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表征影响整体推理的实验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问题的提出
局部连贯(local coherence )在课文理解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课文描述有相关意义事实的两三个句子,理解这几个句子不需要其它部分的信息(Van Dijk & Kintsch,1983;Mckoon &Ratcliff,1993)。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Klin &Myers,1993), 缺乏连贯中断也可以激活背景信息,具体的做法是让检测句的语义与刚呈现的课文背景信息产生矛盾,并且在它之前插入几行无关的句子。矛盾效应表明即使没有出现局部连贯中断,读者也会保持整体连贯的过程(Garrod&Sanford,1990)。本研究探讨推理表征(inferential representation)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所谓推理表征就是课文描述有推理情节的表征,例如“船长突然想起了一条科学原理;黑色物体吸热。”是演绎表征,因为它涉及抽象的原理;相反,如果涉及具体的事实则构成类比表征,如“船长突然想起了一个小实验:把各种不同颜色的布条放在雪地里,几个小时后黑布陷入雪中”。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这些不同的推理表征是否会影响保持整体推理即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检验整体连贯的矛盾效应是否会发生改变;如果课文中存在着推理表征,自动出现的整体推理过程就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本研究采用的条件是让具体的和抽象的问题解决(即类比或演绎推理)表征成为背景,探讨推理表征与保持整体推理二者的关系。全部实验材料编制的根据是修订的Myers采用的实验课文(Myers, O'Brien,Albrecht&Mason,1994)。
1 实验1
实验1检验推理表征是否影响矛盾效应。如果影响, 目标检测句的阅读时间就会增加,矛盾效应就会减弱。推理表征出现在外显焦点时主角的特征进入内隐焦点,由于增加了一个推理表征过程,内隐焦点中主角特征变得比较模糊,加大了复位检索的难度,目标检测句阅读时间变长。
1.1 方法:被试 实验1有28名被试,是分别来自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在读本科生。
材料 实验1采用5篇实验课文和7篇填充课文。还有2篇练习课文,结构类似于实验课文。
设计 实验分为两组:推理表征组(实验组)和无推理表征组(控制组)。实验组分为中性组与矛盾组,每组7名被试; 控制组分为演绎组与类比组,每组7名被试。在这4个组中随机分配实验课文,各组的每个被试看5篇实验课文,另外随机插入7篇填充课文,这样一个被试一共看12篇课文。演绎组实验课文呈现的顺序是:引言+特征+背景+演绎表征+结论+目标检测句+后目标检测句;类比组实验课文现的顺序是:引言+特征+背景+类比表征+结论+目标检测句+后目标检测句;在矛盾组控制课文中去掉推理表征句,在中性组控制课文中去掉推理表征句和后目标检测句的矛盾意义。各个组每篇课文呈现的顺序都相同,每篇课文之后呈现理解问题。实验课文后跟真检测句,填充课文后跟假检测句。
程序个别测试,需要时间大约30分钟。计算机上呈现课文。让被试注意看达到理解,呈现“准备”以示开始。被试用空格键控制呈现课文,每按一下当前行消失下一行出现。呈现完最后一行之后三个问号出现500毫秒,接着呈现1个理解问题,被试按一对键做正误反应,反应错误或8秒内不反应,“错误”一词出现500毫秒。实验前练习两次。记录验证句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1.2 结果和讨论:统计量F[,1] 和 F[,2] 分别表示被试和项目的方差分析结果。在两种背景条件下的数据表明,被试阅读矛盾篇的后目标句所用时间较多,检验被试变异数表明结果比较显著,F[,1](1,27)=8.425,s=84,118;p <.05.检验项目变异数表明,F[,2](1,19)=3.876,s=214,857;p<.05.中性篇和矛盾篇的数据表明,有推理表征背景比无推理表征背景的目标句读得较慢。检验被试变异数及错误率的结果表明 ,差异也是显著的,p=.05;F[,1](1,27)=4.231,s=213,988;F[,2] (1,19)=3.617,s=132,948,背景交互作用的一致性不显著,P>.05。
