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背景下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养成对策
文/太原师范学院 贾卫红
2018 年10 月10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重点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师德教育效果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因此,地方高师不仅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学能力与技巧方面的培养,还要注重良好师德的养成教育,以培养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四有好教师”。但就现状来讲,我国地方高师对包括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师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者思想认知偏误、院系课程建设滞后、实践教育缺位等,没有满足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和时代要求。因此,加强新时期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养成对策的研究,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幼儿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内涵与诉求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内涵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为新时代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具体方向,就是要在五年之内,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全面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师范生为本的教育新形态。截至2035 年,师范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要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的优质教师、卓越教师、专家型教师夯实基础。
(二)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与民族,要明确意识到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此这一要求基准。”“要有理想信念、要做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可以说,“四有好老师”不仅是对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新要求。
询问现场,多位委员围绕有车难停问题展开提问。马绍省委员针对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向公安交警支队政委张书栋发问。在得到答复后,郑永华委员追问道:“条例对城镇道路施划停车泊位和停车管理作了规范,但检查中发现,中心城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依然突出,请问公安交警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加以解决?”“我们将尽快出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挖掘停车资源,优化停车空间布局,逐步解决市区停车难题。”张书栋表示,交警部门将积极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单位面向社会开放内部停车位;对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停车场,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以经济手段调整停车位数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二、加强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对待幼儿以及待人接物、做好各项工作。由于幼儿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道德水平应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最后,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内容。 地方高师院校在师德课程建设中,要积极融入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让师范生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强化依法执教意识,清楚教师职业的法律底线何在。具体来讲,地方高师院校可对《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进行专门的系统讲解,帮助师范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角色认知,真正做到学法、知法、讲法、守法,在履行自身法定义务的同时,还要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据五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永科介绍,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能实现焊接过程中对焊缝的实时扫描及跟踪,运动过程中无需轨导引,利用磁性吸附和电机驱动功能能够沿直线、弧线等曲面实现自动爬行,同时避免了有限空间和危险场所人工焊接不便和危险性,可以有效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纵深发展。 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进而增强他们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同时,当师范生在具备足够的师德素养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广大教育对象进行道德示范,不仅能够优化班风学风,而且能够间接对家长产生正面影响,进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纵深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高效传播与践行夯实基础。
其一,“泛化”导致“淡化”。在职业军人的字典里、在打仗和准备打仗的军队里,一切“位子”都归于“战位”,即士兵的战斗岗位和军官的指挥岗(席)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现如今,我军士兵的战斗岗位之“位”泛化程度有限,战斗和战斗准备的内核趋于完整。然而,指挥岗位之“位”的概念,则不断游离于本质内涵,且杂义丛生,义项在不断泛化。如领导岗位、工作岗位、谋生职位,甚至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草盛稻菽萎,泥多水难清。当指挥岗(席)位的附着物、衍生物越来越多时,其谋战领战的内核就越来越销迹于形形色色的杂义曲解之中,甚至被其他高频使用的杂义乱项所淹没或淘汰。
最后,评价机制不健全。 地方高师在进行人才引进时,考核评定的重点主要是学历水平和科研成果,很少关注其师德水平;而对在职教师的行为,也没有针对性的师德评价机制加以规制,再加上奖惩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最终导致高校教师师德示范作用基本处于失效状态。此外,在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教育中,还存在重视度不够、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想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高效性,就必须构建完善的教师师德评价机制,以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二)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不仅符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内涵要求,而且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三方面研究,还有学者提出苏雪林作品有取材希腊神话的迹象,并受到伤感主义和西洋水彩画技法的影响。如朱双一的《苏雪林小说的保守主义倾向——〈棘心〉〈天马集〉论》、祝宇红的《“老新党的后裔”——论苏雪林的〈天马集〉与曾虚白的〈魔窟〉对神话的重写》等。
其次,实践教育缺位。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师德教育都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教育见习和实习也主要围绕幼儿教学技能训练展开,有关师德的实践教育严重缺位。再加上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重视学校统一安排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忙于考研学习,这就造成了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根本无法充分理解师德的具体要求和行为规范,最终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因缺乏职业信仰与信念的支撑,很容易做出违背师德的失范行为。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师德素养,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当师范生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时,才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实现立德树人,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从而有效推动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师范生师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保证师范生在成为幼儿教师后,逐步减少和杜绝“道德滑坡”问题的出现,比如随意惩罚幼儿、不公正对待幼儿以及和家长索要礼物等现象,从而为其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策略
良好的职前准备会对师范生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及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职业心理准备大致包括对幼儿教育事业、幼儿教师工作、自身价值的了解与认识倾向以及相应的幼儿教育技能、技巧等。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从步入师范院校大门之日起,就在有意无意间对教师职业开始了现实而理智的思考,并在日常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地方高师院校要切实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在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落实“德育为先”,而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知识的传授上。 因此,在明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内涵与要求,明确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诉求与意义的基础上,地方高师院校相关主体必须及时转变思维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师德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课堂活动、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等维度入手,寻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高效养成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注重正面引导
