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的分析与预测_弹性系数论文

北京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储蓄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家庭收入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根据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1000户城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对1983-1993年10年间居民收入、消费、储蓄的资料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2000年的预测模型与预测值。其目的在于,提出若干对策,正确引导消费,安排好居民的衣食住行,促进经济更健康地持续发展。

一、居民家庭收入分析与预测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从北京市来看,居民年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404.95元上升至1993年的3547.78元,15年间,增长7.8倍,平均每年增长15.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增长5.4倍。

1.北京市居民收入步入了小康

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就可以算是达到了小康。以目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8.7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应达到人民币7000-7500元。再按较为合理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的比例(2.5:1)计算,人均收入大体应在2800-3000元之间。而北京市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8237元,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是3547.78元,二者均在小康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北京市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居民实际收入也会以较高速度增长。根据1983-1993年北京市人均实际收入增长情况的统计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2000年的预测模型。

设:X为年份序号,Y为北京市居民年人均实际收入。

利用最小二乘法算出系数B=247.17;常数C=-20084.28

即方程为Y=247.17X-20084.28

Y=247.17x100-20084.28=4632.72(元)

到200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实际收入预测值为4632.72元,与1993年的3547.78元比较,人均收入增加1084.94元,将提高30.6%。

2.北京市居民收入结构及其特点

(1)工资性收入内部结构。职工工资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近年来居民收入增加较快的一个原因是工资性收入来源多元化。在各项收入增加较快的情况下,标准工资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其它各项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见表1)。

表1 北京市职工工资收入结构表*

*全文所用的基础数据出处:《北京市统计年鉴》(1978-1993年);《北京市城市人民生活及物价史料》。

表1可以看出,1993年职工收入中奖金、津贴和补贴等的收入与标准工资正好相等,占工资总额的50%。其中奖金增长最快,1993年比1991年增长94%,所占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标准工资的主导地位日趋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多年来执行了一种平均化、相对稳定的低工资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在用人、分配方面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企业普遍地实行了较为灵活的奖金、津贴等形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国家调整了工龄津贴标准及书报费标准,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内部创收也增加了这部分人的收入。

职工收入大幅提高,说明改革开放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企业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定级制度,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过分依赖于奖金、津贴,弱化了标准工资在职工收入中的主导地位,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态度等不易量化的方面在分配中不能充分被体现出来,挫伤了技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积极性。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着的青年工人不愿意学技术,技术工人后继乏人,企业劳动力素质水平下降等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结构。城市居民收入增加较快的另一个原因是非工资性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并且增长迅速。1993年比1991年增长51%(见表2)。

表2 北京市居民工资性、非工资性收入结构表*

前几年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非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1993年工资性比重反弹。改革初期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经过一段时间改革,我国职工的就业政策有了很大改变,个体经营、职工从事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等增加。这就使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随后改革力度加大,特别是工资制度、企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后,在职职工收入大幅上升,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加了,许多职工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致使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非工资性收入的增幅略低于工资性收入。

(3)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结构。城市居民收入增加较快的另一个原因是非劳动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居民全部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非劳动收入也增长迅速。

表3 北京市居民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构成比较

居民非劳动性收入主要包括股息、红利及利息。从表3可以看出居民年人均全部收入中,1993年比1991年劳动性收入增长36%,非劳动性收入增长47%。后者比前者高出11个百分点,从劳动性收入和非劳动性收入所占比重看,1991年二者分别为70%和30%;1993年分别为74%和26%。劳动性收入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1993年为全国性的工资改革年,各类从业人员、普遍较大幅度调整了工资,职工工资收入上升了3.6个百分点。目前非劳动收入已占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成为居民生活收入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非劳动收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剩余资金的投向对金融市场、消费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供求平衡越来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分析。表4的分类方法是5等份高低收入倍数计算法。就是将抽样调查的全部城市居民按人均全年收入从低到高排队并划分为5个等份,每个等份家庭人口均为整体的20%。然后进行人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培数比较,分析居民间收入的差距。北京市1986年高收入户为低收入户的2.11倍,1991年为2.26倍,1993年为2.32倍。随着改革的深入,北京市也和全国一样,各阶层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居民间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表4 北京市居民收入差异分析表

二、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分析与预测

1.居民消费水平分析与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1983-199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情况见表5。

表5 北京市居民生活费支出变化表

由表5的资料可知,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10年间扣除价格上升因素实际水平提高1.5倍,平均每年提高6.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由337.68元增加到1404.66元,扣除价格因素提高47.8%;衣着支出由82.86元增加到471.89元,扣除价格因素提高102.35%;交通支出由13.57元增加到143.5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75.9%。北京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1993年百户拥有彩电为107.2台,冰箱为100.8台,洗衣机99.8台。大部分家庭的冰箱、洗衣机都开始更新换代。电话的普及率达46%。空调器、录相机、照相机等也都大批进入家庭生活。

根据表5的资料,选用一元回归方程,可以建立如下的预测方程:Y=B*X+A

上式中:Y为人均生活费支出;X为人均生活费收入;A、B为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人均生活费支出的预测模型如下:Y=200.09*X-1610.20

