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如此憧憬“一个人的房间”:“即使仅有一间陋室,亦可保护她们免受家人横加干扰之苦。”在伍尔夫的眼中,这间“陋室”就是她的灵魂出口和精神疆域,“一个人在书里,就像一个人在床上,是不需要别人教的”。在这间“陋室”,她结实地拥抱了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并且在阅读与写作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
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存身的出口或位置。就像普鲁斯特,当他感觉到“生活是一样贴得太近的东西,它不断地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于是在病痛中,从紧闭的天鹅绒窗帘缝隙窥视世界,他说:“病人,更多地接近自己的灵魂。”他在躲进病房的同时,从书籍和写作中,找到了自己贴近这个世界的出口。
在学校、在街道,甚至在富人区,我总是会发现一些对世界适应不良的孩子。他找不到成人为他安排的那个世界的位置,他总是缺席者,或者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才姗姗来迟勉强到位。周围的成人用急切的眼神召唤:“进来吧!进来吧!这世界已为你准备好,你还犹豫什么?”可是,事情总是事与愿违。这些孩子,自己也糊里糊涂,轻易地就偏离了预定的轨道。不光是孩子,一部分成人在有意识地做出种种努力之后,也仍然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尽管这世界漏洞不出,但一定也给这些人留有一席之地。他们只是没有找对自己的出口而已。只要不是心走到了尽头,那么就一定能走向那个属于自己的轨道。“二十四番花信风”,每朵花儿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菊花选择在秋天开放,自有它的道理和规律。每一个小孩亦然,要相信不管哪个小孩都会慢慢走向他自己的“花期”,更要相信,每一个小孩都有最适合的出口,尽管这个出口是那么的晦涩或者隐隐约约。
“当成人或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屏蔽孩子成长中的所谓‘杂音’,想方设法对一些‘异想天开’摁起‘删除键’,总是以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的视野,以成人的体验置换孩子的体验,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独特体验之时,孩子的悲剧开始了,孩子的内心开始杂草丛生。”孩子开始找不到自己成长的路口和路径,最重要的,孩子们开始“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成为成长路上的“败笔”或悲剧。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有趋向好的一面,那就是孩子们并没有一定遵照大人的命令。大人都说,不可能,但孩子们却偏偏去做了。就像是下雨天,成年人往屋里钻,孩子们却往屋外跑。大人们怕淋雨感冒,孩子们却踩着水花不亦乐乎;成人脚下踩死一只蚂蚁毫无感觉,孩子却会为一只死亡的蝴蝶黯然神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探寻诗意的过程,恰恰是向童年的靠近,恰恰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出口,恰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并凭此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
总有一些孩子,他们暂时找不到自己的出口,但是即使前途晦涩不明,微弱如幽光,也会有它的方向和轨迹,也会有隐晦而模糊的召唤。就像普鲁斯特,就像伍尔夫,他们重新定义了“生命小瞭望口”与“世界大环境”的意义,重新诠释了“精神出口和生命疆域”的真正要义。对于成人而言,对于孩子的出口、走向和“旅行”,都应该有所觉察,有所引导,并施以爱、启发和唤醒。成人的责任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朵正常开放的花儿,而不是像园丁那样,修剪掉那些不听话的枝丫;成人的责任在于拓展孩子们的多重视域,而不是拘囿在自以为光鲜但却无比狭隘的关口。对于成人来说,要避免在简单机械的因果链上来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辗转,避免以轻浮、冷漠的态度把孩子引入到一个他本不喜欢的地方,避免以自己的喜好掩藏住属于孩子的出口。
获得2015美国年度教师莎娜·皮普尔斯,为了与学生一起找到走出困难和黑暗的门径,博览群书,寻找智者。在帕克·帕尔默那儿,莎娜知道了“如何通过反思自己来反观我们的学生”这一道理。她说:“这就意味着,当我看到某个学生上课趴在桌子上睡觉时,就应该想到他昨晚可能因为父母吵架而没睡好;又或者,当一个女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作为她的老师,就应该想到她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完成家庭作业的艰难。”受惠于露西尔·克里夫顿的启迪,莎娜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在不知道学生为了什么而奋斗的情况下,也要切记露西尔的那句话:“每一双注视着你的眼睛,都可能经历过许多你无法承受的苦难。”
莎娜的很多“就应该想到”和“切记”,首先建立在“儿童视角”上,首先从体恤生命的角度出发。因为她知道,当成人用怀疑的眼睛看待孩子们时,孩子们更不会找到自己的“出口”,或者更会以此“破罐子破摔”,从此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歪歪斜斜。在某种程度上说,莎娜的所有行动都是在为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花期”,诚如奥巴马总统所说的:“莎娜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找到了走出人生丛林的道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的确,莎娜的辛勤工作,“让她收获了学生的信赖,也帮助学生们发现了不同的成长路径,进而超越现在并步入美好的未来”。
所谓的“不同的成长路径”,恰恰是最适合孩子们自己的出口,恰恰是最适合孩子们自己成长的路径。而这,需要莎娜这样的教师一大群“兜售希望”,激荡想象,唤醒心灵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多了,或许更多的孩子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能够活出最真最棒的自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够从众多“谜”一样的出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参考文献
[1]李之龙 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1。
[2]奥巴马 我们的未来正在教室里孕育[J].教师月刊,2015,(9):037。
论文作者: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成人论文; 就像论文; 巴马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