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亚洲机制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盟亚洲机制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盟对亚洲的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欧盟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盟有亚洲政策吗?亚洲人不断对此提出质疑。他们的印象是亚洲大陆并没有得到欧洲决策者和商界给予它应有的重视。本文力图解答这个问题,阐明欧洲的观点及欧盟怎样制定对外政策。首先就需要界定亚洲和欧洲(或欧盟)的概念。

亚洲是全球一半人口的故乡,领土辽阔、差异较大。地理上,它从苏伊士、博斯普鲁斯和乌拉尔向东延伸至太平洋,既然欧盟仅对其近邻制定了特别标准,中东(含阿拉伯半岛)及前苏联就不在本章赘述了。

如果不考虑国别的话,亚洲的其他方面差异就很大了,它起码可以分为三大块: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虽有诸多不同(种族、宗教、文化),亚洲国家除地域之外尚有很多共性,如与西方(欧洲和美国)交往的相同经历,特别是上个世纪它融入了现代世界。从欧洲人的观点看,整体亚洲还有更多的涵义。

欧亚大陆上欧洲最小。目前欧盟包括了冷战时期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并处于向东欧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扩张中。但欧盟既非联邦也非邦联。它无疑是个特殊的国际实体。根本上,其真实意图是建立一个政治共同体,成立欧共体时,这在条约序言中是被当作信条而必须具备的。

这些条约将成员国很大的经济主权移交给了欧共体,在国内外它具有被认可的法律资格及批准与第三方签约的权力,并已成为各国际组织的成员。在高于共同体但并不影响其功能的情况下,其后所建的欧盟被用来发展成员国所承担义务的其他领域,特别是外交、安全政策、司法和内政,在此达成共同的立场并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欧盟一方面希望作为一个集团发挥作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又不具备法律资格及与第三方签约的权力(相对于欧共体来说)。事实上,当成员国与欧共体仍保留其国际角色时,各成员国就有义务根据已定程序协调政策,并在日益繁多的内外事务方面采取集体行动。另外两点也不可忽视,就是共同体机构及其运行良好的机制(在外人看来相当复杂但对成员国及其管理者来说却是轻车熟路)仍是形成共识的基础。

欧盟对亚洲的现行政策

欧盟对亚洲政策的形成颇费时日,不同的部门对这个综合工程又进行了改进,1992年方采用此名即<欧盟对亚洲的现行政策>。在此之前,如果说欧共体对外活动的主要方面仅涉及经贸的话,也从不乏政治问题的先例。早在1978年欧洲外长们就与其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同行举行了首次会议,直到2000年12月一直定期召开。

原则上讲,欧盟各成员国及欧盟本身在亚洲问题上相互影响,尽管欧盟各国存在着利益、历史及观点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尚能对亚洲地区采取统一步调。最近与北朝鲜的建交即是一例。有些国家捷足先登,有些国家则举棋不定。事实上,这些差异出现于这个孤独国家对外开放及韩国推行“阳光政策”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于汉城的亚欧会议上,而且从欧盟参与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直到提供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时都出现过。

即使最近并没有亚洲政策的官方声明,但亚洲政策文件确已存在。该文件1994年由委员会制定并由欧盟从部长级和首脑级进行实施。

尽管时光不再,全球与两大洲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件基本上仍是有效的。

本文件背景分析:

*亚洲已形成新的经济中心并向欧美挑战。

*亚洲已清楚地意识到其新增的经济实力及在乌拉圭回合有利于自己的协定中所起的作用,亚洲诸国有了增加军事实力的政治雄心和谋略。

*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和平与稳定面临着亚洲现存的尖锐矛盾的挑战。

*当欧洲人仍将亚洲看作地域遥远、文化隔膜或因其廉价出口面对欧洲劳动力标准构成威胁时,亚洲人却宁愿将欧洲作为传统的度假圣地,对于欧洲人的技术则兴味索然。

结论是如欧洲欲保持其优势和现状,就应提高对亚洲的重视程度并增加对亚洲的影响。文件特别建议:

*加强政治对话以共同创建稳定的世界环境。

*就现存的和新的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对话,包括核不扩散、军控、潜在地区冲突及海路安全做出更多努力。