由此模型可推知,2000年北京市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为3848.8元。

2.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但为了具体而详细地分析问题,我们将1992年北京市居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及教育、住房等消费情况列于表6。

表6 1992年北京市居民家庭各等级收入的消费结构表

为了分析北京市居民的消费趋势和结构,我们计算了生活费支出各子项的弹性系数。

根据马斯洛学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消费的倾斜并不是平均的,人们的消费倾向体现了最佳的主观消费效用。随着收入的增加,生存性消费逐步缩小,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扩大。根据这一理论可用双对数函数来拟合表6中的数据,计算其弹性系数值。togYi=Ai+BtogX

其中:X代表生活费收入;Y代表生活费支出。i=1,2,3…8(i代表表6中生活费支出的各子项)。B值为X(生活费收入)增长一个百分点时,Y[,i](各支出子项)所增长的值,即为各子项支出相对于生活费收入X的弹性系数,计算结果如表7。

表7 北京市居民生活费支出依赖收入的弹性系数表

引入相对于收入而消费的弹性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弹性系数超过1,一般属“奢侈品”,即随着收入的增长,该项目消费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当弹性系数等于1时,消费与收入同步增长。当弹性系数小于1时,消费的增长将落后于收入的增长。据此,可以分析北京市居民今后生活消费的趋势。

从表7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一项的弹性系数最高,为1.65,超过1。此项消费主要包括日用机电消费品、住房装饰品、床上用品、家庭日用杂品等。这反映了居民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装饰房间、美化生活方面的投入增长是收入增长的一倍半以上的态势。体现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有更大的经济能力投向较高档的基础性消费,并且会更注重款式、质量、功能,有“物中求美,名中求优”的消费心理。可以预计今后若干年居民的此项消费将有更快地增长。

“交通和通讯”的弹性系数也大于1,为1.5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效益。交通、通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弹性系数居第三位的是“杂项商品及服务”,为1.51。这也体现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金银珠宝、美容化妆品是此类消费中的热点。

弹性系数位居第四的是“娱乐文化及教育”消费支出,为1.22。北京是全国的科技、文化中心,北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9.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4%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民家庭用于教育、学习、智力投资的支出以及文化娱乐的消费将有较快的增加。

衣着弹性系数为1.03。基本上和收入的增长同步。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在穿着方面舍得花钱,更加注重仪表服饰,衣着将向着装饰化、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发展。

“医疗保健”与居住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分别为0.75和0.57。此两项消费弹性系数偏低的原因是我国医疗和住房二项消费基本上仍属于国家负担的福利型消费。随着我国住房、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此两项消费的比重将有明显增长,其增长速度将会超过前几项支出,成为居民消费中的重头。

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费的弹性系数最低,为0.46,小于1。表明居民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化。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费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小。这一比重,经济学中称为“恩格尔”系数,它也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再对此问题做一详细分析。

3.恩格尔系数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用于购买食品的那部分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份额。是国际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贫困程度通用的对比尺度。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测算,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表8列出1983-1993年间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

表8 北京市居民1983-1993年恩格尔系数表

由表8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生活费和食品费双向支出的增加,恩格尔系数在逐年降低。1983年恩格尔系数为58.83%,1993年已降到47.48%,以此衡量,北京人生活已步入了小康。目前,北京居民食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粮食支出所占比重在下降,副食支出比重在上升,1993年主副食比为1:4.8,膳食结构日趋合理。

三、北京市居民储蓄与借贷分析

居民家庭储蓄借贷支出是一种周期性支出,包括银行存款、信用社存款储金会存款、邮政存款、购买有价证券、预购款、归还为购买商品住宅所借的银行贷款和其它借贷支出,197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全年人均储蓄借贷支出合计46.72元,到1993年这项支出已达535.53元,是15年前的11.4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加2.38倍。这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金融意识的增强,居民支出正向非生活性支出转移,投资倾向逐渐提高,投资热的兴起,使北京市居民购买国库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的支出增加明显。

储蓄借贷金额的多少,除受居民家庭收入量的影响外,还受到政府有关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在北京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将消费结余的手头现金部分地用于风险较大但收益较高的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居民投资渠道也越来越宽。居民“以钱养钱”,“以钱挣钱”意识增强,收益明显。北京市居民1993年用于购买股票、金融债券、企业内部债券、集资等金融性投资的支出比1992年增长140%;与之相反,居民家庭的储蓄净存出现了负数,提取储蓄存款超过了存入款。

