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场的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现状论文,石油论文,世界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消费的主要趋势
1986年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扭转了80年代上半期存在的、首先是由西方国家节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经济结构变化所决定的世界能源和石油消费下降的趋势。1986-1989年世界石油需求每年平均增加2.3%,这首先是由于工业发达国家经济持续高涨和特别是能耗量大的基础工业部门复苏所引起的。前一个时期,这些部门的停滞促进了能源总消耗量的下降。此外,节约能源的刺激因素削弱,节能机器和技术的开发与生产投资减少,西方国家取消鼓励节能的税收、信贷和行政措施,阻碍以其他能源代替液体燃料的过程等因素,也起了作用。
但是,从1990年起,世界石油需求实际上再次停滞。这种情况与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衰退和特别是前苏联各共和国及东欧各国的深刻经济危机有关。据估计,从1987年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石油消费量减少了近1/3。
需求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西欧经济以多快的速度摆脱当前的衰退。同时,根据各种可能的方案,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组国家的石油消费将以较低的速度增长,这首先是由预测经济将缓慢增长(年率2-3%)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应当指出,尽管对节能问题的重视有所减弱,但1986年后工业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量仍在继续减少,而且有一切理由认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第一,毫无疑问的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向节能型经济增长过渡,不仅是由于能源价格飞涨,而且也是由于新一轮科技进步所决定的,因此具有不可逆转性,不会以石油市场行情的波动为转移。例如,非常明显的是,不管石油价格处于什么水平,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将继续进行(服务部门、低能耗的先进高科技工业部门优先增长)。据某些估算,结构变化在1973年至1985年期间保证了全部节能量的近1/3。像制造和使用新材料或采用微电子技术这样一些科技进步方向,即使不是直接为了节约能源,客观上也有助于实现这项任务。
第二,与70年代初不同,当时西方经济对迅速转向节能没有准备,而现在不仅积累了能够采用节能技术的大量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为在经济中迅速推广这种技术创造了条件,还建立了保证投资迅速流向低能耗部门的机制。非常重要的是,现在消费者比两次石油“休克”时期更多地了解节能的可能性,而政府这方面的计划尽管部分地被冻结,但实际上在所有发达国家继续有效,必要时可以重新启用。
第三,所有经济领域的节能潜力远没有用尽,只要给予应有的重视,仍可以取得比前15年更加惊人的成果。只要全面推广已经使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至于一些有前途的研制工作,据专家们估计,它们在许多领域能够降低单位能耗量20-70%。
可见,节能的前景最终与其说取决于技术的可能性,不如说取决于对掌握新技术的经济刺激。如果能源价格将相当高的话,那么其有效的利用将成为消费厂家比节约劳动和资本更优先的任务。
第四,生态因素,特别是日益增加的对燃烧矿物燃料引起的“温室效应”的担心,对将来能源消费的增长可能起重要的抑制作用。80年代后半期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对利用这种燃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状况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以不同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反应,承担了把工业和运输业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的义务。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降低所使用燃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在总消费量中增加生态洁净能源的比重和提高能源消费效益的计划。
据认为能够促进降低大气有害物质排放量的最重要措施是实行专门的能源消费税。目前只有一些西欧国家征收这种税。整个欧洲联盟拟到2000年全面实行能源税,其中石油的税额将达到每桶10美元。但是,欧共体各国对这项措施的反应极不一致,因为这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此外,这项措施应在同一个时间为所有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纳,否则单方面采取这项措施的国家,其耗能部门将冒失去竞争力的风险。例如,在美国,克林顿政府以某种形式规定新的能源税的尝试,遭到了代表许多工业部门和汽车主利益的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
