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调查(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云[1](2021)在《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以期增加对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为制定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HIV/AIDS合并精神障碍的防控策略及艾滋病的全程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所有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017年-2020年收治的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案首页资料为研究内容。回顾性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特征。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分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情况,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1.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研究对象以30-49岁男性为主。男女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323,P=0.747),农民、无业者共占81.7%,汉族为主(74.8%),52.4%已婚,籍贯多为昆明市(31.3%)并以性传播为主(86.5%)。2.临床特征:研究对象以咳嗽、咳痰(36.5%)、乏力(33.5%)、头晕头痛(26.8%)、发热(26.8%)、双肺呼吸音增粗(56.2%)、口腔粘膜白色覆盖(31.3%)较常见;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更多的咳嗽咳痰(χ2=5.034,P=0.025)、头晕头痛(χ2=6.551,P=0.010)、发热(χ2=9.951,P=0.002)、双肺呼吸音增粗(χ2=4.823,P=0.028)等症状体征;常见精神症状为社会功能受损(53.3%)、情感障碍(39.6%)、行为紊乱(38.6%)、思维形式障碍(32.6%)、焦虑(25.2%)。3.其他合并症:研究对象常见感染性疾病为细菌性肺炎(21.7%)、肺结核(20.1%)、HCV感染(10.9%);常见非感染性疾病有电解质紊乱(14.1%)、高血脂(12.8%);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者有更多的肺结核(χ2=10.176,P=0.001)、PCP(χ2=10.561,P=0.001)、CMV感染(χ2=8.988,P=0.003)、隐球菌脑膜炎(χ2=6.839,P=0.009)、PML(χ2=20.446,P=0.000)、结核性脑膜炎(χ2=45.935,P=0.000)等合并症。4.器质性精神障碍:76例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中,31例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45例主要表现为非认知功能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的基础疾病为HIV脑病、结核性脑膜炎、HIV感染所致其他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较常见,非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行为紊乱、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较常见。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依从性差(OR=5.400,95%CI:1.985-14.690,P=0.001)、未行HAART(OR=3.435,95%CI:1.472-8.013,P=0.004)、颅内感染(OR=4.532,95%CI:1.990-10.320,P=0.000)、脑梗塞(OR=5.400,95%CI:1.985-14.690,P=0.001)、离婚(OR=2.616,95%CI:1.219-5.614,P=0.014)。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997,95%CI:0.995-0.999,P=0.002)为其保护因素。5.住院次数、时间: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HIV/AIDS、精神障碍患者人均住院分别2.3、1.34、3.5次,重复入院患者分别占55.8%、21%、39.5%,单次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19,59)、21(12,38)、62(45,68)天,累计住院时间分别为55(24,103)、36(20,60)、48(21,161)天。6.住院费用: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患者单次11552(6625,16826)元、累计费用20660(8714,43770)元均分别高于HIV/AIDS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症患者心境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累计住院费最高。结论1.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收治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以汉族已婚的中青年男性为主。HIV感染途径主要为经性传播且药物滥率较高。2.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多样且不典型,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较常见。精神障碍表现复杂多样,且多有社会功能受损,应注意对该部分患者的照顾管理,除积极预防其机会感染外还应重视其非机会性感染。3.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进行HAART治疗、保证HARRT治疗依从性、预防颅内感染。4.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重复入院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有较大的疾病负担。
计艾岑[2](2021)在《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云南汉族男性SLC6A4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人群的相关性,揭示不同精神状态个体的暴力攻击行为遗传基础,为预防和控制暴力攻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共收集61名男性因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抢劫罪入狱的精神健康暴力攻击服刑犯(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56名男性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及60名男性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2.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及健康对照组采用Buss&Perry攻击量表及Barratt冲动量表评估其攻击性及冲动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采用中国疾控中心设立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中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危险度及总体危险度评估表进行攻击行为判定;3.采集外周血液4ml,储存于EDTA抗凝管中,-80℃保存,QIAamp DNABlood Mini Kit提取DNA,EZ DNAMethylation-Gold Kit亚硫酸氢盐处理样品,文库的片段长度分布经Agilent 2100 Bioanalyzer验证,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及其包含的17个CpG位点进行DNA甲基化状态检测,运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三组总体比较:(1)平均年龄分别为40.30± 12.35岁、44.00±11.65岁及39.15±10.25岁,样本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62);(2)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三组的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Welch F=0.018<0.05);(3)SLC6A4基因启动子靶片段包含17个CpG位点,其中有10个CpG位点在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CpG3、Cp G4、CpG6、CpG7、CpG8、CpG9、CpG10、CpG12、CpG14、CpG15,经 Bonferroni 校正,CpG4、CpG8、CpG10、CpG12、CpG14 位点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6、CpG7、CpG9、CpG15位点显着性消失;(4)在不同环境因素的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总体比较中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未婚/吸烟四个环境因素中三组研究对象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2、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24);(2)在SLC6A4基因启动子区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6个位点差异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剩余4个CpG位点:CpG6、CpG7、CpG9、CpG10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未婚和已婚(χ2=6.658,P=0.010)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中未婚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已婚群体(OR=0.283,95%CI:0.111-0.721)。