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与探索论文_王梓霏

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与探索论文_王梓霏

王梓霏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

阅读可以使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可是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如何呢?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需求我们了解吗?

一、巧抓好奇促期待 —— 点燃“悦读”需求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小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学习动机,促进有效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而有趣的前提是学生的好奇。从学生那如饥似渴地阅读课文的神情来看,不正充分说明了学生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愿望,不正展现了学生一个个闪光的阅读期待吗?整个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的阅读生命已经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

二、巧抓争议促期待 —— 拨动情感心弦

学习本身包含着“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挑选此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和辩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的能力。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要想成为赢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这样,使学生认识得到深化,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激发,不甘落后和敢于创新的人格品质得到培养。而且,如春风细雨般使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得以提高。

三、巧抓空白促期待 —— 拓宽联想时空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点和思维方法,教师并不急于主动去阐释、讲解,而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条件,把握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学生创设“愤”、“悱”情境,为学生营造架设: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畅所欲言,从而展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及实践能力的时空舞台与桥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留出一点“空白”,尽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舞台。

可见,即便是小小的、短暂的教学空白点,同样也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潜心会文”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提供给学生无穷的创新空间,使学生迸发出无数的创新火花,展示无限的创新风采,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

除了上述策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煽情引入,给学生吊足胃口,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快乐着,并阅读着

1、新鲜早视界 —— 从故事类文章开始

在儿童开始读书时,教师应指导家长让孩子首先从阅读故事类文章开始,这类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首先从15分钟开始,慢慢延长时间,渐渐增加内容。这样,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以及对书籍的阅读期待性。

2、厚积而薄发 ——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是讲究积累的,而从积累到表达是有过程的,需要慢慢转化。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喜欢读书,不一定非得很透彻地理解。读的书多了,阅历增加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自然慢慢就懂了。因此,孩子读书,家长也跟着读,读完后一起大致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就行了,有心的家长,在这随意聊聊中,自然会对孩子做人、做事、作文的指点和引导,这随意聊聊中不仅有对书的感悟,更有亲情的温馨。

(二)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 因此,教师和家长就是要巧手轻点,施加这种外力。此外,一个孩子不能仅仅阅读学校发的这几本书,而且,师生共读,共同交流、分享的时间也很有限,全班五十多个学生,不可能一两节阅读课上人人都能发言。因此,教师可以建议家长抽空读一读孩子的书,这样,和孩子聊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调查,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有许多家庭已经开始做,而且已享受到这种快乐了。

五、拓展阅读的开启。

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当学生深深体会到读书之乐时,阅读也就成为习惯,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教师在智力、阅历背景上的优势,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空间的门,给他们提供大问题背景,让他们自由思考,驰骋在书海之中、悦读之中。

论文作者:王梓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与探索论文_王梓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