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问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一
王琪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很爱学习。平时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渠道学习,并获得知识的?
2.师:其实啊,学问无处不在。春光中第一朵杏花何时绽放,里面藏有学问;秋风中满树的黄叶为何飘离枝头,里面藏有学问……果园里的果树怎样才能结出又多又好的果实,也大有学问呢!种桃能手王大伯每年都能获得丰收的果实,秘诀是什么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师:让我们也同作者一起,走进果园,去探寻剪枝的学问吧!
【从“学问”谈起,看似闲聊,实乃匠心。在关于“学问”的交流中,学生不仅意会了本节课阅读的方向,更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交流:
(1)说说哪些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熟”读好翘舌音,“禁、番”读好前鼻音)
(2)出示多音字,强调读音。
好(hào)奇
好好(hǎo hāo)的
养分(fèn)
不禁(jīn)
结(jiē)桃子
(3)教师指名读词,学生齐读。
(4)出示生字较多的句子: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5)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二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我”分别在什么时候走进王大伯的桃园,画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词语应有的语气。
师:读着这些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表情,感受到了他心理的变化。
3.三读课文,知大意留悬念。
(1)师:默读课文,借助前面的四个词,谁能说说“我”在桃园里的所见所闻?
(2)师:王大伯冬天为果树剪掉了许多枝条,来年真的让果树获得了增产,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再讨论。
【从扫清字词障碍,到理清文脉,直到留下悬念,产生期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师:(出示生字)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才能将字写好看。(重点指导“舞”字的书写:要写好三横四竖,紧凑匀称)
2.师生共同练字。
3.作业。
(1)抄写书后生词两遍。
(2)熟读课文,试着用书上的语顺向父母介绍剪枝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温故知新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桃园,探寻剪枝的学问。
2.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桃园丰收图。
3.师:同学们,如果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4.师:文中的小作者和我们一样,头脑中也装满了问号和感叹号。请你找出有关描写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5.出示句子:
(1)“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2)“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3)“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6.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出示关于作者心情的三句话,给本节课的对话活动铺设了一条道路,同时也找到了文本的“暗线”。】
二、精读深思,品文悟理
(一)读悟问号,感受疑惑之情
1.品读第一个问句。
(1)师:“我”见到了怎样的情景才这样问的?(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师:“剪刀挥舞”让你感受到什么?
(3)师:看着一根根好好的枝条转眼被王大伯剪掉,“我”真是一头雾水。你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
(4)学生畅所欲言,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品读第二个问句。
(1)师:“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学生读第3自然段)
(2)师:自由读王大伯所说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要剪掉许多粗壮的枝条。
(3)出示填空。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说说剪枝的原因)
(4)师:王大伯不仅种桃经验丰富,说起话来还很有意思。你读了他的话,觉得哪个地方说得特别有意思?(疯长、夺走……)
(5)师:尽管王大伯已经解释了剪枝的原因,可是“我”依然——(学生接)“将信将疑……剪去了这些枝条……吗?”
(二)品读桃园春色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读后追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欣赏画面,配乐朗读。
(三)读悟感叹号,感受欣喜之情
1.教师指名学生读感叹句。
2.师:“又惊又喜”的“我”“惊”的是什么呢?“喜”的又是什么?
3.再次出示桃园丰收图,欣赏画面:__的桃子。(学生畅所欲言)
4.师: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王大伯关于剪枝的“那番话”。“那番话”是什么?(齐读王大伯前面说的话)
5.师:他的话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
6.师:你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欣喜、激动、兴奋、敬佩)用体会到的感受进行朗读。
【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在这种阅读的“攀爬”中,情感产生共鸣,思维有了顿悟。】
三、整体回归,总结延伸
1.浏览全文,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学完课文的收获。
2.师:有“舍”就有“得”,“减少”有时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学生交流)
3.师:(总结)生活就是一部教科书,处处都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身边人学习。
4.作业。
推荐课文阅读:《两棵梧桐》。
案例二
倪鸣
教学目标
1.有效预习,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深入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层层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明晰道理的同时,获得做学问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理解本课生词、有积累价值的四字词语;朗读课文,将初读落实到课前预习之中。
教师准备: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师:(出示“学问”)说说平时你都从哪儿或请教谁获得过“学问”。
2.师:今天,我们要请教的对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出示第1自然段)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3.师:读完第1自然段,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4.师:此刻,你最想了解什么?