*弘扬法治、民主和人权。

*加强欧洲经济在亚洲的存在。

*支持亚洲改革进程、拓展市场经济及创建有利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

*为两大洲日渐增长的私人经济合作与投资提供便利。

*努力帮助亚洲各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工作。

*改善欧洲在亚洲的形象,反之亦然。减少文化隔膜。

该“战略”不仅旨在指导欧盟政策,同时对各成员国行为也有导向作用。如前所述,这项政策在欧盟各组织框架内由各成员国顺利通过;确保整个欧盟可均享亚洲“奇迹”所带来的利益,而且有些政府已就此准备行文。

演化过程

亚洲的政治反应(特别是东亚)更为热烈,因为长期来该地区即为欧洲的低利率所困扰,亟希望谁能代替美国在亚洲的独家地位。事实上,新加坡以整个东盟的名义所提出的亚欧首脑会晤的建议仅迟于“亚洲政策文件”几个月。

以ASEM同名的峰会,首举于1996年,现已成为同亚洲进行政治对话的惯例。然而,因亚洲自身的困难,其会员仍是当年的十个创始国,即东盟七国加上中、日、韩。也就是为了填充地域隔断,欧盟倡导了2000年7月举行的与印度的双边峰会。在此种全面接触的基础上,欧盟保持着与各个国家的对话与合作。尽可能连“东盟”和“南亚地区合作”这样的次地区组织机构也不放过。

1994年以来,有关亚洲问题的其他文件皆已备好并获通过,既包括专业部门(如能源和环境)也包括地区(中国、东盟、印度及印尼)等层面的。在与大量国家举行部级或其他官方政治对话的同时,与日、中举行的首脑例会仍在进行。关于亚洲的贸易,没有特别的问题,可将其留给多边谈判解决。但非关税壁垒的削减、ASEM框架内交流与投资的便利(已通过特别条款)及与东盟和主要国家进行政治对话的问题尚有待解决。经济对话与合作通过“贸易与合作协定”得到发展,该协定除三个最小的国家外,由所有亚洲国家通过并得到完善。计划所定具体目标如下:

*推动相互经济的发展并为对方形象的改善而努力;

*协助亚洲发展中国家明确并贯彻融入世界经济的规章制度;

*为商界往来提供便利;

委员会将上述条款得以大力发展是得益于欧盟充足的专项预算,主要用来减少贫困的发展援助已由欧盟及成员国向亚洲最贫穷的国家提供。

如上所述,除非达成了一项基于欧盟规则具有共同约束力的政策,否则成员国保留对外关系自主权。这项政策会以要求共同战略、统一立场和一致行动的形式出现的。但就亚洲而言,尽管这些统一的正式立场不会出现,如缅甸这样极个别的例子,成员国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各国基于各自的历史渊源、经济联系及本地区国民的看法而掌握得或紧或松。

如果说荷兰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发展与投资方面毫不逊色的话,与亚洲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德、英、法三国。所有成员国其实在亚洲地区多数国家都有外交代表。

“亚洲政策文件”所涉及的政策问题篇幅不长,强调的是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只是在个案的基础上,才强调保持和推动优先的政治和文化往来及实施双边发展援助。

欧盟成员国同亚洲的关系,从例行的外事交流、不同级别的政治访问来看,意味着对经济文化活动的支持及双边协议的达成。在某些情况下,动员整个集团的力量不失为达到国家目的的良策,如东帝汶问题。总之可以这么说,欧洲成员国政策的政治内容已在联盟会议范围内进行了例行的审核,共同的立场肯定能为共同的利益消除障碍。

1994年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变化

自这项战略文件被采纳,已今非昔比。但政策所含的基础部分仍然有效:

*全球化在继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

*东亚1997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出现了两年的停滞,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并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变迁。然而,这场没有波及中国的危机仅是一场间歇,亚洲经济增长重开,况且从前的积累从物质和人力资源上来说都没有丧失。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在本地区正高速增长。

*南亚对经济继续采取不干预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

*印巴问题已对世界核不扩散目标提出挑战,恶化了喀什米尔问题并加剧了核冲突的危险。

*有关独特的亚洲价值存在的观点已被搁置一边;而欧亚间“文化代沟”的存在已为双方所理解。

*欧洲现代化在实施经济货币统一后得以迅速发展,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签订强化了欧盟机构并开始了与13个侯选国入盟的谈判。

