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文/ 朱海洋
数字乡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今天,怎样利用数字进行赋能?又如何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自从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破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按下快进键,进一步细化了对数字乡村的扶持政策。
数字没有形状,但在浙江乡村,人们却有着直观感受:钢架大棚外观别无二致,可里头科技范儿十足,一部手机网罗各色数据,这叫智慧农业;在超市、专卖店,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会知晓农产品的“前世今生”,背后是全程追溯;老百姓足不出户,琳琅好货触手可及,一根网线还将品质农货卖全球,农村电商蔚然成风;办证件、开证明,农民“最多跑一次”,数据成了跑腿员,谁都拍手叫好……
不久前,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又专门提出,今年将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契机,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乡村公共服务模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数字化变革,夯实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支撑,加快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初春时节,记者专门深入基层,寻访数字化赋能下的浙江乡村新景象。
产业数字化:看不见的“操控工”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说起养蚕,古人只道是辛苦,如果时光可以穿越,一睹眼前的这座“蚕场”,恐怕不会再有此等感慨。
在地处嵊州市的巴贝集团,蚕宝宝不用吃新鲜桑叶,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科学配方的人工饲料,不仅成本更低廉,关键还实现了全年养殖。如今,这个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基地一期已投产,可谓颠覆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受到世界瞩目。
在这个过程中,浙江一方面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允许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治理之道。另一方面,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定位,用信息化的手段,畅通群众反映诉求、参与治理、加强监督的渠道,从而实现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处如何装扮一个女子,而在这个城里几乎个个都有一条宽大的绒绳结的披肩,蓝的,紫的,各色的也有,但最多多不过枣红色了。几乎在街上所见的都是枣红色的大披肩了。
这就是数字带给传统农业的巨大变革。同样的,在金华市婺城区的美保龙种猪育种基地,最为人称道的,不是花园式的猪场,而是“喝着咖啡挑种猪”。底气就来自于这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比如,环境控制和空气净化采用智能化,供料、饮水、控温、生产性能的测定则全都实现了自动化,猪群就像生活在别墅里,不仅少生病、长得快,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工,养殖效益自然明显。
整个夜晚,甲洛洛都同情着丁主任,感动着丁主任对自己说的话,觉得自己的份量一下加重了,心口也热烘烘的,他想着老婆本玛对自己敬重的眼神,不由得呵呵地笑着:甲洛洛,你可真是个老好人啊!
萧山区浦阳镇是杭州的南大门,与之接壤的便是绍兴诸暨市,由于距离城区较远,过去,浦阳群众办事很不方便,但2018年6月过后,大伙儿都说省心不少。为啥?镇里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区首创镇街行政审批“一窗通”系统,33个事项家门口即可办成。
如果再细致观察,则会发现,如今浙江大农业中,数字化的用武之地愈发广阔:在农业智慧应急监管体系中,集结了视频接入、智能管控、产品追溯、监测分析等功能;在海上,有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小物标雷达系统等;就连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同样向智能化迈进,还有农业物联网管理、数字牧场等相继落地。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浙江将重点建好“一朵云”、画好“一张图”、治好“一张网”。具体来说,就是初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形成覆盖全省、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三农”大数据体系;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农业农村管理数据和空间数据上图入库,实现全省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网络化、空间化和可视化;同时运用现代遥感、北斗导航、远程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作业方式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
治理数字化:看不见的“精算师”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乡村不胜枚举。记者了解到,除了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变革,在管理环节,同样因为有了数字技术,实现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目前,全省85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共4.5万家规模主体纳入追溯平台管理,超过2.1万家农业生产主体实现了可追溯,全省存栏50头以上的5862个养猪场则全部安装养殖污染在线视频监控设施。