5.师:你们的想法和文中的“我”不谋而合。就让我们满怀好奇地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究。(揭示文题)
【阅读对话的过程首先是“提取信息”的过程。第1自然段的信息提取,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认读生字新词。
(1)师:(出示本课生词和易误读的词语,显示了成熟的桃子上)看,这就是王大伯的桃园,树上结满了桃子。让我们一起来摘桃子吧。(教师指名学生认读)
(2)师:桃子摘下了,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学生开火车读)
2.师:文中还有很多四字词语值得我们积累。(教师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学生认读)
3.师:这些词语中有很多都是表现“我”心理变化的。如果顺着文路,接着“满怀好奇”往下写,该选哪一个词语呢?(学生依次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并同步指导难写的字“惑、疑”)
4.师:“我”的心理变化是文章的一条叙述线索。还有一种叙述的顺序,你在预习时留意了吗?(时间顺序——“冬、春、夏”)
5.教师指名学生按时间顺序进行课文朗读的展示。
【理清文章的脉络是此设计的一个亮点。教者不只关注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更引导学生留意文章“另一种叙述的顺序”。这样的设计,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感同身受作者的感受,更利于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言意兼得”。】
三、精读对话,明理悟情
1.师:课文读通读顺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文路,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询剪枝的学问吧!
2.师;首先让我们走进那个冬季的一天。从王大伯的动作、言语中,你读懂了“剪枝的学问”了吗?(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并勾画相关语句)
3.出示第2、3自然段。
(1)让学生汇报勾画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大伯介绍的“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预设:剪去粗壮的枝条,就会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
(2)师:这可是王大伯多年的经验。如果你就是王大伯,你会怎么说这番话?(充满信心)
(3)教师随机指名学生朗读王大伯的话,并追问:从哪些关键之处体会到了这种信心?(抓住“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何处也让你看出了王大伯的信心满满?(抓住第2自然段第2句描写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情并指导朗读)
(4)师:王大伯是自信满满,而此时的“我”则是“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我”的心理你们能从这字里行间发觉吗?
九指导学生学习“一脸疑惑”:a.重点指导第2 自然段最后一句问话的朗读。b.让学生接下去把“我”的“惑”说清楚。
B.指导学生学习“将信将疑”:a.换词练习。(半信半疑、又信又疑)b.联系上文,为何会“信”?(王大伯充满信心)c.联系下文,你能读好内心的“疑”吗?(指导学生朗读)
4.师:冬季的一天,“我”的内心画上了一个大大的“?”,而王大伯对此却是充满信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3自然段,再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师:“我”心中的疑团最终有没有解开?下节课接着学习。
【有人说,阅读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引导学生勾画品读,学生心中的“?”越来越大,穷根究底的阅读欲望也越加强烈。】
四、手脑并用,练习提升
1.巩固课堂知识:练习书写生字。
2.延伸课外:关于语气词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求新
1.出示本课四字词语让学生填空,并将词语补充完整。
2.让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上节课所学内容。(第1~3自然段)
二、精读对话,明理悟情
1.师:走出冬季,让我们迈进春天。(教师引读第4自然段)
2.出示第4自然段。
师: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什么?(美、愉快、盼望)
3.师:转眼间,春去夏来。谁为我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第5自然段)
(1)教师指名学生读文。
(2)师:读读这个词(又惊又喜)。这个词和“将信将疑”一样,将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个词语当中。联系上下文,你能读出这“惊”和“喜”背后的原因吗?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其朗读相关语句。
A.指导学生抓住“惊喜”,探究“啊”的多元读法。
B.引导学生抓住标点“!”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指名学生再读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点明“道理”,质疑:仅仅指桃树剪枝的道理吗?如果说剪去枝条是一种——减少,那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增加。
(5)师:原来,剪枝的学问并不简单。现在,你能领悟到“剪枝的学问”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精彩的对话常常出现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因此,优秀的设计往往关注学生对文本冲突处的把握。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将信将疑”与“又惊又喜”之间进行,通过前后对照、比较、品味,学生必然产生阅读沉思,进而有了阅读顿悟。置身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享受到阅读的快意。
另外,教者还十分关注文本细节的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啊”的多元读法,并抓住“!”进行有感情朗读。这样的设计环节,既是让学生巩固对“又惊又喜”的感悟,也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用语的精妙。】
三、深化主题,多元理解
1.师:很多时候,减少就是为了增加。在桃树身上“增加”的就是桃子。更多的时候,增加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
2.师: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你认为要不要写这一段内容呢?