北京市居民储蓄借贷支出中金融投资所占份额尽管有了显著增加,但随着股市的疲软,人们在求稳心理的左右下,其储蓄借贷支出中,大部分仍用于银行存款见表9。

表9 北京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储蓄存款情况表

表9表明,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除个别年份外,居民储蓄也在增长,但波动性较大。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改革以来,北京市居民收入朝多元化方面转化,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储蓄但又离不开储蓄,储蓄是介于收入与消费之间起延缓购买力实现的作用,它是一个潜在的购买力。它的变化与消费品物价水平、银行利率、债券、股市等金融领域的状况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拟对居民近年来储蓄倾向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居民实际收入中,绝大部分用于当年的生活消费。生活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一般称为消费倾向。根据有关数据,从1989年到1993年的五年中,这一比例大约在83-88%之间。生活消费结余部分比重大约在17-12%之间。居民生活消费后的结余用于多方面,作为储蓄存入银行则是最主要的使用途径,此项比重5年间大约在60-67%之间。居民储蓄占年实际收入的比例又称为储蓄倾向,这一比重5年间大约在8-11%之间。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88年的88.3%降至1993年的82.9%,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储蓄倾向则由1988年的7.8%上升到1993年的10.9%,上升3个百分点,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是储蓄占非消费余额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7.5%降至1993年的63.5%。并且预计未来若干年仍会保持这一趋势。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以来较低的储蓄利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造成了存款下降

在正常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应高于物价上涨率。存款利率是物价上涨率的警戒线。我国自1985年以来,物价上涨率连年上浮,其中1985、1987、1988、1989、1993年物价上涨率均超过存款利率。

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银行实行着低利率政策,社会分配又是平均主义的低收入,人们除生活支出外,所剩无几,很多人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急用”。个人储蓄占国民投资比例很小,加之币值稳定,故无论“官方”或民间对利率都反映淡漠,利率这个杠杆几十年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居民储蓄大量增加,而银行利率政策仍由计划经济下的“惯性”发挥着作用。只有出现大范围的挤兑和抢购时才接二连三地上调利率,如1985年4月和8月两次上调利率,抢购风的1988年9月和1989年2月又连续提高利率。而一旦风平浪静又马上一连串下调。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的金融政策使群众认识到储蓄不但不能增值、保值,有时还要使自己的钱贬值,所以,很多人对家庭消费结余钱另觅它径。故使居民储蓄占非消费的比重下降就在情理之中了。

2.金融市场的形成

早在5年前,许多人尚分不清什么叫股票、债券,它们同储蓄有什么区别。而今天北京市同全国其它大城市一样,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有钱可以存入银行,如果感到利率低,还可以购买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因为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同时国库券交易也方便,国库券不到期出售,也较之定期储蓄提前支取损失小。如果想进行风险大的投资,可以步入股市和期货。与此同时,保险储蓄、邮政储蓄、企业公司内部集资,都吸引了居民大量的结余资金,使储蓄下降,仅以1993年为例,随着居民金融意识增强,有价证券购买活跃。1993年一季度居民家庭人均购买有价证券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3倍;与之相反,居民家庭储蓄净存出现了负数,提取款超过了存入额。

3.金银珠宝畅销

从1991年起金银珠宝开始畅销。款式多样又具有保值性质的金银珠宝颇受欢迎。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很多人用购买金银首饰珠宝达到保值的目的。1992年北京市人均购买金银首饰支出为19.3元,比1991年增长6.4%,1993年比1992年又继续增长。金价也由1992年初的每克95元,到1993年达到每克135元,价格上涨了42%,由此也可以看出金银的畅销情况。居民要购金银不免要从银行提款,又加剧了储蓄的下降。

4.居民购房和装修支出增加

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不少居民将非消费资金的一大部分用来购房。据调查,多数人认为购房不但解决居住问题,还可作为一种投资,使个人资产保值、升值。如1993年的北京市住房改革力度加大,房屋产权单位和房管部门向居民出售住房,使得北京人均购房支出达到88.24元,比1992年增长2.4倍。随着我市危房改造初见成效,一些居民喜迁新居,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建筑装修材料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带动了居民室内装修支出的上升,如北京市1993年人均用于建筑装修材料的支出在1992年增长1.9倍的基础上又增长了三成以上。

5.居民外币存款大量增加

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合作、对外交流、引进外资蓬勃发展。外资企业进入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也越来越多,1994年我国金融改革汇率并轨,不论是生产经营性企业还是普通百姓从各种渠道收入外币、兑换外币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事情。一部分居民为了使手存人民币保值、增值,或为购买外国产品或为子女出国做准备,纷纷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并暂时储蓄起来,连续几年居民外币储蓄增势很猛,这又加剧了人民币储蓄的下降。

今后北京市居民非消费性资金支配意向又如何呢?

1988年市统计局对500户居民进行了该问题意向的调查,他们的支配意向是:购买高档商品占27.6%,为子女受教育作准备占25.2%,为结婚做准备占12.6%,防止意外占12.7%,旅游、防老,得利息为目的占21.9%,以购买股票、债券和买房为目的几乎为零。1992年同样问题调查600名居民,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高档商品的占17.4%,下降10.2个百分点,为子女受教育做准备、结婚做准备、防止意外分别下降了2.6、1.6、4.7个百分点。而购买债券、股票,住房为目的占23.5%,该项支配意向1988年几乎为零,时隔4年竟上升到支配意向之首。

今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房改力度的加大,市场物价的变动、银行利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这一点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995年2月

标签:;  ;  ;  ;  ;  ;  ;  

北京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的分析与预测_弹性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