即使西方国家一致同意提高(通过税收)国内能源价格,其他国家未必会 这样做,而这些国家在未来几年内可能成为大气主要污染源。此外,实行能源税计划遭到了欧佩克国家的强烈批评,因为这会减少对其主要出口商品的需求。作为报复措施,石油输出国威胁要对西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和减少石油开采量以提高世界油价。
从总体上看,现在还难以确定生态因素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能源消费动态。但显而易见的是,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工业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的增长将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慢。
能源消费结构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上面已经指出,1986年石油价格急剧下跌,中止了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开始的燃料能源结构的变化。在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中石油产品的使用量明显增加,其与煤和天然气的竞争力提高了。结果,在这组国家能源总消费量中石油的比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无疑,这种趋势带有临时性质,其他能源排挤石油在长时期内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是,在近期内这个过程将如何发展,取决于许多经济、技术和生态因素,首先取决于各种能源的价格水平和比例关系。根据大多数预测,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石油需求的增长将比其他能源慢(大多数预测年增长0.5-1%)。这将导致石油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重由48%下降到2000年的42-45%。
发展中国家对石油和其他能源的需求将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这些国家正在开展工业化过程,能耗量大的基础工业部门和运输业正在超速增长,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能源消耗也在增加。
70年代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没有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中部门重点的明显改变。相反,能源危机促进了工业发达国家把一部分能耗量大和生态污染的生产转移到这些国家。此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能适应大规模地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许多国家对能源和能耗量大的产品的国内价格实行补贴的政策,也削弱了对节约能源的刺激。结果,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节能的效果是非常小的。
当然,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增长,一方面是在比较不利的资源生态形势下,另一方面是在比较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对整个能源和石油消费动态产生影响。根据现有的预测,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将继续增加,至少到本世纪末才会稳定下来,只有此后才可能逐渐下降。至于能源消费的总水平,那么它的动态将取决于人口和经济的高增长。在预测发展中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4%的情况下,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为4~4.5%。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量将比全部能源需求量增长慢一些(每年为3~4%)。
要预测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共和国的能源需求动态,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在这些国家,80年代出现了,而在90年代初又大大加快了石油和初级能源消费的下降,原因是经济严重衰退和这些能源价格暴涨。同时,俄罗斯和许多其他前苏联共和国石油消费的下降比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小。这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率进一步增加,现在已超过西方国家同一指标的1-2倍。这组国家的能源消费动态将取决于经济衰退的深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耗能量大的部门关闭效益差企业的规模。
总起来看,未来十年内世界石油消费量将以相当慢的速度增加。根据大多数外国最近的估计,至本世纪未年增长率为1-2%。同时,发展中国家将占这一增长率的一半以上。
石油开采趋势:近东国家的作用将不断增加
对世界石油开采的资源保障的分析表明,在可见的时期内,这个因素不会限制石油需求的增长。下表的数字表明,从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已知的石油藏量由878亿吨增加到1357亿吨,而当前开采的藏量保证系数由31年增加到43年,有根据认为,这个趋势在本十年内和下个十年内将继续存在。
