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区域水平比较_学历论文

我国继续教育的多元发展及区域水平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水平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87(2013)05-0001-07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定义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规定各类继续教育的发展任务,即“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办学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渠道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类成人培训的机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广大群众接受多样化、高质量继续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总体变化: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201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1573.69万人,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838.22万人次,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社区组织广泛参与,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远程教育蓬勃兴起,成为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和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学历继续教育总体保持稳定,重在调整结构,多元发展

1.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平稳发展,但两类办学变化趋势不一

2011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读)总规模达1086.15万人,其中,成人本专科在学(读)生547.50万人,网络本专科在学(读)生492.48万人;在职攻读博硕学位49.17万人。近10年间,成人本专科在学(读)生基本稳定在500万人左右,是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四分之一。

普通高校是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2011年,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历史新高,为504.66万人,占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九成以上。其中,成人本科在校生为228.62万人,占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30%,专科在校生为276.04万人,占54.70%。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以函授和业余学习为主,函授在校生占56.09%,业余在校生占43.21%,脱产班在校生仅占0.70%。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逐年锐减。2000~2011年,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由772所调整为353所,减少了一半多。2011年,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17.47万人,仅占成人本专科招生总规模的8.0%。其中,成人本科招生比2010年减少了6.31%,成人专科招生下降了4.66%。成人高校在校生以专科为主,占成人高校在校生总数的88.35%。本科在校生为4.99万人,比2010年减少0.2万人,下降3.85个百分点。专科在校生规模减幅较大,为37.85万人,比2010年减少8.71个百分点。

图2 2006年与2011年成人高校成人本专科在校生变化情况

2.远程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发展机会尚不均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包括中央电大在内,共有44个省级电大、1103个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3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电大学历继续教育以开放教育为主,2010年,电大学历教育共招生97.19万人,其中,开放教育招生91.92万人,占招生总数的94.58%;统招高等教育招生数为5.27万人,仅占招生总数的5.42%。2010年,开放教育在读生达到279.60万人,比2008年的224.97万人增长24.28%;统招在读生规模比2008年减少2.50万人,下降13.72%。

网络学历教育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1999年以来,全国共有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试点。2011年,网络教育本专科招生187.15万人,比2002年43.42万人,增加三倍多。网络本专科在学规模从2002年的108.2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92.48万人。68所试点高校的网络本专科生规模已相当于2000多所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成人本专科生的规模。68所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共开设396个专业,专业点2292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同时,积极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但是,开展网络教育试点院校主要集中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京津地区和华东地区,约占全国试点院校一半以上,而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试点院校分布偏少。

图3 全国68所开办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分布图

3.自学考试稳中求进,层次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自学考试保持积极发展态势,自建立自学考试制度以来,截至2010年底,累计报考人数达2.17亿人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约982万人,中专毕业生40余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以专科学历为主,随着社会对人才学历规格要求的提高,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自学考试出现本科教育需求增长的趋势,专科教育报考人数下降,本科教育报考规模上升。2011年,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报考人数为922.6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的74.2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另一变化是向非学历证书考试延伸,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迅速。2011年,非学历教育报考规模从2001年的200多万人次增至862.80万人次,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4.成人初、中等教育出现滑坡,办学规模难以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得到逐步普及,成人初、高中教育规模有所缩小。从学校数量看,2000年,全国有成人高中1939所,2005年减少近一半,2010年只剩654所,2011年回升为857所。2000年,全国有成人中专4634所,2005年减少为2582所,2010年再减至1720所,2011年仅存1614所。全国成人初中波动较大,2000年为2001所,2005年为2064所,2010年减为1589所,2011年又增至2055所。

从在校生规模看,2011年,成人高中在校生规模大幅提升,遏制了连年下滑的势头,比2010年增加14.95万人,增长130%。成人中专在校生保持增长态势,达238.73万人,比2010年增长12.40%。2011年,成人初中在校生为54.45万人,比2010年的63.00万人减少13.57%。

图4 2000-2011年全国成人初、中等学校数量变化情况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升温,成人培训参与率有待提高

1.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提速,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量不足

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服务区域、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进行战略转型,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中高层次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拓教育培训新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呈现出积极态势。2006~2011年,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注册生从249.56万人增加到405.14万人,增长62.34%。2011年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结业生比2006年增加311.19万人,增长85.03%。

201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95万所,教学点54.93万个。2006~2011年,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连年滑坡,从2006年的17.77万所减至2011年的12.95万所,减少27.12%。其中,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比2006年减少4.75万所,减少近三分之一。中职培训机构数量减少,培训量也明显不足,中职培训机构校均培训量为388人次,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校均培训量最高,为1104人次;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均培训量仅为338人次。