通过平均阅读时间的4组成对比较可以说明这些结果。 无推理表征中性篇的平均阅读时间比其它三个平均数都要少,这三个数没有一个接近显著。后目标句采用有推理表征材料,可以获得较大的矛盾效应,有推理表征的两组后目标句阅读时间也比较长,这表明形成推理表征需要时间,需要将主角特征放入内隐焦点。
有推理表征的两组目标句的平均数之差为142毫秒,差异不显著 ,因为被试反应时的分布向右侧倾斜,与平均数差异相比,中数差异是-83毫秒,这不能代表整体分布。其它组的平均数和中数都有类似的特点。
后目标句与课文信息不一致,被试较慢地阅读后目标句,结果差异是显著的:F[,1](1,27)=7.113,s=75,512;F[,2](1,19 )=4.543,s=57,724。有推理表征背景的后目标句阅读时间比较长,差异略微显著,.05<P<.1;一致性和背景的交互作用没有接近显著,两个F值都小于1,这主要比较的是两个新焦点平均数。与目标句的结果不一样,矛盾篇比中性篇的后目标句阅读时间要长得多:F[,1](1,27)=5.522,s=126,418;F[,2](1,19)=4.243,s=178,492(P<.05)。
目标句与后目标句的结果表明,无推理表征组的被试需要较短时间重新复位原主角,无推理表征的中性篇和矛盾篇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变短,矛盾效应不显著;有推理表征的两组的矛盾效应增加了,读者需要较多的时间复位主角的特征。
2 实验2
实验2检验人物作为焦点发生转移时推理表征的作用。Bower &Morrow认为,当前注意焦点中的物体比记忆中的其他物体更容易获取(Morrow,Greenspan &Bower 1989), 一旦注意焦点转移到其他地方(或变换主题),激活位于前景物体的强度便逐渐减弱,一篇课文有主角和配角出现时,读者的注意焦点大多对准主角,当第一个主角重新出现在外现焦点时,涉及该主角特征的命题和第二个主角回到内隐焦点,出现了人物焦点转移。这些内隐焦点作为表征成分与当前活跃的成分(目标句)重叠发生共振,两种不一致的痕迹导致矛盾效应,在这种条件下,推理表征的出现会加强这种矛盾效应。
2.1 方法:被试 实验2的被试与实验1相同。
材料 实验2大致与实验1材料相同,区别在于增加了人物焦点转移的前目标句。
设计与程序同实验1。
2.2 结果和讨论:实验2数据表明,两个推理表征组的被试读前目标句比较慢,结果是显著的:F[,1](1,27)=4.58,s=154,634; F[,2](1,19)=4.453,s=76.695,由于人物焦点的转移和第二个主角的出现,原主角及其特征进入了内隐焦点,这就增加了两组被试的复位时间。有推理表征组和无推理表征组的差异表明,这两种形式的课文长度相同,都提到了主角,但是推理表征的类型不同,信息加工的转换程度也不一样,与无推理表征组相比,二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类似于记忆实验即信息成为部分交织的命题网络时再认和回记信息更快更准确。网络模型认为,记忆痕迹的网络整合得越好,记忆痕迹就激活得越深刻。由于增加了推理表征便弱化了命题网络之间的联系。推理表征组的目标句阅读时间比较慢,F[,1](1,27)=8.312,s=166,461;F[,2](1,19)=7.431,s=104,714,差异是显著的。实验2 的结果表明,如果前目标句重新纳入第一个人物,使之出现于外显焦点,矛盾效应就不会出现延误,就是说,尽管增加了推理表征,但是读者重新注意到第一个人物时,该人物的特征又位于内隐焦点。
两个推理表征组的后目标句平均阅读时间比较多,被试的方差是显著的,但是项目的方差不显著,F[,1](1,27)=3.264,s=121,454.背景的主效应和一致性与背景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P>.05.演绎篇与类比篇的矛盾效应不显著,但是类比篇与无推理表征篇的差异显著,检验被试变异数的结果表明,F[,1](1,27)=4.121,s =169,216。
