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论文

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论文

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

赵培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文学系,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教育科研语言发展存在思想西方化、语言简单直译、传统语言挖掘不足、现代语言创新不强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内容本土化建设,合理改造西方语言,加快传统语言挖掘整理,创新现代语言符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科研语言 本土化

在国际互动中吸收西方教育科研语言的合理因素,保持我国教育科研语言的特色,实现我国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是我国教育学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发展的命题提出

教育科研语言是语言在教育研究中的一种体现,是学者民族文化在教育学科中的一种延伸。我国教育科研应使用本土语言,保留自己的民族话语体系,发展符合国人思维方式的表达风格。

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是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需要。语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我国学者自信本土教育理论,自信本土教育科研语言,才能自信于世界教育理论舞台,才能自信于世界教育科研语言舞台。运用本土语言表达出来的教育理论不但会受到国人的认可,而且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可。

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战略需要。具有本土语言的教育理论有着独特的理论魔力和理论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注重语言的本土化发展,以形成具有本土风格和本土气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语言。

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是解决我国教育实践问题的战略需要。本土语言的表达必须迎合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需要。作为实践者和研究者之间共同的思想交流工具,本土语言具有本土实践者和本土研究者皆能准确理解对方言语的特征。

再不久前,我们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景德镇的十大瓷厂出于繁盛阶段。那个时间段,大批量的陶瓷生产属于流水线作业。时至今日,这些瓷厂所生产的茶杯、酒器、文具等器物也还深受喜爱。然而,我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当时的陶瓷器物已经满足不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要求。现如今的高档酒店,无论是碗、碟、茶杯、酒杯甚至装饰,都充满了艺术效果。

西方语言的直译现象并不符合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 如,self-regulated learning, active learning, selfplaned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self-monitored learning等英文,若直译的话,分别为自我调节学习、主动学习、自我计划学习、自我导向学习、自我监控学习等。这些术语的内涵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形,若任其在我国学者理论研究中泛滥使用,则必然会造成我国学术语言的混乱和含糊不清。一篇论文中词语混用,一会儿用这个词语,一会儿用那个词语,混淆读者的思维和思考,影响作者真实意思的表达。

二、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问题分析

2.西方语言引入应入乡随俗,加以改造。

2.抓住老龄化带来的机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査预计,2030年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达到13万亿元,有望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养老服务体系改革与产业发展政策相结合,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释放老年人消费潜力,在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其次,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通过教育改革建立终生学习型社会,将“人口数量”优势转为“人口质量”优势,鼓励老年人弹性就业与退休,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和技能创造“长寿红利”。

我国教育理论学习过德国的赫尔巴特理论,学习过美国的杜威理论,学习过苏联的凯洛夫理论,学习后没有进行深度的反思和反省。教育的概念、术语、假设、分析方法等大都来源于西方,不会用汉语表达教育事务,一些学者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有所缺失。

在盐胁迫下,敏感品种和耐受品种都存在特异转录因子,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水稻品种在受到盐胁迫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来调节机体应对盐的生理活动,从而出现很多特异转录因子。此外,敏感品种和耐受品种应对盐胁迫时也有部分重叠的转录因子,这些重叠的转录因子可能是水稻对盐最基础响应的调控,起到基础性作用。这些特异转录因子和重叠转录因子的表达,从侧面说明水稻在盐胁迫时并不是由单个转录因子发生作用,而是有一系列转录因子参与胁迫应答,组成相互协调又相互抑制的调控网络。

首先,农民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50%以上,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的农民,绝大多数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远程教育的智慧应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传统语言挖掘不足,继承意识淡薄。

一些青年学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不够重视。一些青年学者认为国内教育理论落后而不成体系,语言也是如此,仅用我国传统语言无法表达教育理论主张。一些学者忽视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挖掘工作,对传统优秀语言挖掘和创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足,致使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语言发展滞后于新时代需求。

2.语言简单直译现象较严重,不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

语言创新不是没有原则的胡编乱造,一些学者不顾汉语的纯洁性,中英文混合使用,英文词汇过多,论文看似高大上,实则为故意炫耀自己的“博学”和“前卫”,大大限制论文的传播和大众的理解。一些学者患有汉语“失语症”,离开外语,就不能说一句完整的汉语,没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沟通和解读教育的方法。

4.语言乱造现象存在,语言规范性不足。

三、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1.理论思想(内容)本土化是语言形式本土化的前提,应加强我国教育实践研究。