2.成人培训需求与日俱增,但培训参与率参差不齐

职工培训参与率逐步上升。据《2010年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汇总)表及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参与调查统计的27个省区市约有5279.1万职工,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数为2545.99万人,培训参与率达到48.23%,比2009年增加了0.82个百分点。女职工参加职工培训人数约917.16万人,培训参与率为44.87%。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类培训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与率达到64.94%,居三类人员培训之首,其次是管理人员为52.11%,工人培训参与率为46.12%。

社区教育参与率不断提高。据对全国110个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有关调查统计,2010年,培训居民共计4704.28万人,培训率达50.77%,其中,63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培训率达55.10%,47个实验区的培训率为42.84%。在社区教育各类人员培训中,培训率最高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约占68.88%。

农村劳动者培训参与率有所回落。2010年,全国教育系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为3711.71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率为7.79%。与2006年相比,培训人数减少808.87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率下降了1.18个百分点。这与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薄弱有一定的关系。

(三)继续教育公共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薄弱的困境亟待改变

1.经费收入总量略有减少,各项支出亦呈下降趋势

2010年,各级继续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为208.03亿元,比2009年减少3.26亿元,降低了1.54%。其中,国家财政性继续教育经费达到120.45亿元,比2009年增加4.88亿元,增长4.22%;约占当年继续教育经费总量的57.90%。各级继续教育机构事业收入总额为76.54亿元,比2009年减少7.07%;约占当年继续教育经费总量的36.79%。各级继续教育机构的其他收入为9.89亿元,比2009年减少了2.68亿元,降幅21.32%;约占当年继续教育经费总量的4.75%。

2010年,各级继续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为202.5亿元,比2009年减少了5.27亿元,降幅为2.54%。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分别为198.91亿元和3.58亿元,分别比2009年下降2.00%和25.42%。成人高校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分别为123.30亿元和2.87亿元,分别比2009年下降5.44%、33.56%。

2.成人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不稳,结构不尽合理

2010年,各级继续教育机构(不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下同)教职工总量为70.60万人,比2009年减少了5.71万人,降幅为7.48%。其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为4.59万人,比2009年减少了3.71万人,降幅为44.72%。

成人高校和成人中专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有所变化,但总体不尽合理。一是学历结构相对稳定,2010年成人高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占74.46%,研究生学历占19.82%;成人中专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占72.80%,研究生学历占2.43%。二是职称结构中副高和中级职称人数下降,分别比2009年减少1321人和1704人。三是年龄结构略趋偏大,4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数减少最多,年轻教师补充不足,人员出现老化迹象。

3.社会文化资源日趋丰富,但资源开放度和共享性偏弱,成为发展的瓶颈

2010年,各类群众文化场馆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国共有包括剧场、影剧院、音乐厅等在内的各种艺术表演场馆2112个,艺术馆、文化馆(站)约4.34万个,公共图书馆2884个,博物馆2435个,体育场馆741个。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不断丰富,全国共发行图书32.84万种、期刊近万种、报纸近2000种,录音制品2.39亿盒(张)、音像制品2.57亿盒(张)。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7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62%,互联网普及率为34.3%,互联网上网人数达4.57亿人。社会文化资源日趋丰富,但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覆盖面和覆盖人群受到一定的限制,整合资源,提高开放度和共享度,是突破发展瓶颈重要一环。

二、区域比较:逐步缩小差距,整体提升发展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社会、地理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各地在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区域不平衡,规定了继续教育在规模、层次、结构、内容和形式上有明显差异。对我国继续教育区域发展进行差异分析,有利于发挥优势,准确定位,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科学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但地区、城乡、群体间不平衡

1.成人文盲人口大幅下降,但成人识字率分布不均。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成人文盲率为4.88%,与2000年相比,10年间文盲人口减少了3280.12万人,成人文盲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战略目标,西部地区扫盲教育成效明显,西藏成人文盲率从47.25%减少为32.29%,下降近15个百分点;青海成人文盲率下降12.5个百分点。但在31个省市中,成人识字率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成人识字率为95.12%,北京最高,为98.14%,西藏最低为67.71%,相差30.4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成人识字率为98.1%,乡村人口成人识字率为92.74%,城乡相差5.36个百分点。全国男性成人识字率为97.48%,女性成人识字率为92.71%,相差4.77个百分点。

2.31个省区市受过高中和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幅明显,但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较大。2010年,全国每10万人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平均为8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147.30%;31个省市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北京遥遥领先,有31499人,高出全国平均值两倍多。最少的是贵州,仅有5292人,为北京的六分之一。2010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在31个省市中,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北京(11.5年),其次是上海(10.5年)、天津(10.2年);排位较低的是云南(7.6年)、贵州(7.4年)、西藏(5.3年)。