实验2的结果表明, 推理表征组的前目标句重新纳入了第一个主角,与无推理表征组的前目标句相比读得较慢,说明在增加推理表征的条件下重新注意第一个主角需要更多的时间;后目标句显著的矛盾效应表明,原始焦点的重新纳入更加容易获得该主角的背景化特征。
3 实验3
实验3检验工具作为焦点发生转移时推理表征的作用。 在两种背景条件下,发生转移的第二种工具分别为“科学原理”和“具体作法”,与实验2不同的是内隐焦点少了一种表征成分, 直接导入的两种方法为读者所始料不及而产生一种突发的激活效应,结果可能弱化矛盾效应。
3.1:
方法:被试 实验3的被试与实验1相同。
材料 实验3的课文与实验2材料相同,区别在于将人物焦点变成了工具焦点。
设计与程序同实验1
3.2 结果和讨论:实验3的结果表明,两个推理表征组的被试阅读前目标句比较慢,结果是显著的:F[,1](1,27)=4.67,s=164,334;F[,2](1,19)=4.664,s=73,247。由于工具焦点的转移,原主角及其特征进入了内隐焦点,这就增加了两组被试的复位时间,但是,与人物焦点的转移不同,工具焦点的转移少了一种表征成分,需要复位的时间较少。由于推理表征的增加,弱化了命题网络之间的联系,但是与人物焦点转移的情况相比,这种工具焦点弱化的程度较低,差异显著性并不明显。
推理表征组的目标句阅读时间比较慢,F[,1](1,27)=8.415,s=13,4531 ;F[,2](1,19)=7.463,s=138,443。差异是显著的。结果表明,如果前目标句重新纳入的是工具,使之出现于外显焦点,矛盾效应也不会出现延误。
两个推理表征组的后目标句平均阅读时间比较长,被试的方差是显著的,但是项目的方差不显著,F[,1](1,27)=3.344,s=174,654。背景的主效应和一致性与背景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P>.05,演绎篇与类比篇的矛盾效应不显著,但是类比篇与无推理表征篇的差异显著的,检验被试变量的结果表明,F[,1](1,27)=4.463,s=184,721。
实验3的结果表明, 推理表征组的前目标句重新纳入的是作为焦点的工具,与无推理表征组的前目标句相比读得较快,说明在工具焦点转移的条件下重新注意到第一个主角需要较少的时间;第二,内隐焦点少了一种表征成分,直接导入的两种方法为读者所始料不及而产生一种突发的激活效应,结果弱化了矛盾效应。
4 实验4
实验4检验条件状语复句即话语指针(pointer)引导原主角进入外显焦点时推理表征的作用。工作记忆中活跃状态的成分以话语指针指向于长时记忆的信息成分,引起这些成分与密切相关的当前背景成分发生共振。本实验的基本假设是一旦原主角重新进入活跃状态,通过有选择性的激活长时记忆有关的命题痕迹,他的特征就会出现。该条件状语复句作为前目标检测句。在两种推理条件下都有推理表征,由于话语指针的重新激活作用,目标检测句阅读时间可能减少,矛盾效应也会随之加强。
4.1 方法:被试 实验4的被试与实验1相同。
材料 实验4的课文与实验1材料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增加了话语指针。
设计 随机分配实验课文。每个被试看5篇实验课文, 各组每篇课文呈现的顺序都相同,每篇课文之后呈现理解问题。另外随机插入7 篇填充课文。结构类似于实验课文。实验课文后跟真检测句,填充课文之后跟假检测句。实验4在两种背景材料之后, 在目标检测句之前插入一句“副船长说完这一想法之后,船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作为前目标检测句。
程序与实验1相同
4.2 结果和讨论:实验4结果表明,后目标句与先前课文信息不一致,阅读后目标句就比较慢,F[,1](1,27)=4.69,s=175,725;F[,2](1,19)=5.65,s=35,638。这个后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不受推理表征或目标句语法形式(从属子句与单句)的影响,P>.05.在单句和子句条件下,推理表征矛盾篇的后目标句读得较慢。
矛盾篇的目标句也读得较慢,F[,1](1,27)=5.18,s =41 ,224;F[,2](1,19)=6.58,s=34,211。 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不受背景类型或目标句语法形式的影响。当背景信息和目标句结合起来时,目标句的矛盾效应是显著的,P>.05.