*在安全领域,危机与冲突随着棘手的巴尔干问题进入欧盟境内,不仅北约还有欧盟也深陷其中。

欧盟的外交政策

为理解并评估欧盟的对亚政策,有必要略述一下欧盟的性质及其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分。依前所述,欧盟甚至其前身欧共体皆立足于如下政治愿望:通过积极创建一个共同的政治机构来保障欧洲的和平与稳定。经济主权的集中化显然有其先进性,但这种集中从没有被当作目的。

尽管成员国间有所不同——每个成员国对欧盟的作用及被赋与的权利也认识不一——但外交政策的广泛指导原则能由所有参加国及轮流执政的党派共同执行。至于安全问题,初始的选择是通过北约与美国牢固地结盟,也仅是最近欧洲领导人方看到了欧洲在维和及预防冲突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

贸易是欧盟拥有真正独立政策并力图领导全球的唯一领域。基本的选择是支持一个基于严格的、综合的、有约束力的多边体制,约束意味着排除擅做主张的可能性。在这种一致的前提下,欧盟正敦促发起新一轮谈判,以完成乌拉圭回合的未竟之业。第三世界某些国家希望在加入WTO时能够解决投资等问题,同时欧盟也认识到了给第三世界国家特别待遇的必要性。

在其他问题上,欧盟希望其外交政策能以人权、民主类的道德观及每个国家内财富的平均分配为基础,也认识到了制定经济决策时有必要兼顾社会方面。这证实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给予援助的必要性,这些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

欧洲地理优越从未被明确而公开地阐述过。除了大西洋伙伴关系外,近邻关系即成为决定性因素,因而东欧、南地中海包括中东都应予以重视。非洲的撒哈拉边缘因最初即与欧盟有“联系”,故仍须给予特别关注。

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贾菲尔·索拉纳看来,这种政策的范围就是“欧盟要能够在其疆域外有效地确定价值和利益准则”。这种政策首先要考虑的是欧盟的邻国,如将被接纳的侯选国、巴尔干国家、南地中海沿岸及俄罗斯,其次才轮得上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索拉纳承认,在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总体内,在成员国、欧洲机构与欧洲人之间过去激烈的争论中,当过多强调统一的目标时,分歧就成了家常便饭。然而索拉纳确信,推行共同政策的政治愿望、出台的措施及实施的能力皆已具备。

索先生的顾虑来自他履行职责时的举步唯艰及他主要所从事的政策领域仍与国家主权密不可分的事实。欧洲的重点在其近邻,对此欧盟成员国分歧日甚。

亚洲政策怎样制定并由谁制定

欧盟是根据其建立于连续的一体化协议基础上的规则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这些协议由运行多年的机制和程序完成,实际上已臻于完善。外交玫策也不例外,如果说它也是不统一的政策之一的话。如前所述,亚洲政策虽然不完备,但还是存在的。成员国通过双边基本一致的政策不断对它扩充内容,尽管可能会有稍许的差别。撇开仍对形成欧盟政策起决定作用的成员国不谈,主角是欧洲各机构、其领导人及幕后的工作人员,最关键的机构是理事会、委员会及欧洲议会。理事会做决策机构时,议会则既可在协议修订过程中对确定援助合作专项预算直接拍板,也可通过听证、决议和复审委员会文件时对政治倾向的形成起到间接作用。委员会与共同体事务有关联是与这样的情况密不可分的,即没有委员会的建议,理事会就不能决策。从技术角度说,此项规则不适用于外交与安全政策;然而,委员会要出席各种会议并可阐明观点,包括自己创意的现行文件。因此,纯粹政治性的决议常需共同体的通力合作,后者的介入不可或缺。

1999年11月以来,理事会在形成、发展和实施CFSP高级代表的政治决定时得到了协助,后者又领导着理事会(或秘书处)的后勤部。索先生目前居于此职。他也拥有与第三方进行政治磋商的授权。然而通常来说,代表欧盟是欧盟轮值国主席的权限,一般由理事会协助及高级代表的尽可能参预。理事会决议和辨论草案由不同的国(区)别小组准备,这些小组每周开会并向成员国常任代表委员会汇报。另外,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协助理事会各项工作,包括准备日程、会议记录及法律观点。

委员会内部有一批在政治层面负责对外关系的专员,由彭定康(为政治小组负责人)、帕斯科、腊米(负责贸易)和波尔、聂尔松(负责合作与援助)组成。必须强调的是,委员会是一个议事厅,因此每项决议和承诺均须共同执行并由所有成员认可。在工作人员这一层,经过近期的改组,委员会有三个总理事会(如与正常国家机构相比相当于部):分别负责对外关系、援助与合作及贸易。在前两个机构中存在一个由几个单位组成的亚洲理事会。