(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在吸烟群体中两组研究对象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在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及未婚群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两组比较后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Buss&Perry攻击量表总分值及其余四个分量表暴力攻击组得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Barratt冲动量表除认知冲动性分值在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总量表及其余两个分量表分值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都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高文化程度和低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8,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低文化程度的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高文化程度的群体(OR=0.095,95%CI:0.027-0.341)。(5)不同危险因素群体中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的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18);(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3个位点仍具有有显着性差异:CpG4、CpG10、CpG14,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剩余7个CpG位点:CpG3、CpG6、CpG7、CpG8、CpG9、CpG12、CpG15 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的比较中,不同文化程度(χ2=6.523,P=0.011)以及不同吸烟状况(χ2=10.177,P<0.001)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中低文化程度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更高(OR=0.209,95%CI:0.061-0.714),吸烟群体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是未吸烟群体的4.187倍(OR=4.187,95%CI:1.677-10.453)。(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比较发现,在低文化程度(P=0.024)、未婚(P=0.028)、吸烟(P=0.014)群体中SLC6A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差异均具有显着性,且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而在高文化程度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结论]1.SLC6A4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行为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云南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可能存在影响,研究提示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位点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具有更高的攻击性。2.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观遗传基础,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4、CpG10、CpG14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在男性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陈鹏[3](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曾阔[4](2021)在《ADH7基因座表达的调控序列及相关SNPs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及法医学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分裂症是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常涉及到精神分裂症的鉴别问题。由于其临床诊断缺乏客观指标,给相应的司法鉴定造成困惑。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是重要的病因已成共识,如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学说等,对中枢神经功能有作用的基因都有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多基因疾病。ADH7基因编码IV类乙醇脱氢酶,将视黄醇氧化为视黄醛,进而参与维甲酸的产生,并影响维甲酸的代谢途径和代谢过程。而维甲酸信号通路的改变可能与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关于ADH7基因及相关SNP是否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将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样品,探讨ADH7基因5’及3’端特定DNA片段中的SNPs和不同单倍型的分布及与精神分裂症是否相关,并探讨各单倍型与特定DNA片段不同长度截断体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分析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为进一步研究ADH7基因的功能提供工作基础。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北方汉族健康无关个体313例及精神分裂症患者275例外周血样品,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PCR技术扩增ADH7基因的5’端-693 bp~+110 bp、3’端-153 bp~+1029 bp及+765 bp~+1162 bp 3条DNA片段,5’端产物使用Sanger序列分析法,3’端产物使用Sanger序列分析法和RFLP检测技术对样品中的SNPs进行分型。对获得的SNPs数据应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及连锁不平衡分析,应用Power Stats V1.2计算个人识别能力、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非父排除概率等法医学参数。对健康对照组与疾病组进行组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和关联性分析。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各单倍型及5’端和3’端产物的不同截断体连接表达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技术测定各单倍型及不同截断体在HEK-293、U87和SH-SY5Y等3种细胞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使用JASPAR、Animal TFDB3.0软件和Target Scan Human7.2数据库预测5’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和3’端mi RNAs的结合位点。