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区域发展规划——以G45试验区为例论文_洪焘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深圳 518031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出在服务首都、雄安和支撑京津冀发展的背景下,G45区域如何做好生态底板,谋求发展的绿色之路。

关键词:涵养式发展 区域生态发展 生态环境支撑

1引言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成为千年大计,河北省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纵观全球,城市群在参与全球竞合中,除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比拼,良好的生态承载空间与绿色美丽的区域环境逐渐成为城市群脱颖而出、世界著名的必要条件。因此,以白洋淀生态湿地为核心的G45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以下简称G45区域)绿色生态底板打造显得尤为重要。G45地区当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在生态修复方法、绿色产业与城市、生态建设模式上综合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新范式。

G45区域北起北京行政区划南边界,西至G4京港澳高速,南至保沧高速,东至G3京台—廊沧—京沪高速沿线,规划面积约为8600平方公里,涉及廊坊、保定、沧州三市的19个县市区。

2G45区域独特生态位

2.1G45区域是地区水系统的关键核心

G45区域是京津冀水文循环关键节点,华北平原水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区域水系统中,京津冀地区四条骨干水系——滦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其中三条经过G45地区,同时G45区域是白洋淀重要湿地核心保护区、缓冲区。

2.2G45区域是区域大气交换基础通道

G45区域是西南污染物向北京扩散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东南新鲜空气向太行山山麓扩散的重要通道。因此,在G45区域在新风交换和大气污染削减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通道作用。

2.3G45区域是区域生态节点和中转站

京津保湿地过渡带从G45区域穿过,连接太行-燕山和滨海湿地,形成了华北平原独特的过渡性生态系统,同时这一湿地过渡带也是环首都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发挥京津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保障功能,做实生态支撑区。

2.4G45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生态定位

综上,G45区域应最大化保护生态资源,创新整合绿色发展空间,追求和谐永续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提出的G45区域生态发展定位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先行区和生态协同发展示范区。

3区域生态格局搭建

3.1涵养水生态的百里区域海绵

规划以水体格局为基础,构建具有涵养、净化、安全功能的区域海绵系统,将“渗、滞、蓄、净、用、排”原理渗透到淀、河、渠、林、田、城单元中。

3.1.1识别完整的区域水体格局,扩大水生态空间

通过对地表水资源保护、汇水径流保护、干旱指数、地下水修复、低洼易涝区、流域保护等因子的叠加分析,对区域水环境敏感度进行判断,划分出区域水环境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中等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低敏感区。

规划通过疏浚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三条河流,以保证汇水路线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构建区域水体框架;以白洋淀、东淀-文安洼为汇水流域低洼地和交界点,形成区域大型生态斑块;以白沟河、中亭河、府河、南(北)拒马河、牤牛河等多条支流,完善区域水体格局,扩大区域水生态空间。利用生态农田、林地、湿地、城区透水地面、城区绿色屋顶等形成涵养型下垫面,形成由淀、河、渠、林、田、城共同构成的区域海绵系统。

3.1.2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规划提出通过多种手段,针对不同河段采取差异化的水域生态修复,构建河流的自净化体系。对水量满足河段,采取生物技术修复水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提升自净能力及生态效益;对已污染河段采取水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涸河段采用涵养、生态补水修复。

另外,根据不同流域的河道,分类采用科学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流经农田河段,通过两岸植被缓冲带技术,减缓面源污染;对流经城镇河段,建设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人工生境营造等,减缓面源污染,优化景观效果;对自然淀区,建设环湿地植被缓冲带,入流河口增加人工湿地。

3.1.3海绵系统构建

规划形成“两核、四带、多廊道”的区域水生态廊道,总计约800公里的区域海绵。

两核是两大淀区核心——白洋淀、东淀-文安洼;四带为四大河流生态带——白沟河生态廊道、大清河-赵王新渠生态廊道、永定河生态廊道、子牙河生态廊道;多条河流廊道——牤牛河生态廊道、小白河生态廊道等。

3.2承载多元功能的万顷森林公园

3.2.1识别区域生物迁徙廊道及栖息地

规划通过对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喜林类动物迁徙廊道保护、喜水类动物迁徙廊道保护等因子的分析,对区域生物敏感度进行判断,划分出区域生物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中敏感区、较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3.2.2构建区域性的绿色廊道

推进沿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建设,包括G45绿廊、京珠高速绿廊、廊沧高速绿廊、保津高速绿廊等。交通绿廊绿化宽度控制为100m,廊道控制宽度为200m。推进沿主要河流两侧绿化建设,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

3.2.3增加具有生态价值,服务区域和城市的绿色空间

规划识别出区域面积较大、聚合度高的现状林斑区块,挖掘森林的功能和价值,打造集生态、景观、游憩与一体的森林绿色空间。同时根据城市需求,增加近郊绿色空间,如湿地公园、雨水花园、森林公园、都市农园等,共同构建区域大公园系统。

3.3自由呼吸的全域清洁空气

3.3.1产业升级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园区为核心,优化产业间联系,建立物质能源链条,打造循环经济、集群规模化。

3.3.2引导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能源消耗

以绿色出行为导向,构建公交优先的发展模式和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网络,提高公交和慢行交通的分担率,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结构。城区内以普通公交和支线巴士为主,以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为辅助构建公共交通体系。

3.3.3构建新风系统,优化整体气候和物理环境

作为京津冀西南污染霾风进入北京的最后关口,在G45区域内规划三横一纵四条洗尘主廊道,为进京霾风进行近地面净化,缓解近地面雾霾程度。在区域内部,规划两条洗尘次廊道,优化G45区内部大气环境。

3.3.4区域生态格局

规划形成“一环、两心、三带、多廊”的区域生态格局。

一环是围绕北京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形成首都南部的生态屏障;两心指的是东淀、西淀两个区域生态核心;三带为京津冀核心湿地带、白 沟河生态缓冲带及子牙河生态保育带,构建区域对接首都绿楔、从山到海的生态通廊;多廊包括支流河道、铁路及高速路两侧的绿化带,构成区域次一级的生态廊道。

图 区域生态格局图

经测算,生态用地(不含农田)占区域总用地的30%以上,能充分发挥区域生态支撑和服务功能,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效益。在节水方面,约节水7亿m3、森林涵养水2.8万m3≈1.2个白洋淀;碳汇方面,森林面积1600km2;固碳400万tCO2≈1/2个云蒙山;在缓解雾霾方面,森林吸收176tPM2.5,产业、能源结构优化减少一半PM2.5。

4结语

面对国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要求,面临河道干涸、生态退化、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生态问题,我们提出的规划核心思路是生态服务发展、绿色创造价值。希冀通过甄别区域独特的生态位,提出在地化的生态发展策略,以求寻找出一条生态支撑使命下的绿色发展之路。希望本文粗浅的分析和思考,能为未来区域生态发展提供一些启发,进一步推动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报告研究》

[2]黎晓亚,马克明,傅伯杰,牛树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生态学报

[3]颜文涛,王正,韩贵锋等;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城市规划学刊

论文作者:洪焘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生态视角下的区域发展规划——以G45试验区为例论文_洪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