如果说在石油高价时期石油公司对降低费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那么80年代在财政困难加剧的情况下,生产合理化和提高效益成为大多数公司的主要重点之一。传统石油勘探和开采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先进技术所代替。例如,采用新技术使阿拉斯加油井的钻探费用比1977年减少一半。同时,由于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减少设备体积和重量、采用自动化工艺,英国北海新油田的勘探和开采的单位资本费用现在比十年前减少了一半。油气综合体的运输和石油加工环节的费用也下降了。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石油管道建设费用现在只相当于70年代的1/2-1/3。据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的时期内,采用新技术与采用传统方法相比可以减少石油开采费用30-50%。
世界石油已知储量和开采量(单位:亿吨)
年末储量 开采量①
1973年 1992年1973年1979年1985年 1992年
欧佩克国家577.831048.7315.4215.618.1812.94
海湾5国②452.73869.94 9.97 10.194.417.59
其他发展中国家③ 91.03 163.03 2.08 3.63 5.376.56
工业发达国家 85.83 64.506.49 6.93 7.917.63
苏联/独联体和东欧123.4380.524.50 6.08 6.164.61
苏联/独联体 119.1477.754.27 5.86 5.954.50
合计 878.121356.7828.4932.2527.62 31.74
除了技术革新外,石油公司近年来还积极完善其组织机构,减少了石油工业从业人数,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例如,1990年美国17家大石油公司的职工总人数只有1981年的60%。许多石油公司关闭了亏损分公司或给予其巨大的财政和业务自主权。在80年代初开始的中小公司破产数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石油工业中出现了合并和吞并浪潮,从而导致了本部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由于石油竞争力提高,石油公司收回了70年代投入到其他能源和原料开采中的投资。80年代后半期,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银行再次增加了对石油工业的投资。最后,许多国家为了鼓励石油开采,降低了石油公司的利润税。
由于这些因素,石油公司,首先是大纵向一体化公司,相当成功地克服了80年代的危机时期。这个情况以及石油需求的增加,导致了80年代末石油工业投资的活跃。但是,90年代初整个经济的衰退和油价相对低下再次使石油公司财政状况恶化并导致了投资减少。
同时,有许多促进石油工业投资需求大量增加的因素。众所周知,现在石油产地的平均开采期大约为20年,因此70年代和80年代初开始开采的油田到90年代末将基本上枯竭。为了恢复其正在下降的生产率,现在就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因为新产地的开发期需要5-10年。石油综合体相关部门的设备需要现代化和扩大,使财政状况更加复杂化。最后,石油公司不得不拨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考虑到这些因素,9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投资总需求量估计可能达到1万亿至1.2万亿美元,比80年代多大约50%。考虑到其他部门的资金需求,要找到如此巨额的资金并非易事。
尽管石油工业部门的财政问题相当严重,但没有根据说存在着欧佩克以外的国家急剧减少石油开采的威胁。只有美国存在着石油开采量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以来其开采量已减少了8000万吨,即减少了17%。这是因为美国已知石油产地藏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枯竭,其地下资源已基本探明,发现新产地的可能性不大。此外,美国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受到了高税收和严厉的生态限制的制约。但是,美国公司正在增加对国外产地勘探和开发的投资,那里有很大可能发现新产地,开发投资也较少。
从总的看,根据现有预测,到200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将再减少0.5亿至1亿吨,而进口在石油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已经从1985年的27%上升到1990年的48%,到2000年将达到55-60%。1991年美国新能源战略中规定的促进石油开采的一部分措施,可能只会减缓其石油开采下降的趋势。
英国石油开采量也在下降(由1985年的1.28亿吨下降到1991年的9100万吨),但是这种下降与其说是由于北海大油田的枯竭,不如说是由于海上油田作业的诸多事故。用更现代化的海上采油平台代替现有平台,以及开发储量较少的新产地,大概能在一定程度上到90年代中期恢复生产水平。但是,老油田开采量的下降可能导致英国北海地区总开采量下降。
挪威的石油开采从80年代中期以来增加了近一倍,不久前还发现了有前途的还未完全探明的产地,因此其开采量至少到本世纪末会继续增加,据各种估计,到那时开采量将达到1.15-1.3亿吨。
