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国际关系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以葛兰西、沃勒斯坦、科克斯等人为主要代表,内容十分广泛。本文试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几个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评析。
一、霸权
霸权在许多情况下其实应该理解为“领导权”,是一个中性词。只是由于它具有“支配”的含义,便被蒙上了一层“贬义”的色彩。比如罗伯特·基欧汉就把霸权解释成一种单一的支配世界的力量,认为霸权是指一国拥有足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他“把霸权的概念界定为物质资源上的优势”①。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界定霸权概念时,认为霸权就是“一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以及自己的愿望(至少是以有效否决权的方式)施加于经济、政治、军事甚至文化领域中去”②。科克斯认为,霸权就是权力、认同与制度的三位一体的世界秩序。就目前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霸权概念而言,基欧汉和沃勒斯坦关于霸权的定义具有普遍的权威。但是,他们的霸权定义在重视霸权国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里的支配地位的同时,却忽略并弱化了霸权的领导含义,以及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20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在他的一系列理论著作中隐含着丰富的国际关系思想,其中就包括他对霸权概念的诠释,对后世的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客观地说,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乃至他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他的哲学—实践一元论哲学观。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对哲学的思考是为了革命的实践,他所提出的理论则是为了指导实践。在葛兰西看来,以往的哲学只关注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一面,却忽视了实践哲学所强调的改造世界的一面。正是实践哲学首次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历史、先进的思想与人们的利益及需要愿望和行动统一起来,“它在理论和实践、思想和行动之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③。客观世界的动态性特点和实践的动态性本质决定了实践哲学是一种动态的哲学。由于葛兰西正好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理论因而也就具有了动态的特点和创新的精神,无论是他的国家理论、领导权(霸权)理论、阵地战思想,还是他的市民社会思想,都具有动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
“冷战”结束以后崛起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这与葛兰西的思想存在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实现了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葛兰西的国际关系思想(霸权理论)是一种“反思的”思想,是对当时理论解释“贫乏”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同样是一种反思的理论,许多在“冷战”时期难以解释的国际关系现象,都能在建构主义那里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其次,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葛兰西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认为“领导权(霸权)”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并采取“阵地战”的方式,没有实践就没有领导权(霸权)。建构主义则认为,共有观念的获得也只有通过实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有文化才有文化“领导权(霸权)”,实践是其理论的基础。再次,两者都强调非物质因素在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领导权(霸权)”、“市民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这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文化、观念等因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发现通过对文化等非物质因素的理解,可以实现对理论的创新,并解释许多物质主义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从而实现各自的价值。最后,无论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还是温特对霸权的理解,两者都将归结点落实到行为体的变化上。葛兰西希望通过获得对“市民社会”的“领导权(霸权)”,从而实现“政治社会”的变更和取得革命的胜利,继而在新的政权里形成新的“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领导权的主体及其客体也将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递进转变,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就会得到重新建构。④
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通过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革命的遏制作用,提出了“领导权(霸权)”、“阵地战”等原则性思想,这是一种极富哲理性的思辨理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葛兰西的历史观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因素,过分夸大了文化、意志和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论及文化领导权(霸权)问题时,葛兰西也只看到诸多政治行为体有意识的行动如何影响不同群体之间矛盾的或合作的关系,却忽略了无意识的行动及未有预期的后果对身份认同、社会运动及权力关系的影响。⑤
二、世界体系
一般认为,现代世界体系论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究竟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范围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整个世界,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由政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⑥由此可见,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体,而且主要是一个经济体。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主要有以下内容:⑦
其一,现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它建立在单一的劳动分工之上,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现代世界体系具有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层次结构,这个体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机制,“中心区”通过对“边缘区”的不等价交换从“边缘区”聚敛财富,使“边缘区”的财富流向“中心区”。
其二,世界体系是一个多重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充满阶级斗争的体系,同时也是一部霸权兴衰史,世界体系的发展还为自身孕育了一种“反体系”的力量。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关键是认为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两个范畴的运动,一个是阶级范畴的运动,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抗争,其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另一个是地理范畴的运动,即“中心区”和“边缘区”的对立和依附,其基本动力则是不等价交换。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能在16世纪诞生并发展至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着三重阶级结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两重阶级结构。三重结构的存在实际上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稳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下层阶级总是力图通过消除中产阶级来破坏上层阶级所拥有的特权。所以,资本主义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但迄今的发展却是渐进的、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壮大了自己,并周期性地出现了一些“霸权国”。
世界体系在孕育、发展、成熟的周期运动过程中,包含着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中心区凭借优势和强力将自己的观念、价值制度化,并向边缘区和半边缘区推广,导致体系内中心区和边缘区的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便是“世界反体系运动”的产生,换句话说,在世界体系的扩展过程中,中心区的行为必然受到边缘区、半边缘区的抵制,世界体系的等级化、阶梯化又导致了体系中产生与之相抗衡的力量。这种抵制和抗衡的力量成为体系自我毁灭的因素,所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资本主义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这个掘墓人就是无产阶级。
其三,现代世界体系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体系。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体系,中心国家推销的“世界文化”其实是一种基于西方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文化,它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已经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美国目前正处于世界体系的霸权地位,是“中心国家”,拥有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凭借这种优势,打着贸易自由化的旗帜,积极进军别国的文化市场,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价值观、文化观和民主观,进行文化殖民。这是一种文化强权。广大边缘区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和文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快要被可口可乐饮料和好莱坞电影等美国文化吞没了。因此,在文化这一层面上,全球化几乎成了美国化。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把世界历史作为研究发达和不发达的出发点,把国家、民族作为世界体系中的要素,强调了研究世界整体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世界体系论是沃勒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⑧