被试变异数检验表明,目标句和后目标句的差异是显著的,F[,1](1,27)=4.122,s=278,631;项目变异数接近显著,F[,2](1,19)=3.544,s=857,829,P=.08.无推理表征组和有推理表征组的矛盾效应表明,中性篇不受话语标符的影响,尽管后者有推理表征,但是,从属子句作为话语标符,提示读者进行焦点转移,比较容易重新注意主句中的人物。
实验4结果表明, 在推理表征条件下原主角的矛盾特征被背景化了,根据Kintsch & van Dijk(1978)和Fletcher & Bloom(1988)模型的课文分析,这一结果是成立的。实验5 采用验证句对这一结果进行检验。
5 实验5
实验5检验主角的主要特征在课文不同位置活跃的程度。 原主角主要特征在刚描述过它的背景材料之后最活跃;在推理表征之后次之;在课文末尾最不活跃。验证句包含了与内隐焦点痕迹重叠的概念和命题,有利于激活内隐焦点的痕迹,主要特征重新进入工作记忆。
5.1 方法:被试 实验5的被试30名,其它条件与实验1 相同。
材料
实验5的课文与实验1材料相同。
设计 随机分配实验课文。每个被试看实验课文18 篇, 填充课文18篇,结构类似于实验课文。实验课文后跟真检测句,填充课文后跟假检测句。而且3个位置都有一个假检测句。3组课文的末尾稍加修改。实验5采用一个与原主角特征一致的句子如:“船长惜船如金。 ”作为验证句检验该主角主要特征分别在3个位置(即:主要特征之后、 推理表征之后及整个课文之后)出现的情况。
程序 实验5的程序与实验1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验证句替代了理解问题。记录验证句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5.2 结果和讨论:实验5结果表明,课文中三个检测位置的错误率分别是.16,.14和.15,差异都不显著,因此只有观测反应时的数值 。课文中第一个位置检测的平均反应时为2,476毫秒,第二个位置是2 ,509毫秒,第三个位置是3.541毫秒,差异是显著的,F[,1](2,54)=5.133,s=32421,F[,2](2,30)=4.516,s=31,513 . 第一和第二个位置的平均验证时间对有推理表征的检测词反应是比较低的,F[,1](1,27)=5.553,s=129,354,F[,2](1,15)=9.536,s=34,275。被试变异数的检验表明, 被试对推理表征组的检测词反应比后目标句的要慢得多,F[,1](1,27)=4.462;项目变异数检验表明,P>.05,位置1和2的平均验证时间差异不显著,P>.05。
在第一个位置对验证句的反应比较敏感,因为验证句与刚读过的课文句子相匹配,阅读时需要的时间较少,需要的信息在刚呈现过的信息之后容易获得,不涉及主角主要特征的句子之后不容易获得,在包含不符合主要特征信息的句子之后又可获得。前面实验用无推理表征材料获得了矛盾效应,结果表明,读者加工密切相关的信息时进行整体推理,这完全符合Garrod&Sanford(1990)的话语模型,因此在检测位置1和3需要的信息位于外显焦点时可以立即检索。在有推理表征的情况下, 主角关键特征位于内隐焦点,验证包括该主要特征的句子所需要的时间更多。
6 总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主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推理表征作为自变量。这只是课文理解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采用比较简单的课文做为实验材料是目前课文理解研究的一个特征,因为复杂的长篇课文涉及的变量较多,不容易控制。
实验1表明了推理表征影响矛盾效应。 影响的结果是增加了目标检测句的阅读时间,从而使矛盾效应减弱。由于增加了一个推理表征过程,内隐焦点中主角特征变得比较模糊,加大了复位检索的难度。 实验2表明了人物作为焦点发生转移时推理表征对整体连贯的影响。课文中有主角和配角出现时,读者的注意焦点大多对准主角,当第一个主角重新出现在外现焦点时,涉及该主角特征的命题和第二个主角回到内隐焦点,出现了人物焦点转移。这些内隐焦点作为表征成分与当前活跃的成分(目标句)重叠发生共振,两种不一致的痕迹导致矛盾效应,在这种条件下,推理表征的出现加强了这种矛盾效应。实验3 表明工具作为焦点发生转移时推理表征对整体连贯的影响。“科学原理”和“具体方法”直接导入时,这两种方法为读者所始料不及而产生一种突发的激活效应,结果弱化了矛盾效应。实验4 表明条件状语复句即话语指针引导原主角进入外显焦点时推理表征对整体连贯的影响。工作记忆中活跃状态的成分以话语指针向于长时记忆的信息成分,引起这些成分与密切相关的当前背景成分发生共振(Glenberg&Langston,1992; Ratcliff &Mckoon,1988)。在两种推理条件下都有推理表征插入,由于话语指针的重新激活作用,目标检测句阅读时间减少了,矛盾效应随之加强。实验5 表明了主角的主要特征在课文不同位置活跃的程度是不同的 。 原主角主要特征在刚描述过它的背景材料之后最活跃;在推理表征之后次之;在课文末尾最不活跃。
课文理解过程中读者经常出错(或者默认),这种出错过程是一种自动的“低水平”加工,这一加工没有形成推理或者出现中断时读者才进行高水平的加工,例如,系统地搜索记忆表征和问题解决。这种出错过程就象知觉一样,一旦出现就引起问题解决(Kintsch,1988)。最简观点(minimalist hypothesis)认为, 只要信息容易获取便进行自动地整体推理(Mckoon&Ratcliff,1993)。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推理表征对于保持整体连贯具有弱化作用。同时表明,读者在演绎推理表征和类比推理表征的条件下也可以保持课文的整体连贯。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整体连贯对类比问题解决的影响,只要将本研究材料的结构作一下调整就比较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实验结果数据表与实验课文例子从略。
注释:
〔1〕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39330024。
标签:推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