从直观感受上说,大伙儿办事方便了、快捷了,政府行政效率提升了,而背后,说到底,浙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升级中,一条最为核心的经验: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记者看到,这些行政审批事项中,有土地承包经营审批,有党组织关系迁移,有低收入农户证明,也有劳动合同鉴证等,基本囊括了日常所需。以往办个事,要拿哪些材料、具体找哪个部门,老百姓东跑西跑、一头雾水。现在,只需用手机扫下这些事项的二维码,办事指南、基本流程、所需资料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跑空趟的情况。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看到老百姓拍手叫好,今年,浦阳当地政府继续大胆创新,开通群众需求量最大的社保窗口,并将行政智慧服务审批点向行政村和社区一级延伸。首批4个村级服务网点,分别设立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站点日常工作,最大程度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评析】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挖掘导数几何意义的知识背景,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坐“过山车”时视线的变化,来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在上升或下降与视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借助超级画板,从几何直观来演示递增与递减时,切线斜率符号变化情况;再结合函数单调性定义和导数定义从理性的角度去探索函数单调性和导数正负的关系,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和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正负之间本质关系,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真正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许多大公司,有刷脸打卡,但有听过刷脸看病么?2月20日上午,长兴县无卡就诊系统正式上线。无需手机、身份证和医保卡,患者只要对着摄像头“刷刷脸”,即可确认身份信息、关联社保账户,实现全流程无卡化就诊。
有些译员根据自己对于“调解者”的理解,可能会采取大胆改述。比如,一个巴基斯坦籍申请人在说明自己没有选择纽约而是选择加拿大申请难民身份时说:“在美国,我听说加拿大更好,人更好,我们不知道应该来加拿大。我们在那里没有经验,不知道美国和加拿大不同,而且美国没有这么多黑人。我们以为美国的黑人比巴基斯坦的黑人更好更干净,但是他们不是。”
如此一来,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相应的功能模块划分、工作流程再造和工作机制完善,把原来分散的力量有机融合,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进工作重心和力量下沉,既弥合了县与乡之间的“断层”,又解决了乡镇“看得见、管不着”和责大权小的问题。
工厂化养蚕之所以难度大,关键在于防病防疫,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蚕宝宝成批死亡。历经了数百次的研究,“巴贝”终于成功研制出一整套系统科学的防病体系,以及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饲养器皿,光专利就有几十项。
生活数字化:看不见的“大管家”
2016年,针对县乡断层、条块分割等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浙江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把乡镇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组建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形成覆盖县乡、功能集成、工作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
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推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作为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兴起的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其措施有以下几点。
记者了解到,无卡就诊系统由长兴县四部门联合共建,其中,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打通数据、开发平台,公安局提供人脸信息库,医疗保障局实现医保脱卡结算,卫健局做好医疗终端服务。此外,该系统还推出了医后付和信用支付等功能,将多次付费优化为就医结束后一次性结清,并设置信用额度,让老百姓在紧急情况下也能看好病、拿到药。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看病难、看病烦是大伙儿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如今,随着医疗资源的下沉,浙江老百姓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还因为有了数字化的嫁接,省了一大笔钱。长兴县太湖街道村民蒋建新就深有同感,不久前,他不慎骨折,拍完片子,没有胶片,只有一个二维码和一串文字报告,为此可节省40多元。
就医只是数字带给浙江乡村的一个变化。像购物,浙江有日趋成熟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早些年,淘宝、京东、村邮乐购、丰收驿站等主体相继落地,电商火爆至今;像高速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浙江农村地区890万户,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2440万个;像农村文化礼堂,浙江已累计建成1.1万多家,成为百姓秀文化、晒家风、寻乡愁的大舞台;像交通,早在2017年,全省2.8万个建制村就全部通上客车。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士表示,浙江将继续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模式数字化变革。深化乡村“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建设,加快图书馆、文化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并接入基层文化服务站点。
当然,浙江乡村的数字化畅想仍在化茧成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因为有了数字化的翅膀,传统农业会更加高科技,传统乡村会更加智能化,乡村生活同样也会更趋于时尚与潮流,让我们共同驰骋在信息高速上,期待乡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