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巍1 殷华增2 蔺俊青3
1黄岛区中医医院;2黄岛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黄岛区中医院 2665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联合气压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637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有140例应用中药塌渍预防;163例行间歇性气压治疗(IPC)物理预防;151例行中药塌渍、气压疗法联合预防;有183例未实施中药塌渍、气压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CTV诊断DVT。结果 中药塌渍预防组,DVT17例(12.14%);IPC预防组,DVT21例(12.88%)。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DVT11例(7.28%);未实施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DVT35例(19.12%)。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中药塌渍预防组、IPC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实施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P﹤0.05);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中药塌渍预防组或IPC物理预防组(P﹤0.05)。结论 中药塌渍、IPC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效果更好。
关键词:颅脑损伤;静脉血栓;中药塌渍;气压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深静脉血栓不但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加医疗消耗,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猝死。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对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家庭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方法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探讨中药塌渍、间歇性气压治疗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随机选择在我科住院的患者637例。年龄18~79岁,平均(44.25±10.5)岁;其中男398 例,女23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21例,高处坠落伤99例,其他11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89例,6-8分385例,9-11分163例;平均GCS评分7.8±2.1。单纯颅脑损伤249例,合并胸腹或上肢损伤401例;手术280例;平均下床活动时间(48.5±16.5)天。
2.病例标准
纳入标准:(1)中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11)或有肢体功能障碍者;(2)年龄在18-60岁,无应用中药禁忌症;(3)创伤后24小时入院;(4)使用预防措施前超声血管检查阴性。排除标准:(1)患者局部存在影响腿套使用的病变,如坏疽、皮炎及严重畸形等,以及下肢大面积水肿;(2)糖尿病、心衰、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3)存在下肢或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多发伤患者。
3 分组及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统计(表1)。中药塌渍预防140例,中药采用丹参50g、乳香50g、没药50g、穿山甲50g、路路通50g、大黄100g、红花50g。将中药研成粉末,用75%的酒精调匀后平铺于纱布上,加热后外敷于四肢,每次30分钟。此方具有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间歇性气压治疗物理组163例:入院后即开始使用韩国产的IPC治疗仪,它是由包裹肢体的袖套和用于充气的气体控制主机组成的一个气体系统。上肢、下肢袖套均分隔成数个小室构成的一定压力梯度,第一个小室充气到预置压力时,继而第二个小室充气,第一个一般在第三个膨胀后才放开,降压时则反向进行。3-4次每天,每次使用30分钟,直至患者下床活动或出院。中药塌渍、气压疗法联合预防组151例;未实施中药塌渍、气压疗法联合预防组183例。
诊断血栓方法:定期、多次双下肢血管彩超,部分患者行下肢CTV或胸部CT。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中药塌渍预防组、IPC预防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明显低于未实施中药塌渍、IPC预防组(P<0.05)。中药塌渍、IPC联合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IPC物理预防组或中药塌渍组(P<0.05)。IPC物理预防组、中药塌渍组间DVT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如表2所示。
表格1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x±s)
在DVT发生率上,前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预防组与中药塌渍预防组、IPC物理预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塌渍预防组与IPC预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DVT是指在人体深部静脉内血液发生非正常的凝结所致,最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内,特别是腘静脉以下的小腿肌肉静脉丛中。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它们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1】。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DVT的三大因素。DVT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辅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V,并以逆行足背静脉造影以确诊。
分析DVT、PE在颅脑损伤患者中高发生率的可能主要原因有:(1)长期应用脱水剂,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2)患侧肌力降低,对血管的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液回流不畅;(3)卧床时间长,肢体不能活动导致血流缓慢或瘀滞;(4)严重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启动凝血机制,导致血液成高凝状态,加之止血药物的应用。因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足够重视。
目前临床上预防DVT形成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机械预防,而利用中药塌渍联合气压治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DVT的预防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吴庆学、董国祥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指南[J]中华护理杂志,2012,30(7)611-614,
论文作者:郭巍1,殷华增2,蔺俊青3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中药论文; 颅脑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气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