欧佩克以外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末至80年代上半期出现的石油开采的迅速增长,近来已大大减慢了,原因首先是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的外国投资明显减少,以及用于此项目的外国贷款和财政援助额减少。除墨西哥外,这组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对较少。虽然将来可能发现大油田,但不仅开发新油田,而且维持现有油田的开采量都需要大量新投资的流入。阿根廷、巴西、印度和许多其他国家从80年代初开始大幅度放宽调节外国公司活动的税收和法律制度,会有助于吸收这类投资。不排除墨西哥也会这样做。而且西方石油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对这些国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开采量的增长已大大放慢,加上国内需求的迅速增加,导致了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的减少。由于中国石油消费将继续高速增加,而其近海大陆架产地的储量又不像早先预料的那么多,因此不能排除到2000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
根据现有的估计,非欧佩克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开采总量到90年代末将继续缓慢增加,到2000年达到7亿至7.5亿吨(1992年为6.56亿吨)。未来的开采量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新投资的流入,但大量增加的可能性很小。
最终欧佩克以外的国家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的石油开采总量,将取决于所预计的美国开采量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地区开采量的增加所弥补。外国专家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开采总量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这个预测没有考虑前苏联各共和国未来的可能开采水平这个重要的不确性因素。近几年来其石油开采量由6.25亿吨下降到4.5亿吨。
可见,分析表明,未来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可能增加,首先要靠欧佩克国家开采量的增加。在未来的10-15年内,这些国家将决定石油市场的总行情和价格动态。
欧佩克的形势
在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以后的时期内,欧佩克的形势是极不稳定的。在这个时期内欧佩克内的纪律大大削弱了,许多国家增加了开采量和出口量以满足当前的财政需要,从而破坏了协商一致的限额和价格政策,尽管这样做有破坏市场稳定的危险。时而削弱或时而加强的欧佩克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与此有关的石油价格每桶在10-20美元之间的大幅度波动,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只是在海湾危机时期,由于科威特和伊拉克石油供应的中断,世界市场油价才跃升到每桶30-40美元。但是,所减少的供应为欧佩克其他参加国、首先是沙特阿拉伯所迅速弥补。结果,还在冲突期间油价就下降至低于20美元。战争结束后,战争的两个主要参加国科威特和伊拉克没有恢复石油出口。这种情况加上前苏联急剧减少石油出口,使欧佩克其他参加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并在一年内不遵守自己的限额。尽管在1991-1992年间欧佩克国家石油开采总量有时每日超过需求量的100-200万桶,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石油市场是相对稳定的,欧佩克国家开采的7个石油品种的平均价格为大约每桶18.5美元。
随着科威特石油开采能力的逐步恢复,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在其他参加国经常违反商定的限额、北海石油开采量增加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造成的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这导致了世界市场石油供应过剩。到1993年底,所有主要石油输出国处于价格战的边缘,而欧佩克的石油“篮子”价格跌到了近5年来的最低点——每桶13美元。
将来联合国有可能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石油市场行情将更加恶化,因为伊拉克能够在短期内将石油生产增加到每日320万桶。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其他国家将面临相应地减少自己的限额的复杂任务。这一切说明,在最近的将来,在预料中的世界经济复苏还没有导致石油需求大量增加以前,形势对石油输出国是非常不利的,在欧佩克内部可能发生严重的矛盾。
但是,以后世界石油消费量增加、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开采趋于稳定或减少等因素的结合,可能导致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的逐渐“被吸收”和石油需求的增加。据最新的估计,石油需求量可能由1993年的12.5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15.5-16.5亿吨;而在长期保持石油低价、西方放弃实行能源税和其他生产国严格降低石油开采量的情况下,石油需求量可能达到18亿吨。问题在于欧佩克国家是否打算增加石油开采能力和它们将如何支配重新获得的影响市场的可能性。
根据欧佩克国家广泛的投资计划,在未来的十年内它们打算把原油开采能力每天增加600-1000万桶(每年增加3-5亿吨),而现在的日产量估计为2800万桶(年产量为14亿吨)。这足于充分满足所预测的需求并能保证市场稳定所必需的储备生产能力。同时,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和保持现有开采水平需要大量投资,其数额到90年代末估计超过800亿美元。考虑到需求前景的不十分确定,欧佩克国家可以决定不急于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全部投资,更不用说由于近几年来严重的财政问题,它们难于找到必要的国内资金。因此,一些成员国,其中包括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正在大力吸引外国大石油公司,划出新的地区进行勘探工作,放宽合同条件和税收法。