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rs2654847、rs2851028、rs17537595、rs4147554、rs284786、rs3805331、rs894369、rs3805329、rs284787和rs729147等10个SNPs位点,并获得了其多态性群体数据。10个SNPs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中rs2851028、rs284786、rs894369、rs284787和rs729147等5个SNPs位点多态性分布较好,DP值均大于0.5。全部SNPs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倍型分析均未发现在健康与疾病群体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ADH7基因5’端,含有FH1的重组子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在HEK-293、U87和SH-SY5Y三种细胞系中,均明显高于FH2、FH3和FH4;含有-1369 bp~-1625 bp区域的截断体重组子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含有-768 bp~-987 bp和-1203 bp~-1369 bp区域的截断体重组子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则明显减弱。在ADH7基因3’端,含有H2的重组子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在U87和SHSY5Y细胞系中最高,与H1和H3的差异显着;在U87细胞系中,H2与H4相对荧光强度相比也具有显着差异;在HEK-293细胞系中,H1相对荧光强度最高,与H2相比有明显差异。含有+468 bp~+564 bp区域的截断体重组子在三种细胞中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均降低。含有+258 bp~+380 bp区域的截断体重组子在HEK-293和SH-SY5Y细胞中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也降低。结论:1.在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ADH7基因的rs2851028、rs284786、rs894369、rs284787和rs7291475等5个SNPs位点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性,可用于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检验实践。未发现ADH7基因10个SNPs及单倍型的分布与精神分裂症相关。2.ADH7基因rs2654847和rs2851028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5’端的-1369 bp~-1625 bp、-768bp~-987 bp和-1203bp~-1369 bp区域可能含有可以调控ADH7基因表达的功能序列。3.ADH7基因3’端的+258 bp~+380 bp和+468 bp~+564 bp区域可能含有可以调控ADH7基因表达的功能序列。
黄雨虹[5](2020)在《649例双相情感障碍多次住院患者心境发作的模式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多次住院者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等不同心境发作的时相规律,以加深对其临床发作特征的认识。方法:以末次出院诊断符合ICD-10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649例多次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编《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心境发作模式资料收集表》采集患者多次住院的心境发作临床相,计算历次住院时相一致率、时相转换率、延迟诊断率、延迟诊断时间和既往非心境障碍诊断率(Previous diagnosis rate of non-mood disorder,既往NMD诊断率)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9例患者中,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双相混合组分别为355例(54.7%)、230例(35.4%)、64例(9.9%)。1.时相一致率:每次入院均以同一临床相入院的患者为384例,即时相一致率为59.2%,其中双相躁狂、双相抑郁、双相混合组分别为71.5%(254例)、43.9%(101例)、45.3%(29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49.765,P=0.001),双相躁狂组明显高于双相抑郁组和双相混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时相转换率:195例患者在历次住院过程中发生过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不同时相的转换,即时相转换率30.0%,其中双相躁狂、双相抑郁、双相混合组分别为18.5%(66例)、47.8%(110例)、29.7%(19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56.758,P=0.001),双相抑郁组时相转换率最高,双相混合组次之,双相躁狂组最低。3、延迟诊断率及延迟诊断时间:延迟诊断率为14.0%(91例),双相躁狂、双相抑郁、双相混合组分别为7.0%(25例)、23.5%(54例)、18.8%(12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32.592,P=0.001),双相躁狂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延迟时间为2.77±1.86(0.03-8.52)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0.086,P=0.917);4、既往NMD诊断率:70例患者在首次住院时被诊断为非情感障碍性疾病,即既往NMD诊断率为10.8%,双相躁狂、双相抑郁、双相混合组分别为9.8%(35例)、8.3%(19例)、25.0%(16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15.279,P=0.001),双相混合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研究单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历次住院心境发作时相存在一定规律,59.2%(384例)的患者历次住院均以同一临床时相入院,其中双相躁狂组更为常见;其余的患者分别或同时出现时相转换30.0%(195例)和/或延迟诊断14.0%(91例)和/或既往NMD诊断10.8%(70例)情况,其中双相抑郁组及双相混合组均易出现延迟诊断,双相抑郁组易出现时相转换,双相混合组易出现既往NMD诊断。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鲍辉[7](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海口市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问卷调查,了解人群的HP感染现状,研究HP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为制定海口市HP感染的综合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从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疾病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进行HP感染情况的描述;影响因素根据资料性质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卡方检验得出的相关联的因素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寻找HP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显示在440名体检人群中,HP感染者为190人,HP的感染率为43.2%。(1)HP感染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饮用酸奶、食用腌制品、食用清补凉、食用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2)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18~30岁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年龄31~40岁(OR=3.362,95%CI(1.262~8.956));以A型血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AB型血(OR=2.584,95%CI(1.480~4.512));以家庭成员居住面积≧30m2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30m2(OR=2.090,95%CI(1.325~3.294));以外出就餐(外卖)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外出就餐(外卖)≦3次/每周(OR=2.791,95%CI(1.271~6.127));以本人做过胃镜检查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未做过胃镜检查(OR=1.625,95%CI(1.007~2.625))。