语言符号的差异反映的不仅是文化形式的差异,而且是不同国家国民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考虑中西思维差异,直接应用建立在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符号体系表达东方思维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教育研究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应具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西方词汇频繁出现过度使用,既破坏汉语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文字的表达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又消解我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1]

学者在翻译国外教育名著和论文时,不能机械化,应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按照中国读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加工。翻译不是逐字逐句机械地把外文转换为中文,而是根据国内读者的思维方式对外文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或删减,或增加背景内容,或将原话直译,或使用间接引语[2]

1.思想西方化思潮抬头,文化自信不足。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吸引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多样的内容使得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学习掌握,减少学习方式的单一和枯燥,减轻学生学习心理的负担,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在新一篇诗词讲授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训练学生朗诵技巧,而且一些经典朗诵的水平都比较高,也能弥补一些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立体多方面。比如在学习《游子吟》时,情感饱满的诗歌朗诵就比较容易带动学生情绪,让学生感染到那种厚重的情感,还兼顾训练了学生的朗诵技巧,培养了新的兴趣。

由于民族和群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语言不匹配、不等值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翻译本身是不同思维体系、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交汇的活动。因此,西方语言翻译为中文和汉语,应转换为中国公民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符号,即所谓的 “入乡随俗”。如,“telephone”来源于西方的发明,引进中国时,汉语中无对应的表达词语。出于表达的需要,被翻译为“他律风”,然而这个由汉字毫无意义地堆砌而成的词语很快被能表达其义且更简洁的词语“电话”所代替。“Coca-cola”入乡随俗被翻译为“可口可乐”,在语音上,英文名和中文名听上去很相似;“可口可乐”的中文名又向消费者传达“可口,爽而愉悦”的感觉。

教育研究的来源和根基在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学习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及运动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育研究“原料”和“素材”。教育领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新经验、新做法,需要学者用心用情体验、实践、理解和表达。解决了教育研究“水源”问题,教育研究“渠水”自然长流不息。

3.推陈出新,加快传统优秀语言挖掘整理工作。

教育科研语言本土化必须挖掘本土传统优秀语言,并结合当代形势予以改造、深化、升级、提炼、顺应、同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着民族走向未来和明天。孔子、孟子、朱熹、王夫之、颜元等教育家,儒家、道家、法家、佛家、墨家等哲学流派,私塾教育、游学教育、书院教育、平民教育等教育形式,《论语》《孟子》《劝学》《颜氏家训》《师说》都蕴含着多元而多彩的教育理论内涵和语言精华。作为孔子的后代,我们应在汲取传统教育理论和语言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答海内学者之愤悱”这一指导思想,严复在编纂《英文汉诂》内容时,并没有照译、照搬英人之说,而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5],站在更广的视角,融通古今中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然,传统教育理论与语言有精华,也有糟粕。如,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克己复礼为仁,等。今天学者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式继承。改造和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语言,继续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语言。

4.与时俱进,创新现代语言符号体系。

在创新中坚持,在坚持中创新,是现代语言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我国文字语言具有表达简洁明了、描述生动形象、节奏感明显、幽默风趣等民族特征,学者应首先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语句要通顺畅达,用词要恰当妥帖,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事物和观念,切忌含混、错乱、别扭、拗口、病句较多、缺乏文采。我国学者应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把握自己的话语权,构建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发展自己的表达风格。

圆满完成防洪减淤各项任务。汛前,实施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6 908万t,花园口以下河段实现全程冲刷。汛期,针对上中游不同区间发生的洪水,以及下游利津站出现的24年来最大流量洪水,统筹兼顾,科学应对,及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确保了黄河汛情平稳安全。根据国家防总要求,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分赴流域有关省(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等地,协助、指导地方防汛救灾。汛末,科学调度骨干水库,共蓄水290亿m3,较汛前增蓄66亿m3,为今冬明春储备了抗旱水源。

教育科研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与教育理论发展同步。在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中,我国学者积极宣传教育理论,许多专有名称不只是学者圈所能理解的,而且社会大众也能理解。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组织、学习型社会、形成性评价、情境教学、教育标准化、泛在学习、混合教学、移动学习、微课程等词语,具有现代鲜活的时代特色,准确表达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形势。这些教育科研语言具有内容生活化、词汇平民化的特点。我们应从教育知识体系建设做起,形成体系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提炼基本的专业术语、专业短语和专业名词,打造国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曹玲娟,巩育华.“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N].人民日报,2014-04-25(12).

[2]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

标签:;  ;  ;  

教育科研语言的本土化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