧不同。曲剧电视剧运用电视手段展示曲剧艺术精髓,追求曲剧艺术与电视艺术在深层次上的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曲剧表演录像、曲剧舞台纪录片等的全新艺术形式。2003年拍摄的《郑八怪联亲》标志着河南曲剧电视剧的诞生。目前已成功拍摄了《郑八怪联亲》、《走向金海岸》、《红石坪》、《陈叁两》这四部曲剧电视剧作品,但学术界对曲剧电视剧的研究则是乏善可陈的。首先对曲剧电视剧这一艺术类型进行概念界定,并概述其发展状况。接着对曲剧电视剧的产生与发展背景进行剖析,曲剧电视剧是曲剧与电视进行双向选择的结果,它不仅受到曲剧文化民间性、娱乐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电视文化即时性等特点的影响,这种双重文化烙印始终伴随着曲剧电视剧的发展。本文对曲剧电视剧双重文化背景的剖析,主要运用影视美学的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曲剧舞台剧和曲剧电视剧进行比较研究,概括总结出曲剧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空形态的连续性与延伸性、逼真性和生活化、声音语言的独特性等。曲剧电视剧作为戏曲电视剧大家庭中的一员,尚属年轻,今后的道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挑战,但是曲剧电视剧以这种独特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曲剧艺术在现代传播媒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危机,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价值,使中国的传统艺术拥有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弘扬传统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庆勋[4]2015年在《河南曲剧的历史繁衍及唱腔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曲剧是我国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产生的历史渊源与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民俗习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历经百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技法。本文对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进行全方位的探索、研究和挖掘,以期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努力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向前发展。
张杏博[5]2013年在《河南曲剧中曲胡音乐的调查》文中指出曲胡是河南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前身是小叁弦,经过几代曲艺家们对它的改革,逐步在河南曲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任主要伴奏任务,演奏技法独特,集揉、打、滑叁大技法于一身。随着河南曲剧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显示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通过本文对曲胡从形制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曲胡在河南曲剧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中曲胡运用的对比,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河南曲剧和曲胡在发展中的互相影响的作用,也说明了曲胡在河南曲剧中的重要性;接着笔者以发展的眼光看曲胡艺术的发展前景,探讨曲胡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继续发展,为曲胡的发展寻求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季红莉[6]2014年在《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共生关系——以河南曲剧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戏曲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本文以河南戏曲为例,论证文化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共生关系。
赵沛[7]2009年在《河南曲剧30年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曲剧艺术,自1926年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的传唱转向对现有文本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该剧种的传承开始慢慢在现代社会中退去。本文通过对近30年的文献梳理,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学科知识框架,依据事实,对这一剧种的历史与现状作出较为全面的判断,力求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理论准备。
黄莉丽[8]2004年在《河南曲剧戏词及演唱风格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曲剧是中国民族文化艺苑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样式,它既有极富个性化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调。这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戏词的结构特点及润腔的追求等方面。
吉莉[9]2014年在《河南曲剧之【阳调】源流考辨》文中指出【阳调】是河南曲剧唱腔中应用最广的唱腔。【阳调】的来源,目前理论界有叁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阳调】来源于【凤阳歌】;第二种观点认为【阳调】出自【孟姜女哭长城】,后随凤阳花鼓艺人传唱流入中原;第叁种观点认为【阳调】来自扬州。本文通过对以上叁种观点的分析,认为【阳调】脱胎于【孟姜女调】,发展过程中曾受当地"土曲子"的影响,凤阳花鼓艺人对其流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赵晓[10]2010年在《小议河南曲剧流派与音乐的关系》文中提出众所周知,一个剧种的兴盛,不只是要有不断更新的高质量优秀剧目的产生,还要有使观众交口称赞且技艺超群的表演艺术家,才能吸引观众乐此不疲地拥入剧场去观赏、去赞叹、去陶醉、去痴迷。如若不然,就难逃渐次消亡的自然规律。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剧目和流派纷呈的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河南曲剧唱腔风格初探[D]. 马奇. 河南大学. 2002
[2]. 异质同构 殊路同归[D]. 张金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3]. 河南曲剧电视剧的产生与发展研究[D]. 牛悦. 山西大学. 2011
[4]. 河南曲剧的历史繁衍及唱腔艺术特征[J]. 李庆勋. 四川戏剧. 2015
[5]. 河南曲剧中曲胡音乐的调查[D]. 张杏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共生关系——以河南曲剧为例[J]. 季红莉. 音乐创作. 2014
[7]. 河南曲剧30年研究述评[J]. 赵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河南曲剧戏词及演唱风格初探[J]. 黄莉丽.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河南曲剧之【阳调】源流考辨[J]. 吉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14
[10]. 小议河南曲剧流派与音乐的关系[J]. 赵晓. 东方艺术. 2010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河南曲剧论文; 大本嗓论文; 边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