在肯定沃勒斯坦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指出,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的阐述也存在着理论上的一些缺陷。比如他的理论批判性有余但建设性不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却全盘否定;与马克思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不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存在着贬低国家的倾向,“他将国家仅仅视为世界体系中国家地位(强国处于中心,弱国处于边缘)的派生物。”⑨而从目前的国际关系现实来看,国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沃勒斯坦力图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却自觉不自觉地更多地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世界体系,陷入了以经济主义为中心的简化论;沃勒斯坦强调发展的外因,忽视发展的内因,他的世界体系论仅从外部因素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展问题予以解释,简单地将边缘区的不发达归结于外部中心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其实,外部因素只是造成边缘区欠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欠发展也有其内部机制和条件的不完备等原因。⑩
三、世界秩序
关于“世界秩序”,雷蒙·阿隆和赫德莱·布尔认为,“世界秩序是对人类活动和国家行为所作的旨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平的一种合理安排”(11)。斯坦利·霍夫曼把世界秩序归结为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即和睦状态、友好共处和共同发展。
与雷蒙·阿隆、赫德莱·布尔和斯坦利·霍夫曼他们不同,科克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对世界秩序进行了界定。他把世界秩序看作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由物质力量、观念和制度三个相互作用的力量范畴组成的,它拥有一定的时段,而这个时段是与所有的历史时期相联系的。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科克斯既十分推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对葛兰西、卢卡奇,尤其是对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等哲学家们的理论很感兴趣,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克斯是在国际关系领域应用批判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科克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把批判理论应用到了国际关系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建立起了历史结构的方法论并将其用来分析世界秩序。他在提出“世界秩序转换理论”的同时,也对“霸权秩序”这种比较典型的世界秩序进行了论述。
科克斯是运用历史结构的方法来研究秩序及其潜在的转换的。首先,他认为世界秩序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即现实世界是一个“给定的世界”,这一点显然是受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科克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个“给定的世界”,构筑了一个分析框架,即历史结构的分析框架。但这种历史结构的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只能表现有限总体性,也就是说它不能表现整个世界,只能表现总体性历史定位中的特定的人类活动领域,容易被误解为它是服务于主流理论世界秩序观的。其次,他结合辩证法的思想,将历史结构方法应用到生产组织、国家形态以及世界秩序三个层次中,提出要想解释一种世界秩序解体的原因,可以在受生产关系影响的社会力量领域中寻找到的观点。正是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影响,科克斯才能坚持自己独特的世界秩序发生论,即生产领域的变化能够影响到其他领域,包括国家与世界秩序的转换。
“霸权秩序”的思想是科克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过程中的新发展,也是科克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科克斯认为,世界秩序是多维度的,最需要把握的世界秩序,最有利于现实政治斗争的世界秩序,就是霸权秩序。霸权秩序是所有世界秩序中的典型秩序。(12)与“霸权稳定论”不同,科克斯提出了一种强调认同的霸权理论。他所提出的研究霸权稳定的新方法,把霸权看作是“物质力量的分配格局”、“世界秩序的主导型集体概念”以及“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方式治理世界的制度”三者的紧密结合体,即“霸权是权力、观念和制度的三位一体”(13)。这种结合的诸要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在一致的,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维护着霸权秩序的稳定。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两个时段符合霸权稳定的新公式。
科克斯还提出了“霸权转换”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自己的对立面。霸权作为一种世界秩序,最终也会被其对立面所取代。科克斯用历史结构方法所解释的霸权秩序发生转换的起点,是生产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反过来又塑造了国家结构,而普遍化的国家结构将改变世界秩序。它同样以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为例,来说明霸权秩序的转换。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产业工人作为新的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成为推动世界秩序发生转换的动因;美利坚治下的和平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直接投资为手段的生产国际化,再次形成了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力量对国家结构及世界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4)科克斯把这些新的社会力量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推测出了取代美国霸权的几种可能的世界秩序:一是霸权秩序,以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为权力中心;二是非霸权秩序,由“相互冲突的权力中心组成”;三是反霸权秩序,其中第三世界国家结成了反抗核心国的联盟。(15)
科克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葛兰西“霸权认同”的思想精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霸权秩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科克斯在批判主流理论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内容,科克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将帝国主义看作是一种世界秩序,更多地是对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分析,这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因为这种分析既忽略了帝国主义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也忽略了主体的意识及主体的认同,而这同样是维护一种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基础。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以现实主义、制度主义和结构主义逐渐融合的角度看待世界秩序,更加全面、深入地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地区主义、世界秩序等以前所忽略的领域进行研究,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科克斯的霸权秩序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框架。
注释:
①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②Immanuel Wallerstein,The Politics of World Economy:The States,the Move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p38.
③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注。
④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301页。
⑤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12页。
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⑦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328页。
⑧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⑨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⑩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4页。
(1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8页。
(12)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85页。
(13)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08页。
(14)参见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386页。
(15)参见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标签:国际关系论文; 葛兰西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沃勒斯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