3.31个省区市高层次人才比例增大,但总量仍显短缺。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即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719.29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0.05%;在31个省市中,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16个省市。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最高的5个省市为:北京(39.0%)、上海(28.3%)、天津(21.5%)、新疆(13.9%)、辽宁(13.6);而比例较低的5个省市为:西藏(7.1%)、贵州(7.1%)、四川(7.0%)、河南(6.8%)、云南(6.5%)。在31个省市中,单位从业人员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5个省市为:北京、宁夏、青海、黑龙江、天津;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最高的5个省市为: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

(二)继续教育机会逐步增多,但资源优势东强西弱

1.学历继续教育走向多样化,但机会均等存在差距。继续教育机会的增多,使15岁及以上人口中参加成人大中专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201.58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1.08%。但优质继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和城市,北京拥有较多的继续教育机会,2010年,北京有96所[1]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其中,部委院校36所,市属院校22所,高职院校20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8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27.32万人,在31个省区中占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例最高,为31.8%。教育部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其中,京津地区有21所,华东地区有15所,占全国试点院校一半以上;全国网络教育本专科在读生453.14万人,北京网络教育本专科在读生319.65万人,占全国总数70.54%。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没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网络本专科教育还是空白。

2.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参与率不高。2010年,全国27个省市5279.1万职工中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共计2883.4万人,职工全员培训率为54.6%。由于继续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直接影响各类人群培训参与率,总体而言,高学历人群培训参与率高于低学历人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与率高于一线员工,城镇从业人员培训参与率高于农村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与率为64.94%,工人培训参与率为46.12%;职工培训参与率为48.23%,社区教育参与率55.10%,但教育系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率仅为7.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为8.58%;特别是弱势群体处于“低技能、少培训、低待遇”的困境,需要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培训投入,以能力建设为本,促进就业、转岗和生活质量提高。

(三)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提高,但差距日趋明显

衡量和评价某一地区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通常包括当地继续教育存量、机会、资源、贡献、制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反映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保障条件以及教育效果。由于数据的局限,本研究建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仅选择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和继续教育资源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中由若干具体测量指标构成。经筛选确定了三个维度,14个核心指标(见表2)。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设计路径模型,采用PLS(Partial Least Squates)结构方程模型对31个省区市继续教育综合水平进行整体测评。

图5 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全国共有14个省区市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其中上海、北京和吉林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市,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其次是天津、浙江、新疆、重庆、四川、黑龙江、河南、河北、江苏、陕西和山东,这些省区市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

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区市分别是山西、辽宁、江西、广东、安徽、内蒙古、湖南、福建、广西、甘肃、湖北、云南、海南、贵州、青海、宁夏和西藏。特别是贵州、青海、宁夏和西藏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全国最后4位,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的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按照地理特征和行政区划,本研究将我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4个区域:京津沪地区(含3个省区市)、东部地区(含8个省区市)、中部地区(含8个省区市)和西部地区(含12个省区市)。4个地区继续教育发展呈现不同的样态,考察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京津沪地区在全国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相近,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略低。

东部地区继续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存量较大,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多,但继续教育资源略显不足。绝大多数的东部省份排位在中间位次,整体呈“枣核型”。

图6 不同区域继续教育发展的综合及分项得分比较

京津沪地区继续教育发展各个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具有人力资源存量大、继续教育机会多、继续教育资源充分的特点。其中上海继续教育发展水平最高,优势最为全面。

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存量适中,继续教育资源充足,但继续教育机会相对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省份在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分布比较均匀,整体呈“阶梯型”。

西部地区继续教育机会较多,但人力资源存量和继续教育资源处于劣势。仅有少数省份的继续教育综合水平跻身全国前列,绝大多数省份排名靠后,整体呈“倒漏斗型”。

从我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京津沪地区在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和继续教育资源上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东部地区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存量较大、继续教育机会较多,但继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中部地区在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存量上适中,继续教育资源充足,但继续教育机会则相对缺乏;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虽然继续教育机会较多,但是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存量和继续教育资源均相对不足。

总之,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同时,促进继续教育城乡、区域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注释:

①全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平均水平是将“全国平均”作为一个个案并使用各项评价指标对应的全国平均值,将其带入结构方程模型计算而来,而非各省区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下文中继续教育发展水平3个子维度的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也均是如此,在必要时也简称为相应维度的全国平均水平。

标签:;  ;  ;  ;  ;  ;  

我国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区域水平比较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