应当指出,大多数欧佩克国家不具有很大的石油潜力,并且未必能够增加石油开采量。实际上只有几个中东大石油输出国,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和伊朗,能够保证产量增加的大部分。
沙特阿拉伯的政策仍然是决定欧佩克和整个世界石油市场形势的关键因素。80年代和90年代初,沙特阿拉伯及其拥有大量石油资源的传统伙伴科威特和阿联酋,一再显示出正是它们掌握着欧佩克石油政策走向,并且能够影响油价向这个或那个方向变化。例如,在80年代前半期油价急剧下跌的时期,这三个国家承担了稳定市场的主要责任,急剧减少了供应量。但是,属于欧佩克温和派的阿拉伯石油君主们的传统战略,仍然是抑制油价上涨。他们这样做首先是为了减少对节约能源的刺激以及代替能源和新能源的研制,以保证长时期内对石油的稳定需求。
沙特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同西方的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关系,对它们的石油政策也有重大影响。这种关系的意义在海湾战争以后大大增加了。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沙特阿拉伯打算到1994年底将石油开采能力由每日900万桶增加到1000万桶,以后进一步增加到1200万桶(年产量相应为4.5亿、5亿和6亿吨)。因此,它将来同意再次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平衡者”的角色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其他国家也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大多数专家认为,沙特阿拉伯将力图保持高水平的开采量,以保住其在欧佩克开采总量中的份额。看来,科威特和阿联酋也将实行相似的市场政策。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意味着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希望大幅度降低石油价格。这样做会减少它们的外汇收入。此外,它们不能完全无视欧佩克其他参加国和非欧佩克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利益。这两个因素迫使沙特阿拉伯及其盟友实行相对平衡的石油政策,既不允许油价大幅度上涨(不高于25美元),也不允许油价长期急剧下跌(低于15美元)。同时,不能排除,随着世界供求平衡的变化,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价格特惠会往提高的方向有所变化。
波斯湾的另外两个大产油国伊拉克和伊朗属于欧佩克中的激进集团(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也属于该集团)。这个集团传统上主张规定尽可能高的价格。伊朗和伊拉克在石油市场上的行为仍然难于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动机:反对西方政府和亲西方的阿拉伯政府。如果从纯经济因素考虑,这两个国家也应关心保持相对高的需求水平和适度的石油价格。特别是伊拉克,它在80年代发现了大油田,这可能使它在石油藏量方面跃居世界第二位。据估计,到90年代末,它可能使石油开采量达到每日600万桶(每年3亿吨)。在这种情况下,将来这些国家与沙特阿拉伯之间在油价问题上的分歧未必会十分尖锐。然而,只要世界石油供给超过需求,大生产国就将继续进行争夺销售市场和在欧佩克内获得更高限额的尖锐竞争。
至于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它们不具有巨大的石油潜力,而且未必能够大量增加石油开采量(委内瑞拉除外)。这种状况决定了它们关心更高的油价,同时也限制了它们影响市场行情的能力。上述情况也完全适用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显然,它们的石油政策,包括它们支持欧佩克稳定市场的努力的程度,只会在最近几年内在保持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起来看,分析表明,几年以后非常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只有阿拉伯半岛各国实际上是世界市场能源供应稳定的保障者。虽然有一切理由认为,这些国家以后将继续保持相当高的石油供应水平和采取适度的价格政策,但这种重要战略资源高度集中在一小批国家本身就是破坏市场稳定的潜在因素。
显然,90年代的形势明显不同于70年代的形势。存在着许多阻碍爆发新的能源危机的因素。但是,即使在未来的十年内世界不会发生第三次能源危机,许多专家还是认为,在90年代后半期和下个世纪初油价普遍趋于上涨是很可能的。最近的对2000年价格的大多数预测,估计会在每桶20-25美元间波动(1990年的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为28-33美元)。据大多数预测,到2010年油价可能达到每桶30-35美元(1990年的美元)
(余林摘译自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94年第6期)
注释:
①包括凝析气和液态天然气部分;
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伊朗;
③包括中国、越南和古巴。
标签:石油论文; 石油输出国组织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能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油价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