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研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纳入30例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病例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照400mg/kg剂量给予丙种球蛋白多次注射治疗,观察组以2g/kg剂量给予丙种球蛋白单次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淋巴结炎、粘膜充血、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更早,总热程和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两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一次性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改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远期动脉扩张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效果满意。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丙种球蛋白;疗效
川崎病是常见的一种小儿急性病,患儿多表现出全身血管炎性病变,冠状动脉受到较大损伤,甚至引起冠脉病变,与成年后冠心病发病率有密切关联[1]。不典型川崎病临床上并无特异性表现,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导致治疗延误,给患儿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早期防治不典型川崎病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9例,女性患儿6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岁,平均年龄(2.4±0.3)岁;病程3~9d,平均病程(3.4±0.5)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4岁,平均年龄(2.2±0.5)岁;病程3~7d,平均病程(3.1±0.4)d。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以2g/kg的用药剂量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一次给完,同时按照80~100mg/(kg?d)剂量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用药3~4次,观察热退情况,确认退热后将用药剂量缩减至5~10mg/(kg?d),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血小板计数、血沉、血清CRP和白细胞计数正常、症状彻底消失后停止用药。合并冠脉扩张者确认冠脉动脉内径复常后停止用药。对照组以400mg/(kg?d)的用药剂量分多次静脉输注,持续用药4d,其他用药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颈淋巴结炎、粘膜充血、手足肿胀症状消退时间,记录两组总热程与住院时间。随访1年观察两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与住院情况对比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淋巴结炎、粘膜充血、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更早,总热程和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2.2 1年随访结果
随访1年观察发现,对照组中4例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26.7%(4/15),观察组中1例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6.7%(1/1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3 讨论
川崎病属于血管炎性综合征,临床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以6~18个月幼儿为好发人群,5岁以内均可发病。大部分患儿未来都合并冠脉病变,且为急性发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若未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冠脉功能受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危重结局[2]。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损伤是对患儿造成的最大危害,也是导致冠脉病变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典型川崎病临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部分症状发作时间、呈现形态以及发作顺序具有不完全花特点,容易导致病情延误,危害患儿健康状况。
临床治疗不典型川崎病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早期治疗川崎病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冠脉损害,特别是冠脉瘤发病。无论是漏诊或者误诊,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病情治疗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延误,冠脉瘤形成几率随之升高。文献报道[3]称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非典型川崎病病例接近30%,其冠脉病变发病率较典型川崎病患儿更高。丙种球蛋白可封闭抗体,发挥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改善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强化机体抗病能力,恢复神经以及体液调节,有助于缓解川崎病症状引发的各种损伤[4]。通过免疫球蛋白治疗,冠脉病变发生率由原来的20%~25%,降至2%~4%,病程10d内用药效果最佳,但用药剂量尚有待深入分析。本次研究以丙种球蛋白为主,配合阿司匹林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取得了满意疗效,其中,观察组颈淋巴结炎、粘膜充血、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更早,总热程和住院时间更短,1年后冠脉扩张发生率更低,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说明大剂量一次性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冠脉扩张有良好的远期预防效果,认为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封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Fc受体以及单核-巨噬细胞有一定关联。
综上所述,一次性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改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远期动脉扩张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杨波,罗军,张颖等.川崎病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9):707-709.
[2]翁海美,项如莲,张园海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及随访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69-272.
[3]石晓莉.静脉丙种球蛋白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治疗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2):235-235,236.
[4]王丹丹,邓淑珍,尹薇等.阻断白三烯B4/白三烯B4受体1途径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2010,21(20):10-11.
论文作者:贺杰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川崎论文; 球蛋白论文; 患儿论文; 两组论文; 典型论文; 剂量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