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旅游业论文,国民经济发展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它就地利用风景,提供服务产品,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迅速等特点,即使是一些不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也可借此兴旺发达。旅游业本身包括“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它所需要的硬件装备,所消耗的食物、饮料和日用品,以及一部分游览内容,都为其它产品开辟和提供了新的市场,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旅游业的这些特殊功能及其在陶冶情操、传播知识、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旅游促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一、我国旅游业的实际业绩不可低估
我国旅游经济的现实表现是:从“七五”、“八五”到“九五”第一年,从一些公布的统计数字看,无论是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是比较高的。可以说,现有的规模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已具备了作为增长点的条件。
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统计数字上看和国外差距较大。这是由于我们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旅游业的实际业绩估计是比较低的。现举一些例子:一个是在旅游统计上,不论采用的是哪种统计方法都有一定的问题。比如来华旅游者,特别是港澳台同胞来华下榻到亲属家的费用,统计中没有反映。再如小费,这里讲的是以外汇形式支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旅游统计数字只能是个保守的数字。还有,我们统计中使用的“旅游业”的概念是狭义的,和国际上不一致,范畴也不一样,如交通运输部门、民航、铁路,包括景点文物部门,这些不一定都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这块统计材料上说旅游收入占它的4%。我们说的旅游收入实际上是旅游业的直接收入, 和西方国家的不一样。他们使用的是“产出”这个词,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接待的消遣型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二是事务性旅游者的消费;三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用于旅游业的行政开资;四是国家在旅游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四者构成“产出”,因此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地位不像统计数字中对比的那样低。如果考虑到上述因素,那么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业的收入实际占其生产总值的8%左右。
再看发展潜力。从需求上看,旅游首先是市场的运动,我国的国际客源市场潜力相当大。而国内市场正在发育,正在走向成熟。实行双休日以来,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就是明证。
从供给上看,发展旅游的条件有三个:资源、劳动力、资金。我国在资源和劳动力上是得天独厚的。资金上还需要有关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旅游业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有条件迎接扩大和深入发展这样一种挑战,特别是旅游开发的潜力还相当大。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实际业绩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成为政府支持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注:中国旅游报1997年4 月10日“旅游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登)
二、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规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可观,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1996年,我国国际旅游创汇达到102亿美元, 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到1996 年创汇收入已突破100亿美元,短短18年间,创汇增长了38.8倍。1978 年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仅为世界第41位,1986年上升到第20位,1996 年上升到第8位。这个数字的巨大变化,包含着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和旅游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注:人民日报1997年3月30 日“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人民日报评论员))
1997年,是我国国际旅游业再攀新高峰的一年。旅游入境达到575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外国旅游者为742.80万人次,增长10.14%);旅游创汇120.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7%;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112.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98%。
1997年,是我国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的一年。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践中,大旅游、大产业的趋势进一步鲜明起来,各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国内市场、创造就业机会、推动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目前,我国已有27个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的省市区和多数重要旅游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政府主导”的力度。旅游创汇超亿美元的省份由上年的15个增至17个;十多个省市旅游收入与GDP的比例达5%以上;全国旅游总收入与GDP的比例由上年的3.8%提高到4.16%。尤其可喜的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区的创汇连续两年以大幅度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整体上开始体现。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1、旅游业就业人数增长很快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每年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增长的需求。近年来滞留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已达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3亿人。而且, 平均每年还有1600万新增长的劳动力。
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显示,97年第三季度下岗失业人员仍呈增加趋势。尽管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也仅使再就业人员占全部下岗人员的五分之二。
我国旅游业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其经济增长的势头,为城乡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压力。据初步统计,1987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就已达到119.67万人,间接从业达到600多万人。最近,国家旅游局权威部门推算,“八五”期间, 我国旅游业实际已解决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1300万人。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底,我国从事旅游宾馆饭店业的从业人员132.4万人;旅行社12.5万人;娱乐服务业7.6万人;航空运输业10.85万人;餐饮业82.5万人。
另外,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119处, 旅游商品生产厂家逾千家,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旅游业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已超过100万。位于北京昌平县的十三陵特区,1981年成立之初仅320人,如今员工已达1400多人。(注:中国旅游报1997年11月18日“旅游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中国旅游报记者耿闻,中国劳动报记者张洁)
