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张晶博

彩超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张晶博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运用彩超对胃间质瘤进行诊断来探查其表现特点,进而对彩超对胃间质瘤进行诊断的价值来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对过往的21例胃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这21例患者都是经过手术而证实其胃间质瘤,并且在术前术后都进行了超声检查。结果:胃间质瘤其病灶大多呈现出圆形好的低回声特点,在这21例胃间质瘤患者中,有三例良性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边界清晰,并且形态十分规则,回声均匀,其突出方向为向腔内突出。具有光滑的粘膜面。其余18例均为恶性胃间质瘤。其中15例直径大于5厘米、16例具有不规则的形态、17例内部存在出血坏死、并且围墙向外突出。如果粘膜层没有规整,可能会出现溃疡,在肿块内往往存在着的丰富的供血,所以可以对其血流频谱进行测定。结果:针对胃间质瘤采用彩超来进行检查,可以清晰判断出其成长和结构方面的特征,并且也可以确定周边组织的关系,胃周淋巴结在情况判定上也存在很高的价值。但是其表现形式仍然缺少必要的特异性,所以如果想要进行确诊,仍然需要从病理方面进行检查。

关键词:胃间质瘤;超声;病理

根据就有的理论,经常把胃间质瘤归结为平滑肌源性肿瘤,其中包括平滑肌瘤以及平滑肌肉瘤这两个类别。但是当前,随着新技术的推广,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大规模地应用到了医疗领域中,很多学者已经倾向于把胃间质瘤的起源独立进行归类,认为其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当前国内外运用彩超对胃间质瘤进行治疗的报道还比较少,所以本次经过对过往病例进行回顾研究,正式彩超技术在胃间质瘤的诊断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希望可以让该种技术在胃间质瘤的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2000-11~2004-4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瘤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1~84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者17例。临床表现:慢性上腹痛5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贫血4例,黑便4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于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

(二)设备和方法

东芝SSA-370A型,HP4500型及HDI5000(配有sonoCT及XresTM)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11MHz和5~12MHz。首先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上腹部,观察测量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结构及血流分布情况,并测血流频谱。然后饮水500~750ml充盈胃腔,观察肿块与胃的关系,肿块突入胃粘膜表面情况(粘膜表面不规则,溃疡等改变),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胃周淋巴结情况。

二、结果

(一)GST的性质:21例GST中良性3例,恶性18例,2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肝左叶受侵。

(二)GST形态、位置及大小:良性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恶性病变呈不规则形或呈分叶状。21例病变中18例位于胃体部;2例位于胃底部;1例位于胃角近胃窦部。3例良性间质瘤中2例向胃腔内突出,1例病灶位于肝胃之间。18例恶性GST中向腔内突出的1例,向腔外突出的14例,腔内外同时突出的3例。肿块大小为1.4cm~21cm,3例良性间质瘤直径均

(三)GST的超声特征:肿块均表现为偏低回声。良性间质瘤回声均匀,边界清楚,黏膜表面光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2例向胃腔内突出,饮水后清晰显示肿块位于胃壁内黏膜下;1例向胃腔外生长,病灶位于肝左叶与胃之间,活动度大,边界清楚,有包膜(图2),术前误诊为小网膜内良性占位,术中见肿块有蒂与胃相连,病理为良性胃间质瘤。18例恶性GST中17例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等回声,并可见小灶状无回声区,为出血坏死所致;17例肿块近胃腔表面见胃粘膜回声不规整,可见点片状可活动的高回声,分析判断为黏液。肿块中央可见浅表溃疡或深而大的溃疡面,并与内镜结果一致

三、讨论

(一)常规意义上的胃间质瘤,在病理特征上讲,为胃肠道间质瘤。从食管一直到直肠之间的消化道上产生了淋巴造血组织细胞分化肿瘤,在发病位置上来说,最经常在胃部形成。这种肿瘤细胞最主要的类型是梭形细胞,在光镜下观察,往往和其他部位的平滑肌想累死,所以也被我们成为平滑肌瘤。但是免疫组化应用已经日益广泛,并且运用电镜的形式来对这种肿瘤来进行检测,所以发现这些索性细胞没有平滑肌方面的特点,进而对其进行重新归类。

本组研究资料共计21例,GSTCD117和CD34这两项检查度完全是阳性表达形式,而SMA的隐性表达有5例,完全和胃平滑肌瘤相符合,S-100的阳性表达也有5例,总体上来说,SM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低,所以大多数的胃间质瘤中都不存在平滑肌或者神经粉花的情况。有学者对胃间质瘤进行阐述的时候,采用了电镜和免疫组化特点来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了平滑肌粉花肿瘤和自主神经粉花肿瘤,而这两种肿瘤又分别分为双向分化和没有进行特殊分化肿瘤,一共有四个类别。同时认为,对于胃间质瘤来说,其类别的划分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据其进行良性和恶性的鉴别,但是当前仍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划分标准。现在一般认为,胃间质瘤的形态大小以及核分裂像是对其进行类别划分的一个主要指标,并且参照了细胞丰富程度和异型性的特点,以及出血坏死的情况等等指标。但是近年来对其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这种肿瘤和平滑肌瘤以及神经梢瘤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肿瘤在形态的特点和免疫表型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种病症在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上,而性别分布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掠夺,在临床表现上没有太强的特殊性,所以往往容易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相互混淆。胃肠道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并且会导致腹痛和食欲减退的情况,并且其隐痛和胀痛的症状难以和胃炎或者胃癌进行区分。如果胃间质瘤较小,就痐出现症状,仅能依靠体检等来偶然进行发现。根据其病发部位总结起来,最经常在胃部发生,胃窦和胃底以及贲门也是高发地区,胃角和幽门也是容易出现胃间质瘤的部位。

本次21例患者中,18例于胃部出现,肿瘤在尺寸上大小不一,通畅连接于胃壁基层和粘膜基层,而小的肿瘤也可能在粘膜下或者基层内产生。本组内有两例良性胃间质瘤,在胃壁内向腔内方向生长,如果肿瘤较大的话可能会向胃腔外进行生长,经常突出于胃壁之外。从形状上看,大多数形状是椭圆形或者我圆形,也可能为叶形。肿瘤存在清晰的便捷,也有肌肉组织对其进行包围,并且形成假薄膜。其切面的形态为编织状,质地坚韧,颜色呈灰白色,而有的切面比较细腻。总体上来说,良性肿瘤较少出现出血坏死的状况,而恶性肿瘤往往具有较大的体积。本次18例恶性胃间质瘤中,有15例的直径大于5厘米,并且出现了内出血和囊性坏死的情况。

(二)超声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

CT和MRI能直接显示肿瘤本身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对邻近结构的侵犯亦显示的相当清楚。超声检查具有方便、灵活、安全,同时价格低廉,可变换患者体位动态观察病变等优点,对GST的生长特性、结构特征、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胃周淋巴结情况的判定是有价值的,对临床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很有帮助。但没有特异性,因为,同样的表现也可见于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仅凭超声很难鉴别。同时超声易受肠道气体和腹部脂肪干扰,也与操作者经验和手法直接相关。因此,联合应用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必将提高GST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柳萍,那加,王颖,何群,张莹,汤秀英,邹万忠. 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03)

[2]侯英勇,王坚,朱雄增,杜祥,孙孟红,郑爱华.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01)

[3]李克华,董洪民. 恶性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 吉林医学. 2013(04)

[4]蔡玉建,谭政帅,李澄. 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其良恶性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1)

论文作者:张晶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彩超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张晶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