(预设一:抓住“盼望”,体会情感的承上启下。预设二:植物生长必经的开花阶段,不可省略)
师:原来这一自然段有这么多的作用。看来,“减”要减掉没有用途的多余的东西,可不能盲目地减。
3.师:如果说“我”刚开始因疑惑而满心“?”,在经历这一个春天的“盼望”后,此刻就应该画上“!”了。
4.师: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出此时的感受。
5.师:明白了剪枝的学问,如果换个角度,从文中的“我”身上,你又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6.师: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的眼、一个勤思的脑。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指板书“?”),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指板书“!”)吧!
【减少是为了增加。这样的道理理解起来似乎简单,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却并非易事。因此,如何把空洞的解读、说教,化为学生可以触摸的事例,这是教学本文的一大难点。此处的设计,显然已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另外,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4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同时也读懂了文本结构上的前后联系,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寻找生活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与同伴或家长分享。
2.生活中还有很多学问等待我们去发现,你能例举一个生活中的学问吗?如果能简要说说发现的过程就更好了。
案例评析
杨树亚
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教学案例。阅读两篇教学案例,心中自然产生两个词语:“同课异构”与“殊途同归”。
同课需要异构。我们常常运用几乎相同的设计,重复教学着一篇课文,即使时间变了,地点变了,甚至授课的学生也变了,我们仍然以“不变”去应“万变”。一线教师如此,许多的名家大师也会如此。其实,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大胆地尝试同课异构式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灵活地把握教材特点,娴熟自己的教学技艺;对于一个教师团队来说,不定期地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有利于调动团队集体的教学智慧,让教师们的智慧在交流与碰撞中闪烁。那么,同课如何进行异构呢?
同样是导入课文,案例一围绕“学问”进行谈话,案例二则是让这种对话在第1自然段中进行。两篇案例中,同样提到了“?”与“!”,但是,提出的时间不同,方式不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文章第4自然段的教学,教学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教学的策略却截然不同。案例一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彩范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然后描述画面,描述声音,表达情感。这样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案例二则是在阅读对话行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琢磨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能不能去掉。通过比较、推敲,学生得出“这段话不能减少”。这一“拍案叫绝”的设计,拓展了学生在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有时候,减少也是一种错误。
殊途可以同归。虽然这是两篇设计迥异的课例,但是教学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两篇教学案例都指向了“品读小故事,感悟大道理”。设计中,教者都能把握语文课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的阅读对话始终建立在文本语言之中,没有一味地探讨“大道理”的意义,语文味彰显。两篇案例的殊途同归,关键在于教者在设计过程中,都能关注语文,关注目标,关注文本,关注文本的重点之处。
同课,决定着教学目标的一致,决定着教学任务的相同;异构,决定着教学策略的迥异,甚至还决定着教学流程的不同。这样的“相同”与“不同”,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与任务,防止产生同课异构以后的“异标”甚至“异果”;要求我们树立自己的教学观,上出自己的特点与个性,防止出现“千人一课”的“同课同构”现象。
王大伯给桃树剪枝,让我们明白了“减少”与“增加”的关系。这两篇案例,让我想到了“同课”与“异构”,“殊途”与“同归”的关系。原来,大道理都是蕴含在小故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