2、旅游业具有投入少、回报快、效益长远、 可持续发展等显著特点
“一条索道富了一个村”。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有一棒槌山,1988年山脚下的喇嘛寺村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一条空中索道, 取名“磬锤峰索道”。从1988年6月1日开通以来,每年都安全载送中外旅客数十万人。十余年来,仅喇嘛寺村农民直接参加索道服务工作的就有40多人,围绕索道旅游服务办第三产业的又有数百人之多。包括经营运输、旅馆、餐饮、照像、百货、工艺美术、名特产等,特别是印有“摸摸棒槌山活到一百三”的针织汗衫深得游人喜爱,争相购买。索道就是这样把喇嘛寺村的农民推上了旅游市场。现在,这个村每户至少有一名从事第三产业人员年纯收入万元以上,人均数千元之多,成为全市最富的村之一。
“八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已解决1300万人就业,到2000年这支队伍将扩大到2000多万人,其间每年净增就业岗位140多万个。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条希望之路。
(二)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大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它能带动交通、金融、商业、贸易、保险、宾馆、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就业。据记者调查了解,昌平县十三陵特区通过旅游业,带动了运输、咨询广告、体育等行业的发展。仅景区周围黑山寨、十三陵、南口等五个乡6 万多农民,就有十分之一是靠吃旅游饭的。
(三)旅游业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扶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边疆、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有650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这些地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广袤,地貌多样,山川雄伟,群峰挺拔,江河纵横,山水瑰丽,民风淳朴,民俗神奇,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自然风光迷人,常使旅游者流连忘返。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生态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发展旅游业就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路中的一条捷径,或者说是扶贫地区一项有效措施。
贫困地区,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较差,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受惠面广的产业,它的带动功能尤为明显。湘西张家界,原是一个贫困的小镇,但自然风光奇美——“境在五岳黄山外,景与桂岭滇石殊”。开发旅游业之后,兴建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国内外旅游者蜂拥而来,旅游产值已占全市产值的48.5%,有20.4万农民依靠旅游为生。在旅游中心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由5年前的100多元,上升到1600多元,因此声名远扬,建立了以张家界命名的张家界市。
全国6500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老少边地区。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度较高,旅游资源的档次和品位较高,为我们发展旅游业,促进扶贫开发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变不利为有利,应是这些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据专家、学者们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引境外和外地人来旅游;第二阶段是国内旅游;第三阶段是出境旅游。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来看,大多数地区已进入第二阶段。199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6.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638亿元,出现国内旅游热就是证明。另据国家旅游局测算,“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10—20%,到200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9.5—10.3亿人次; 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可达5450—5500万人次。贫困地区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段,但是它与进入第二阶段的广大地区之间正好有个落差。这个区位落差,正是贫困的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次机遇。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给于适度扶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困难,抓住机遇,启动旅游业的运转,贫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肯定会大为改观。(注:中国旅游报1997年4月15 日“旅游业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扶贫”,中央民族大学,李竹青)
四、展望未来前程似锦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悠久的文明古迹,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这都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年创汇逾百亿美元的新兴经济产业,在一些旅游发达的省、市、区,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产业地位。例如,北京市旅游收入已占全市三产总收入的40%,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2%;海南省三亚市的78%的税收来自旅游业。
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作为21世纪的第一大产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旅游业还是一个永不败落的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越高,这个产业就会越繁荣。
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我们的目标是2000年达到年创汇14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00—30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5%;到2010年,达到年创汇4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争取占GDP的8%。同时,我们要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争取把我国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大国。
1997年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业下个世纪将高速发展,并有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游客接纳国。这份题为“2020年旅游展望”的报告,是世界旅游组织1997年11月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12次全体大会闭幕时发表的。报告说,中国在2020年有望接纳1.37亿国际游客,占世界旅游总人数的8.6%,远远超过法国、美国、 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等其他主要游客接纳国。
当前,旅游业在我国日益被社会所重视,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希望也很大。因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把远大目标和现实努力结合起来,通过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实现21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收到日期:199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