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第一小学 黄维安 511600
【摘要】:小学语文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用一颗真诚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找到班级管理的金钥匙,使班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关键词】:金钥匙 关爱 管理能力 沟通 创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我完善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然而,笔者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切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刚参加工作时,年轻气盛,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所以在管理班级时一味地要求严。结果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班级非但没有管理好,反而出现了几个屡教不改的“老毛病常犯的学生”。
一、了解学生,用爱去打动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地明白,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管这个孩子是什么情况,我都一视同仁。面对胆小的学生我就给予他们鼓励,大胆的引导他们多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面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我在生活上关爱他们、并且成立班级互爱小组,使得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面对脾气暴躁的学生,我就采用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方式。例如我班学生任增辉,脾气急躁,爱发火,有一次,小组长检查他的作业,因为他书写不认真,小组长让他重写,他就冲着小组长发火,并且把本子扔了。我在了解情况后,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看着我的眼睛,我微笑着望着他,足足五分钟,他却自己开了口:老师,我不对,我回去重写。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关爱,只要我们班主任针对学生特点,适时关爱他们,他们都会有一颗阳光的心。
二、巧用班干部,以点带面,促进班级工作
一个班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上的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巧用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班干部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首先要精心培养班干部: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二,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三,培养干部团结?作的精神,通过班干部们在班级内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使整个班集体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即“以面带面”。班干部的正确选用可以减少班主任的一半工作,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用班干部是很关键的一步,比培养一名班干部更有实效性,例如以前我对班内的事总是事事躬亲,许多老师就告诉我,一个人是无法将所有事情都做好的,因此我试着学会放手。首先是卫生部分,我先交给组长,组长验过了我再检查一遍就可以了,也不用在一旁指挥了。接着是午休时间,我用了最有威信的班长代理,开始我还不放心,总是悄悄地观察他,后来发现学生之间彼此更了解,一周内班里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我捉住契机,在班内大力表扬他和同学们,从此班里的秩序更好了。然后我将最后一节自习交给了班干部,由他们自己支配时间。这样的安排让我节省了好多时间,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备课、批改作业,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是不可分离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与家长做好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每次开学前我都要进行家访,通过与家长聊天初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开学后学生在班内有进步或发生问题时进行家访。
假如班主任要叫家长,学生就很害怕。他们害怕班主任说出自己做的错事,确信班主任是和家长告状的,总是很担心班主任的家访。班内成良晴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平时说话也很少,总是自己玩。一天,我对成良晴说:“下午叫你家长来一趟学校吧!”她的脸立刻红了,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我问她怎么,她却不回答。等到下午,她和她的爸爸一直在办公室等我。于是我让成良晴先回教室,她很不放心的看着我,我说:“你放心,我找你爸爸来,不是告你状的,由于你最近表现出色,是表扬你的。”这才安静的离开。从与她爸爸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成良晴比我们看到的要坚强,妈妈的离开,爸爸的生病。家里的许多家务活她都干,她和别的同学不交往是害怕同学们看不起他。从那以后,我总是微笑的让她去帮我干点活去接近她,让学生也接近她,慢慢的将她带进我们的集体我们的家庭,帮助她微笑,帮助她学习。?过一段学习,成绩就跑到了我们班的前面。脸上有了那种纯真的笑容。家访给予班主任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用一颗真诚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找到班级管理的金钥匙,使班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论文作者:黄维安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班干部论文; 班主任论文; 学生论文; 班级论文; 家长论文; 家访论文; 以点带面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