以经常直接饮用自来水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偶尔饮用自来水(OR=0.424,95%CI(0.190~0.943))、从不饮用自来水(OR=0.526,95%CI(0.276~0.980));以从不饮用酸奶等乳制品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饮用酸奶等乳制品≦3次/每周(OR=0.376,95%CI(0.173~0.817))。结论:通过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440例体检人员进行HP感染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该沿海地区HP的感染率为43.2%,高于部分内陆地区。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该地区的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意识,这对减少HP感染、提高HP的根除率有重要作用。(2)HP感染影响因素为: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食用酸奶、食用腌制食物、食用清补凉和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减少外出就餐的频率,同时注意日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HP感染调查中,年龄、血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小、外出就餐(外卖)和未做胃镜检查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偶尔饮用自来水、从不饮用自来水和食用酸奶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应通过健康宣教,树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高危行为。
夏皙[8](2020)在《HTR1B基因调控区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及法医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的慢性、致残性精神病,是最常见的严重精神病之一。全球有超过两千万人遭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精神分裂症已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在法医学领域,精神分裂症同时也是法医精神病学司法鉴定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约占所有鉴定案件的1/3~1/2,但目前在司法鉴定工作中多依赖于精神病学诊断,缺乏有效的客观指标,因此研究辅助发现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标可在法医精神病相关鉴定时可提供参考意见并在涉及法律问题的当事人精神状态评定上具有一定意义。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且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相关,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其中5-羟色胺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神经传导系统之一,在各种大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5-羟色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羟色胺受体分为7大类14种亚型。其中5-羟色胺1B受体被认为与多种情绪及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包括多动症、反社会人格障碍、攻击行为、双向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药物成瘾等,也是精神治疗药物的常见靶点。但目前HTR1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关性研究结果并不统一,而且关于HTR1B基因通过哪些途径完成对其表达的调控,先前的研究亦不丰富。因此本研究拟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TR1B多态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HTR1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同时对HTR1B基因5’及3’调控区多态性及潜在功能区域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31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13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对HTR1B基因5’调控区2285bp和3’调控区1277bp两个片段进行DNA测序,调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TR1B基因调控区多态性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在此多态性分析基础之上,分别构建HTR1B基因5’调控区和3’调控区单倍型重组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定量基因表达,研究HTR1B基因调控区多态性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此外基于基因分段研究的思路,本研究分别构建HTR1B基因5’调控区和3’调控区不同长度片段的重组载体,同样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调查HTR1B基因调控区对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的功能序列。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14个SNP,其中rs1778258 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AG+AA在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中的分布显着高于女性患者(p=0.012,p=0.015),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AG+AA均增加了发病风险(OR=1.986,OR=2.061)。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rs17273700、rs11568817、rs9361234、rs58138557具有强烈的连锁关系,而且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四个位点和rs130058的连锁相对于健康人更加紧密。此外rs6297与rs1778258也具有较强的连锁关系。本研究在探索HTR1B基因5’调控区功能时,发现其5’调控区多态性对转录活性具有调节作用。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发现的由rs4140535、rs1778258、rs17273700、rs1228814、rs11568817、rs130058组成的六种单倍型中,与优势单倍型相比,所有其他单倍型均与其存在转录活性差异。同时rs17273700-rs11568817C-G、rs1228814 A能够促进HTR1B基因表达,而rs4140535 C、rs1778258 A、rs130058 T则能够抑制HTR1B基因表达。而且本研究认为HTR1B基因的核心启动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下游+341~+505bp内,5’调控区距转录起始位点-603~-316bp区域内均存在表达激活区域,并在-1587~-1371bp、-1149~-894bp、-894~-603bp、-39~+130bp、+130~+341bp区域内均存在表达抑制区域。HTR1B基因3’调控区多态性与基因的表达活性相关联,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由rs6297、rs3827804、rs140792648、rs9361234、rs76194807、rs58138557、rs13212041构成的单倍型中,单倍型A-G-Del-C-T-Ins-A的相对荧光强度高于主要单倍型A-G-Del-C-G-Ins-A、单倍型G-G-Del-C-G-Ins-G的相对荧光强度则低于主要单倍型。其中rs76194807和rs6297被认为是潜在的功能性多态性位点,rs76194807 T上调基因表达水平,rs6297 G则对基因表达水平有下调作用。同时在HTR1B基因转录起始位点+3143bp~+3285bp、+2887~+3008bp,尤其是+2440~+2769bp、+1953~+2311bp内可能存在对基因表达具有抑制性作用的调控序列。结论:1.HTR1B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有潜在的相关性。2.HTR1B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具有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发HTR1B基因5’调控区上存在多个潜在的功能序列,其中包括其核心转录区域。3.HTR1B基因3’调控区多态性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同时HTR1B基因3’调控区上存在多个潜在的功能序列,并很可能含有能够抑制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
