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成功后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着陆论文,新形势论文,新任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能不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 已成为国内外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14.2%。1993年下半年,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当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为13.5%。此后的4年,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 合理控制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2.6%、10.5%、9.7%和8.8%,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 物价涨幅逐年大幅度下降,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已由1994 年最高时的21.4 %降为1997年的0.8%。1998年1月份,物价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已降为-1.5%。至此,“软着陆”已经完全实现。 从保持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要求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应当停止,并把这种适度快速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然而,由于连续5 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今年如果再降低1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跌到8%以下。所以, 要把速度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上,这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今年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应当在增量调节的力度比较大,需求比较旺盛,生产任务比较饱满的情况下进行,要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实现。同时,只有保持快速增长,才能缓解就业的压力。近几年的经验表明,大体上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提供8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就有700 多万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才能满足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经济增长速度低于8%,就业矛盾就会非常突出。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我国的储蓄率比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平均达到40%,可以支持33%以上的投资率;其次,我国市场需求比较大,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700多美元, 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通过收入分配的调节,可以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第三,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供给都比较宽裕,生产能力大量富余,同时,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可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四,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虽几经波折,仍保持了年均9.8 %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了我国具备这样的潜在增长能力;第五,从国外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20年,韩国持续了29年,与他们相比,我们国家大、基础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更大的增长空间,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会更久。
目前,不仅全国人民对今年的经济增长十分关注,而且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有人预言,中国最终将难以躲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下来,人民币也将会贬值,这种言论在一部分人中颇有市场,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前途的信心,在对华投资上采取观望态度。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可以用事实来驳斥这种言论, 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之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应当由计划经济下以供给管理为主向需求管理为主转变。所谓需求管理,主要是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大因素的管理。
下面是“八五”以来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统计表:
GDP增长最终消费总投资 净出口
率100%%
%
%
1991
9.2 60.1
36.2 3.6
1992 14.2 61.2
46.3-7.5
1993 13.5 49.0
62.1
-11.0
1994 12.6 55.8
33.810.4
1995 10.5 59.5
37.5 3.0
1996
9.7 61.4
32.9 5.1
1997
8.8 34.4
33.032.6
1991~
11.2 54.5
40.7 5.2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1991~1997年,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占54.5%,总投资的作用占40.7%,净出口的作用占5.2%,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199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着严峻形势,今年出口的增长将低于去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1997年,净出口40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倍,在GDP的增长率8.8%中,有2.87个百分点即32.6 %是靠出口拉动的。今年预计净出口比上年减少155亿美元, 相应地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变为-1.21个百分点。与1997年相比,仅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少4个百分点, 这需要靠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来弥补。
“八五”以来,有三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二年超过50%。1993年,由于投资的超常增长,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1.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1%,才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到49%。1997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陡跌为34.4%,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是消费方式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的消费模式上,一些应该纳入个人消费领域的商品还没有进入个人消费,一些产品的消费政策还不利于扩大消费的要求,阻碍着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如城镇住宅等。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已经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市场缺乏接替吸纳能力,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增多,居民宁可把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测,而不愿意消费,部分低收入者需要商品而又缺乏购买能力。四是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有些产品中间环节收费过多,导致售价过高,超过了群众的购买能力。五是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有些新的消费如卫生、文化、旅游、服务等还没有发展起来。许多商品,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不需要,也不是完全没有购买能力,关键是生产与需求脱节,消费政策和分配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较低,消费的潜在需求很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消费和收入政策的调整,使消费需求保持合理的增长,就能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拉动力量,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扩大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要在继续满足人民吃、穿、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重点放在满足人民改善住和行的条件上。如果说,改革以来,我们主要通过满足人民吃穿用的需要,使农业和轻纺工业保持了长期的快速增长,从而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那么,未来20年,以满足人民住行需求为目标的城镇住宅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相关产业,将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吃穿用的商品相比,住和行的商品及服务将由千元级上升到万元级,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超过并将远远超过吃穿用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更持久。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万元的发达国家,与改善住行条件相关的产业仍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的国家甚至将50%以上的投资都用于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扩大住行消费相配套,在流通领域需要推行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新的销售方式。当广大居民为改善住行条件而努力工作时,不仅可以使经济增长获得巨大的动力,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考虑到今年出口增幅的下降,消费需求不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将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测算,在今年计划经济增长8%中,将有6个左右的百分点需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在60%以上。舍此,将难以扭转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的趋势。扩大投资的重点是铁路、公路、通信、环保、中小型农田水利、城镇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在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加快经济的发展,绝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上去,而是要走集约化的道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出口由于受到外国的市场保护而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国内技术装备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已被进口产品所占领。加快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工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1997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第一次实现了平衡,出口达到600亿美元, 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出口产品中,80%是高新技术产品,日本出口的95%、德国出口的85%是高新技术产品。我国一年进口乙烯达400多万吨, 乙烯下游产品包括合成纤维约173吨,共花费外汇60多亿美元。每年进口汽车及其零部件达94 亿美元。要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加大对机电工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口和顶替进口,实现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支柱产业的振兴。
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我国要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部署,必须在高技术的研究上,加大投入力度。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确定有限目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关。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研制“二弹一星”的英明决策,并取得了成功。今天,在国力明显增强的条件下,我们更有条件集中力量,抓好若干领域能够带动产业升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研究项目,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高速铁路设备等领域,应当集中力量加强科研的投入,加快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四、完善投融资体制,把居民储蓄引导到投资重点上来
扩大内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应主要立足于国内。目前,我国国内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4万多亿元, 由于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投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9%,是“八五”以来增长最少的一年。投资增长慢的原因,除了宏观控制较紧外,企业和银行都强化了风险约束机制,也起了重要作用。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比重,在贷款回收把握不大的情况下,银行不敢贸然发放贷款。从改革投融资体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长期以来存在的投资饥渴症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今年,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将独立进行项目评审,自主决策。对于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的投资,由于投资回收慢,不可能大量运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在加快改革之后,强化了投资的风险责任,对借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将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所以,今年通过深化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企业和银行的行为方式将发生重要变化,很可能会出现由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贷款用不出去,投资规模难以较快增加的情况。这将使宏观上希望增加投资的调控目标有落空的危险。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新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和投资项目直接融资的比重。国外大量采用的发行项目建设债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类基金会等方式,应当加以利用。 运用BOT和转让经营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建设,也应当加快试点和推广。推行这些新的投融资方式,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压力,开辟新的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强化投资人的风险责任,有助于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投资效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成熟的做法,我们应当大胆地引进、学习和借鉴。
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中,既要注意扶持和建立一批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同时,也要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国外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即使在美、日等大企业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中小企业仍然吸纳了7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所创造的产值和科研成果占全部企业产值和科研成果的一半以上。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时期,就业压力大,更应当重视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应尽可能予以满足。应当向美国和日本那样,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通过财政和政策性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去年以来,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深入了解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通过联合、改组、改造,使乡镇企业继续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在亚洲金融风波中,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稳定的投资环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的工作力度,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进行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必要时应当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稳定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吸引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