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访视对糖尿病儿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郭颖超,孙秀勤,唐菁华,刘姣姣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患儿进行家庭访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方法 将74例符合标准的糖尿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人,观察组采用家庭访视进性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模式,6个月后两组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进行检测比较;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儿在服药依从性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在血液生化指标控制、服药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随访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

关键词:家庭访视;儿童糖尿病;治疗依从性

小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加的一种病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糖尿病亦有逐年增高的趋势。98%儿童糖尿病属于胰岛素依赖型(IDDM)[1],即Ⅰ型糖尿病。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需要接受终身治疗,患者的良好自我管理与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家庭访视作为慢性病的防控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控制慢性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儿童进行家庭访视,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筛选从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科确诊的74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5-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12岁。纳入标准:?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年龄为5-12岁;?糖尿病病史至少1年,病情稳定;④父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⑤愿意配合本次研究;⑥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接受药物控制、糖尿病监测、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心理干预等常规健康指导。对照组:患儿出院后采用电话回访、定期复诊等形式进性健康管理。

1.2.2 观察组采用家庭随访方式进性健康管理,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2.1建立患儿健康管理档案:患儿在入院时由小组成员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基本内容为: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病史、诊断、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父母一般情况等。除此之外还要记录住院期间相关内容: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病情发展、健康指导。

1.2.2.2 出院当天研究小组成员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出院后定期家庭随访:①研究小组成员定期进行电话访问②定期进行健康教育③建立QQ群和微信平台,对患儿及家属的提问进行解答及个性化指导。④每月一次家访。

1.2.2.3家庭健康管理模式内容包括:合理饮食及运动、用药指导、血糖监测等。合理饮食:家长要严格控制患儿饮食,食物的能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运动锻炼:要告知患儿及家长运动锻炼的重要性,运动要循序渐进,切忌骤然提高运动量,以免发生晕倒等情况。用药指导:正确使用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3],家长要熟悉胰岛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不可随意增减剂量。血糖监测:重视血糖的监测,可每周2次,测量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破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心理指导:热情关心患儿,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指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或干涉患儿的行为,应帮助患儿逐渐学会自我管理,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3评价工具及指标

1.3.1服药依从性调查表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未按时服药、漏服药、自行加减药、自行停药、拒绝服药5个问题进行评价。每个问题答案为是与否:有5个问题答案为否,为完全依从;有3-4个问题答案为否,为部分依从;有1-2个问题答案为否,为少数依从;0个答案为否,为完全不依从。

1.3.2 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s标准差表示,t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服药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儿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观察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6个月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6个月前两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P>0.05,无差异性;6个月后两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5。

表2 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

注:每组自身前后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儿在住院期间由于医护人员的监管,其治疗依从性较高,而出院后治疗依从性逐渐降低,由于小儿本身年龄特点,要维持较高的治疗依从性,其难度较大,所以家庭的参与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家庭访视方法,建立小儿糖尿病家庭规范化管理,保证患儿的规律治疗,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服药依从性、疾病知晓率、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家庭访视,实施家庭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患儿的管理与监督,增强医护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让患儿及家属能更深入了解该疾病,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闰洁,巩纯秀,桑燕梅.Ⅰ型糖尿病患儿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4):255-256.

[2]叶小英,李燕,秦秀群.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增刊):103-104.

[3]韦健.5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诊治体会[J],中华实用医学,2010,5(1):45.

[4]杨茜,杨小玲,李雨欣,孙鸿燕.角色扮演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222-225.

[5]唐国英.肿瘤患者家庭随访的护理体会[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11(3):428-429.

论文作者:郭颖超,孙秀勤,唐菁华,刘姣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家庭访视对糖尿病儿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郭颖超,孙秀勤,唐菁华,刘姣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