罗辉[9](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许凤玲[10](2018)在《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北方汉族人群中,关于线粒体DNA高变区和编码区4个SNPs(C5178A,A10398G,G13708A和C13928G)的多态性研究少,而且这些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关联性也鲜有研究。目前法医司法鉴定缺乏科学性指标。本研究致力于探究在北方汉族人群中,线粒体DNA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关联性,及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线粒体DNA多态性的特点和与其他民族的母系亲缘关系。研究方法:收集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313例和无关健康个体326例的静脉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FLP的方法对线粒体编码区的4个SNPs(C5178A,A10398G,G13708A和C13928G)进行基因分型;用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对线粒体高变区进行测序。结果: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单倍群M8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OR=0.315[0.114-0.869])。在女性中,单倍群A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3,OR=0.465[0.219-0.989])。在男性中,单倍群M7和N9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OR=3.074[1.080-8.749];P=0.040,OR=0.348[0.122-0.990])。但是经过Bonferroni矫正,这些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线粒体单倍群和4个SNPs(C5178A,A10398G,G13708A和C13928G)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尚不存在关联性。在326例中国北方汉族健康无关个体中,结果显示了一个高的基因多态性(0.9997±0.0003),一个高的多态信息含量(0.99668)和低的随机匹配率(0.00332)。根据线粒体DNA的高变区和4个SNPs的多态性,将326例中国北方汉族划分为312个单倍型,其中11个单倍型是有两个及以上的人共有的,其他的单倍型是特有的。最常见的单倍群是D(20.25%),接着是B(14.42%),M8(12.27%),A(11.66%),R9(11.04%),N9(7.67%),和M9(5.83%)。C5178A,A10398G,G13708A和C13928G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55,0.472,0.058和0.123。结论:分析3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26例健康无关群体,表明线粒体DNA 4个SNPs及高变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尚不存在关联性。中国北方汉族的线粒体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为法医学个人识别和母系亲缘鉴定提供更多的数据。
二、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调查(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调查(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神障碍 |
1.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状况 |
1.3 HIV感染与精神障碍的相互影响机制 |
1.3.1 HIV感染导致精神障碍 |
1.3.2 患精神障碍增加感染和传播 HIV 的风险 |
1.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影响临床治疗 |
1.5 疾病负担加重 |
1.5.1 HIV/AIDS 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 NCD 风险 |
1.5.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死亡风险 |
1.5.3 HIV/AIDS 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负担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精神障碍类型及收治患者趋势 |
3.1.1 精神障碍类型 |
3.1.2 收治患者趋势 |
3.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人口学构成 |
3.2.1 性别、年龄构成 |
3.2.2 职业分布、民族构成 |
3.2.3 婚姻状况 |
3.2.4 地区分布 |
3.2.5 感染途径、流行病学史 |
3.3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 |
3.3.1 免疫功能状态 |
3.3.2 临床症状、体征 |
3.3.3 其他合并症 |
3.3.4 非器质性精神临床症状、体征 |
3.3.5 器质性精神障碍 |
3.3.6 抗病毒治疗、患者转归 |
3.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住院情况分析 |
3.4.1 2017-2020 住院次数 |
3.4.2 住院时间 |
3.4.3 住院费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 |
4.2 临床特征 |
4.3 器质性精神障碍 |
4.4 住院情况分析 |
第五章 展望、局限性 |
5.1 展望 |
5.2 局限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V/AIDS 病人合并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
致谢 |
(3)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
1.3 LncRNAs与CRC关系 |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
2.3.2 HWE检验结果 |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
2.4 讨论 |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
2.5 结论 |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统计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
3.4 讨论 |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
3.5 结论 |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统计学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
4.4 讨论 |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
4.5 结论 |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2.4 统计方法 |
5.3 结果 |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
5.3.11 LIF功能预测 |
5.4 讨论 |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5.5 结论 |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4)ADH7基因座表达的调控序列及相关SNPs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及法医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ADH7基因SNPs在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及法医学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样品 |
2.2.2 DNA提取 |
2.2.3 DNA质量检验 |
2.2.4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
2.2.5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2.2.6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
2.2.7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分析结果 |
3.2 SNPs的多态性分布及法医学意义 |
3.3 ADH7基因10个SNPs位点在正常群体与精神分裂症群体中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统计分析 |
3.4 ADH7基因单倍型和连锁关系分析及在正常群体与精神分裂症群体中的分布频率的统计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ADH7基因5'启动子区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样品 |
