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个旧市创办了个旧十五中。生源90%左右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不仅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不同,而且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差别和特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初一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坡度陡。初一数学教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从教材内容看,小学学习算术(自然数,零,正分数)的运算,也有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平面几何初步知识,但把数扩充到有理数,完成从数到字母的飞跃,系统解方程,平面几何入门都是在初一阶段完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初一学生面临算术数到有理数,具体数到字母代数,简易方程到系统方程,平面几何初步到平面几何系统学习的一系列过渡。对于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这些过渡,形成一道道陡坡,学生学起来要花较大的气力。
(二)节奏快。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少,每个概念,法则,教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消化和吸收。进入初一后,教学内容较多,量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增加。学到的新内容如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以初一上学期数学教学为例,学生要在77个课时内,学会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还要注意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然,教学节奏比小学快。
(三)影响深。初一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后继学习必需的知识。从运算来看,今后数学中的运算,最后常归结为有理数的运算,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再从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看,从一开始,引入“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反复强调,字母不仅表示数,还可表示式和图形,把数形结合起来;接着,解方程中已知和未知的转化;再有,把思想、方法、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能力的解方程组,这些都对中学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初一数学教学对整个中学学习影响大,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基础。
针对初一数学教学坡度陡、节奏快、影响深的特点,如何搞好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呢?
二、教材的衔接
(一)初一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衔接要减缓坡度。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和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以有理数加法为例说明如下:初一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面临算术数的运算进入到有理数的运算。而有理数的运算贯穿一个“转化”的思想,把有理数运算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算术数的运算,这个转化是通过绝对值来实现的。而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整个有理数运算的难点和关键。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我将其分解为四个小坡度进行转化。
4.两个加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从转化看出,进行有理数运算,总要进行两步,(a )确定结果的符号;(b)进行绝对值的计算。因此要求学生计算时, 用口诀“先定号,再计算。”并引导学生明确有理数计算与算术数计算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数运算要进行如何确定结果符号,如何确定结果的绝对值两个问题;而小学算术数的运算一下得出结果。把有理数加法运算,分解成四个小跨度后,这种小跨度的转化,新旧知识不脱节,学生易接受。
(二)初一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框架,也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采用多种恰当方法处理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也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加法运算律后,可以调换几个加数的位置,先结合能合并为整十、整百……的各数计算,再对这些已求出的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的简便算法。类比这种方法,学习有理数及整式时都可以续续应用。通过这种正迁移,有效解决有理数和整式的有关运算。
(三)初一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要认真剖析概念。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例如,小学学“字母表示数”,初一也学“字母表示数”,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与有理数范围内,同一个字母a表示的数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 在不同数集内,字母a表示数的区别,而且要知道这是由于字母a活动范围增大的结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字母a的任意性和抽象性, 在有理数范围内解决好如-a是负数吗?这类学习的难点。
(四)初一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一,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我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出示例题,一个数乘以2,再除以3,等于40,求这个数:
(2)让学生用熟悉的算术方法求解。这个数的2/3是40, 那么它的1/3是20;一个数的1/3是20,那么这个数是20的3倍,是60;
(3)然后让学生放下原来的思路,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解, 设这个数为x,则(2/3)x=40,2x=120,x=60。
(4)最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比较两种解法的思路, 讨论后得出结论: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已知数,未知数在内,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而算术解法,是由已知数一步步向前探索,往往到解题结束,才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间的关系。因此,代数解法比算术解法具有更高的视点,同时,解法比较简明,体现了代数方法的优越。当然,明确这一点后,转变应用题的解法就容易得多。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小学生进入中学后,认为自己是中学生了,有了成熟感,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坚持性比小学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克服困难方面,还缺乏毅力,还经不起挫折,还需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指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的组织,注意把讲解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使用,提高学生注意力,还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分梯度的练习,让好、中、差各类学生都有成功,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稳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多辅导、多鼓励,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衔接。在小学,教师也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学生也有一些自学能力,但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初一后,由于教学节奏加快,更多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复习来掌握和巩固。因此,要求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更为重要。现在初一学生使用的九义教材,在内容选取、编写体系上都尽可能再现数学发现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每节的文字表示浅显,循序渐进;每一节都有问题式的自学提要,提出每节的基本要求,给学生指出自学的目标;每章安排有“小结与复习”,配有“自我测验”,供学生检查能否达到本章要求。因而,充分发挥教材的自学功能,让学生读懂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在小学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初一预习的明确要求。预习要做到:看懂教材阐明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想出问题解决的根据;问同学或老师问题中的疑难点,讨论解决的方法;用新知识完成课后练习的“看、想、问、用”四个要求,同时,把学生按划分的数学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检查预习的情况。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并继续实践和总结,搞好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就能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就能取得成功,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