其次,发挥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作用。 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师德教育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渗透整合。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幼儿教师的特殊使命,引导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力求让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对教育事业和幼儿教师职业形成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自尊感和使命感,不断将社会期望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进而坚定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念。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应在全面把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对“四有好老师”标准进行细化。相关教师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结合幼儿园现实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系统讲授理论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进而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丰富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尽早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保证师范教育在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师德教育的方向也具有正确性。
“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背景下,地方高师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课程必须注重时代性建设,要及时更新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正面引导。
首先,课程建设滞后。 就现状来讲,国内许多地方高师院校有关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只是零散见于专业理论课程中,且内容老旧,几乎没有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师德新要求融入其中,也没有将课程建设与“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进行对接,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价值诉求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高效实施与纵深推进。
此外,地方高师院校还应重点开设师德培养课程,如教育伦理类的课程。对此可借鉴日本的课程结构,开设诸如法律与道德、生活与道德、文化与道德、哲学与道德等课程,以拓展师德教育的时空,唤醒师范生的心灵,丰富师范生认知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实践教育。 传统的师德教育效果不佳,主要因为注重知识规范的灌输和说教,缺乏实践情景的构建,忽视师范生的主体性。因此,地方高师院校首先要积极组织师范生深入幼儿教育教学前线,让他们真正去体验现实中幼儿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直面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与职业道德相冲突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坚守职业信念,自行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其次,要通过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师范生全面参与到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在规范他们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一步理解,同时强化其师德践行的自觉性;最后,在师范生专业实习阶段,地方高师院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具体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确保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更加高效而全面地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进而获得深刻的职业道德情感体验。此外,地方高师院校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师德践行机会,如开展相关讲座,组织相关主题演讲比赛等,帮助师范生深刻体会师德内涵,熏陶职业情感,为他们成为卓越教师夯实基础。
(二)丰富课堂活动,加强师资建设
要确保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这一核心维度入手,既要丰富课堂实践活动,又要加强师资建设,由内而外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良好师德的养成。
①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回填恢复进度滞后。扫线及管沟开挖施工后地表长期裸露,临时堆放的土石渣没有采取拦挡、覆盖等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可能产生较大的水土流失。如,榆林地区部分风沙区地段施工时没有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造成沙土随风乱飞。
另一方面,要加强地方高师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作用。 首先,地方高师院校一定要做好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严格执行标准,筛选一线教学中师德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负责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将德行品质、职业信念、教学热情等作为核心评判指标,这样才能确保师范生师资队伍的优质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地方高师院校还可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或学前教育专家,开展师德相关的专题讲座,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全面把握教学问题与道德冲突解决技巧的同时,强化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同时以优秀教师作为榜样,深刻感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自我思想和行为,全面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职业标准。
蒋介石在1932年发表的一篇讲话中强调:“总理更进一步用‘知难行易’的学说,要来启发中国的民族精神,并用来实行他的革命主义。总理的意思,就是说:你们既知道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是好的,那你就只要照我的‘革命方略’去做,照我的三民主义去行,就一定能够完成革命了。所以总理常讲:‘你们一般党员只要照我所讲的话实在去行就好了,不要再去求另外的知。’他的意思即是:良知是我们大家所固有的,故不必另外再去求知,若说要求学问的知识完全,就要用许多时间更是不易,求‘知’既是不易,即是很难,后知后觉,以及不知不觉的人们,只是跟着先知先觉的人们去行,就可以节省时间,完成革命,因为跟着去‘行’是很容易的。”㉚
(三)优化评价机制,规范师德行为
在地方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中,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师德行为的外在监管作用,同时要宣传教师道德失范的惩戒案例,进而强化教师和师范生自我行为约束,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 地方高师院校应配合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积极宣传具有优秀师德的教师,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的同时,还要给予师德杰出的优秀教师以一定物质奖励,并将其纳入职业晋升考核指标体系内,在各类评比活动中予以倾向性支持,赋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对存在道德失范行为教师的惩戒,要坚决开除道德败类,情节严重者要永久吊销教师资格证,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教师队伍的干净纯洁,而且能够对师范生形成外在规制力,促使他们自觉进行师德建设,进而增强师德教育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要构建师范生三维评价机制。 为确保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持续性和高效性,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改变已有的传统的实习模式,逐步构建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评估机制。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阶段,学校院系以及指导教师要对其师德的具体表现与结果进行跟踪调查,结合教育教学表现、行为规范、任务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整体把握他们的师德情况,并将其纳入最终实习的评定中,以便让这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充分意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同时,学校还要与实习单位进行及时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实习阶段的真实表现,并依此给出相应的实习成绩,指出学生在师德意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要求他们针对问题和不足撰写具体的实习报告,加强自我反思。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学校、实习单位和师范生动态化、过程化三维评估,然后针对总成绩相对较差的实习生展开针对性的师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师范生师德行为,而且能够增强师德教育的持续性和生成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的自觉践行提供重要驱动。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核心阵地,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其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作为师范生教育的根本指引,进一步明确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当然,师范生师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不断创新实践,既要完善课程体系,注重正面引导,又要丰富课堂活动,加强师资建设,同时要优化评价机制,规范师德行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地方高师院校全体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高效性,才能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纵深推进提供核心驱动,才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德能兼备的合格幼儿教师。
(责任编辑:张 琳 )
标签:师范生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论文; 地方高师论文; 师德养成论文; 背景下论文; 太原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