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型企业并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并购重组论文

美国大型企业并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并购重组论文

美国大企业并购重组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大论文,启示论文,企业并购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企业重组与股份制创新,加速培育一批大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面对亚洲金融风波及其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美国大企业的并购重组、资本经营、股份制发展,这对于我国在跨世纪发展中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有各类企业2000万家,核心是500家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在美国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为美国国际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1995年世界500家最大公司中,美国就占了153家。美国大企业的发展与其现代公司组织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运行有很大关系,与当今科技进步、企业并购重组、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也紧密相关,更与美国政府的扶持分不开。

1.公司制特别是股份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为美国大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现代企业组织保证。美国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人业主制(独资);二是合伙制;三是公司制。公司制是美国企业制度的典型,与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的优点比较突出。一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公司的规模经济性;三是股东债务责任的有限性。因而,很多公司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形式。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一般股东与企业的关系趋于淡化,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以及大学基金、慈善团体等。其中养老基金所占份额最大。在90年代初,机构投资者控制了全国大中型企业40%的普通股,拥有较大型企业35%-40%的中长期债权。尽管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总量很大,但在一个特定公司中常常最多只持有1%的股票,因而在公司中只有非常有限的发言权,不足以对经理人员产生任何压力。近年来,美国实业界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改进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92年规定,加大公司执行人员的报酬与津贴的披露程度,强化机构股东的作用。1992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的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被解职、被强迫退休,就是机构投资者站出来主动说话的结果。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集中,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为了保证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美国把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成为联邦政府重要议题。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科技投入更是逐年增加。面对知识经济的崛起,克林顿政府拟设立“21世纪研究基金”及多项跨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伴随科技进步,美国产业结构也逐步升级,第二产业科技化程度提高,知识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大企业纷纷向高科技领域、商业和金融业行业扩张,以微软为代表的巨型知识企业更是快速扩张发展。此外,美国产学研结合较好,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相互促进,也有力地推动了大企业的发展。

3.资本市场发达,企业并购重组活跃,使得大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大企业越来越大。美国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大规模合并而实现的。从19世纪末期至今,美国先后发生过5次企业合并浪潮。第一次合并浪潮是1893-1905年间,以横向合并为主,大量中小企业合并为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使100家最大公司的总规模扩大了4倍。第二次合并浪潮发生在1915-1933年间,以纵向合并为主,涉及公用事业、银行、制造业和采矿业,结果是在一些行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以及食品加工业,都完成了集中的过程。重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投资银行业务也因此有较大发展。第三次合并浪潮是二战后的1948-1969年,以混合合并为主,被并购的企业,不限于小企业,有1280家百万美元以上资本的企业被兼并,200家最大企业的资产在兼并中增加了15.6%。通过这次合并,美国涌现了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混合企业。第四次合并浪潮在1974-1991年,这次并购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单项企业兼并规模巨大;二是“强强联合”,抢占市场;三是企业并购活动扩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合并浪潮指1994年以来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之中的企业合并。这次大规模的企业购并与前四次相比,其特点更加鲜明。一是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国际跨国公司为对象,大多是巨型企业之间的合并。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126亿美元收购麦考移动通信公司,波音公司以133亿美元收购麦道公司等等。二是银行业的合并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1995年以来,发生了20宗交易额30亿美元以上的金融业合并。通过这次合并,形成全国性和国际性银行网。100多年来,经过以上几次大的购并,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份额,不断地、快速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极大地缩短了优势企业大型化、巨型化的过程。纵观美国企业发展史,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兼并或合并成长起来的。事实上,美国企业的合并之风愈演愈烈,绝非人为因素造成,而是市场竞争、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导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次企业兼并高潮实质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重新组合,是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进行的一次大调整。

4.美国政府对大企业的政策扶持,促进了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政府对大企业“扶持”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其一,保护国内竞争格局与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相结合。美国政府一方面维护和支持大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使其行为破坏自由竞争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率的发挥。在国内竞争中,当可能形成垄断时,国会和政府便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打破垄断,以鼓励竞争。在国际竞争中,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国会和政府则支持大企业的合并。例如,按美国的反垄断法,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是不允许的,但出于与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需要,其合并却得到了政府的默许。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倾向于一种“有区别的和有限的限制垄断政策”,对不同产业部门采取不同的反垄断措施。对于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轻工部门、零售商业及服务业,自由竞争是有利的,故采用禁止性的反垄断政策;对于公用事业和其他某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部门,实行国家垄断或政府管制;对于重工业部门,由于垄断有助于最优规模的实现,则实行有限的反垄断政策,即允许垄断的存在,只是对它的行为要进行适当的管制。其二,在“政府采购”上,向大企业倾斜。美国“政府采购”额一年大约1.5万亿美元。政府采购的对象大多是大企业,许多大企业正是凭着政府采购而获得了巨额利润,并急剧膨胀起来。其三,加速折旧,促进资金周转。此外,美国政府的大型研究开发项目向大企业倾斜也支持了大企业的发展。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大企业之间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借鉴美国发展大企业的经验,我们必须从国际竞争的现实和需要出发,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大企业发展的重要性。199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亚洲国家的少数大企业,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或破产,使一些人士对大企业的发展多了一份疑虑。事实上,就是在1997年下半年,欧美企业合并浪潮仍风起云涌,大企业仍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问题不出在大企业本身,关键在于企业运行体制与管理是否健全,经济基础是否稳健。目前,我国能与国际驰名的大企业抗衡的企业凤毛麟角,“大企业不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鼓励优势企业加速扩张,加快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优化资本经营;要搞好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整合,使大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上直接筹集发展资金;要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国家要给予“扶持”政策,促进大企业更快地发展。

标签:;  ;  ;  ;  

美国大型企业并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并购重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