就亚洲问题来说,时常有需要欧盟出面、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共同立场、甚至包括制裁的事件。定期实施由联席会议或政治会议所达成的协议,为欧共体和欧盟共同立场提供了一个总的评估机会。

至于较长远的政策,其准备工作通常由委员会以官方渠道以非正式文本的形式下达。一般来说,委员会就问题提出动议,当然也可由情势所定或应理事会和议会要求提出问题。院外活动集团也可施压。关于亚洲方面,从事经济事务的人士相当积极,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为其成员国介入委员会资助的经济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对可能出现的危害采取保护措施(如反倾销措施)。

非政府组织更为积极,他们热衷于人权、民主、少数民族、环境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问题。其针对目标明显是欧洲议会,虽然表面上是对委员会施压。他们的利益目标在欧洲公众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呼应。而且因其他利益集团的文化隔膜和缺少制衡,他们可能对亚洲起到更大的作用。此种情况的典型是东帝汶事件。

作为前殖民强国及联合国授权托管东帝汶的葡萄牙,自加入欧盟后就为此问题能取得共识而四处游说,但大部分盟国却没有同印尼搞僵关系的愿望。然而,始于帝力屠杀的东帝汶事件引起了欧洲舆论及政界领导人的关注。所以,欧盟开始压印尼当局公正解决,并在哈比比提出备忘录后,欧共体对其进行资助并帮助实施。民兵暴乱平息后,欧盟大力支持国际社会为恢复秩序、提供人道援助及重建提供资助的努力,并承担了联合国管理机构的日常开支。

结论与前瞻

有些国家将对外关系当作重中之重,无非是它们或认为受到了威胁、急需摆脱过去的阴影、或自谕为世界和地区强权,欧盟及其成员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些成员国二战后选择了一条独特和区域性的通向和平、稳定、经济和社会繁荣之路。迄至目前,此经历是绝无仅有的,不含有任何追求强权地位的企图,当然经济领域例外。

可以说欧盟(成员国)属于这样的强权:其外交政策是根据内部利益(经济和社会的)及哲学原则和概念的作用而制定的。这自然会得到商贸集团说客、甚至“平民社会”及特殊利益市民群体的拥戴。在这些条件下,在欧洲人看来,在没有基本的变化特别改变两大洲的相互感觉之前,现行亚洲政策虽不十分重要,也算十分合理了。一旦形势有变,再另谋他策吧。从政治方面说,可以将亚欧会议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伙伴关系论坛(只要亚洲伙伴们同意集体加入),多国议题如国际金融系统的管理、联合国改革、环境等问题均可在此讨论并尽可能达成共识。安全方面,可以更大胆地让欧盟参预“亚洲地区论坛”,可以综合双方意见以建立信任并有助于亚洲现存热点问题的解决。经贸方面,应重视亚洲对WTO和双边对话所关心的问题,并升格到考虑同有相同愿望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

要沟通文化隔膜非化大力气不行。亚洲对欧洲文化的了解很前卫,但对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新情况、一体化的运行、国际社会百川归海及各历史悠久国家的综合情况并不十分明了。

欧洲若能承认现行欧洲文化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前景就不可估量。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欧洲文化是在吸收了其他文化的情况下得以发展起来的,诸如民主、尊重人权的“普遍价值”观,也是出现在其国民的基本经济需求被满足后。同现存其他文化相交融,如与亚洲仍有活力的文化相交融,将会形成一个各方皆受益的对话基础。

此举绝非一蹴而就。欧洲应首先创建并加强其研究当代亚洲的学术和研究中心。事实上,一些中心对古代亚洲文明的研究建树颇丰,但却极少涉猎当今亚洲事务。第一项措施是为学者和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便利,目前这种交流非常有限并是单向的,即仅亚洲人去欧洲。

作为最具活力的两大洲经济交往、投资和技术交流,最基本的是要促成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否则,即使有当今瞬间可抵的通讯网络、无足轻重的交通费用及与日俱增的双向游客,那种腐朽的概念地图仍会将亚欧各置一处老死不相往来的蛮荒之地。

标签:;  ;  ;  ;  

欧盟亚洲机制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