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广东广州 51000)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中医与西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13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5例。A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B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在治疗3天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对比。结果:A组总有效率95.38%,愈显率64.62%,B组总有效率89.23%,愈显率35.38%。A、B两组虽然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值得肯定,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手足口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082-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儿童,3岁以下尤为多见[1]。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的丘疹、疱疹,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脑干水肿而导致死亡[2]。西医目前并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为主。本文便针对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13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纳入标准:年龄1~5岁, 体温37.3℃~38.5℃,病程<3天,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无严重哮喘、重度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所有患儿及监护人均了解本试验内容,并签署了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65例。患者详细资料对比见表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例、体温、病程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基本处理,如隔离、注意口腔皮肤卫生、清淡饮食、注意休息等。
A组患者给予中药甘露消毒丹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透疹为主,具体为:滑石15g,茵陈黄芩、连翘、射干、浙贝母各5g,薄荷3g,白豆蔻、藿香、石菖蒲各5g,金银花、板蓝根各8g。若患儿体温>38.0℃,可加用柴胡10g;若咳嗽较重,可用桑叶5g。每日1剂,可分3~4次服用。
B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口服利巴韦林2.5mg/kg,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患者退热、通便或止泻、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价
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口腔疱疹消退,无其他不适。
显效:体温正常,皮疹、口腔疱疹明显减少,仍有轻度疼痛。
有效:体温下降,皮疹、口腔疱疹有所减少,疼痛有所缓解。
无效:体温无下降甚至升高,皮疹无减少。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愈显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3天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测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痊愈3(4.62%)例,显效39(60.00%)例,有效20(30.77%)例,无效3(4.62%)例,总有效率95.38%,愈显率64.62%。B组痊愈1(1.54%)例,显效22(33.85%)例,有效35(53.85%)例,无效7(10.77%)例,总有效率89.23%,愈显率35.38%。A、B两组虽然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2。
注:(1表示与B组相比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常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3]。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病程可呈自限性,但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和健康。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属温邪湿毒所致[4]。且本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病情可能出现多样变化。因此,及时控制手足口病的发展,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本试验中采用了解表清热、解毒化湿的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药方中,金银花可以甘寒清热;白豆蔻可以疏风平肝、清热解毒;浙贝母清热镇静,解毒消肿。有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不仅能缓解手足口病的症状,还能有效抑制柯萨奇病毒在体外培养时的增殖过程[5]。本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组痊愈3(4.62%)例,显效39(60.00%)例,有效20(30.77%)例,无效3(4.62%)例,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总有效率高达95.38%,且愈显率高达64.62%,明显超过常规西药治疗。
综上所诉,中药在治疗手足口病上疗效显著,可以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芳,于石成,张菊英等.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11):888-893.
[2]贾明英,楚启龙.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2):169-170.
[3]苏芳静.中医温病学“防传变”理论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188-189.
[4]郑书发,谢国良,崔大伟等.2011—2013年杭州市手足口病病原谱流行特征及柯萨奇病毒A16型VP1区基因变异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5,(02):104-107.
[5]王有鹏,李志军,王富春等.小儿手足口病中医分型论治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04):366-367.
论文作者:段然,黄小燕,王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3
标签:手足论文; 有效率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患儿论文; 疗效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