2.2.2 ADH7基因5'启动子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的重组载体目的基因引物设计 |
2.2.3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2.2.4 PCR产物验证、检测和纯化 |
2.2.5 ADH7基因5'启动子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克隆载体的构建、筛选及验证 |
2.2.6 ADH7基因5'启动子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验证 |
2.2.7 细胞培养与细胞转染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2.9 统计分析 |
2.2.10 转录因子预测 |
3 结果 |
3.1 ADH7基因5'启动子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3.2 ADH7基因5'启动子区单倍型在三种细胞系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分析 |
3.3 ADH7基因5'启动子区不同截断体在三种细胞系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分析 |
3.4 转录因子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ADH7基因3'非编码区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样品 |
2.2.2 ADH7基因3'非编码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的重组载体目的基因引物设计 |
2.2.3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2.2.4 PCR产物验证、检测和纯化 |
2.2.5 ADH7基因3'非编码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克隆载体的构建、筛选及验证 |
2.2.6 ADH7基因3'非编码区单倍型及不同长度片段截断体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验证 |
2.2.7 细胞培养与细胞转染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2.9 统计分析 |
2.2.10 MiRNAs预测 |
3 结果 |
3.1 ADH7基因3'非编码区单倍型在三种细胞系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分析 |
3.2 ADH7基因3'非编码区不同截断体在三种细胞系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分析 |
3.3 MiRNAs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ADH7基因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及其法医学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649例双相情感障碍多次住院患者心境发作的模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对HP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
1.3.1 健康管理的定义 |
1.3.2 健康管理的溯源 |
1.3.3 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调查方法 |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3.1 数据整理 |
2.3.2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调查实施阶段 |
2.4.3 资料整理阶段 |
2.5 HP相关变量的赋值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海口市HP感染基本情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生活方式 |
3.1.3 饮食习惯 |
3.1.4 疾病情况 |
3.2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调查 |
3.2.1 基本情况 |
3.2.2 生活方式 |
3.2.3 饮食习惯 |
3.2.4 疾病情况 |
3.3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HP感染影响因素 |
4.1.1 HP感染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关系 |
4.1.2 HP感染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
4.1.3 HP感染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
4.1.4 HP感染与疾病情况的关系 |
4.2 HP感染的健康管理策略 |
4.2.1 生活方式管理 |
4.2.2 饮食习惯调整 |
4.2.3 提高HP感染致病性的知晓率 |
4.2.4 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
4.3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HTR1B基因调控区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及法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TR1B基因多态性和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HTR1B基因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
3.2 HTR1B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HTR1B基因5'调控区功能性多态性及转录调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5'调控区单倍型重组载体相对荧光强度 |
3.2 5'调控区不同长度片段重组载体相对荧光强度 |
3.3 5'调控区转录因子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HTR1B基因3'调控区多态性及功能区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3'调控区单倍型重组载体相对荧光强度 |
3.2 3'调控区不同长度片段重组载体相对荧光强度 |
3.3 3'调控区miRNA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
2.2.2 DNA质量检验 |
2.2.3 PCR扩增 |
2.2.4 PCR扩增产物检测 |
2.2.5 数据分析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本研究中4个SNPs的PCR-RFLP结果 |
3.2 线粒体DNA高变区测序结果 |
3.3 数据分析结果 |
3.3.1 线粒体DNA的4个SNPs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无关联性 |
3.3.2 线粒体DNA单倍群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无关联性 |
3.3.3 在北方汉族中,线粒体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
4 讨论 |
4.1 线粒体DNA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不存在关联性 |
4.1.1 本研究中4个SNPs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不存在关联性 |
4.1.2 线粒体DNA单倍群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不存在关联性 |
4.2 中国北方汉族线粒体DNA多态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调查(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D]. 赵青云. 大理大学, 2021(09)
- [2]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D]. 计艾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4]ADH7基因座表达的调控序列及相关SNPs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及法医学意义研究[D]. 曾阔.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649例双相情感障碍多次住院患者心境发作的模式调查[D]. 黄雨虹.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D]. 陈鲍辉.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HTR1B基因调控区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及法医学意义[D]. 夏皙.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D]. 许凤玲.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