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祎[1]2003年在《公路风吹雪的成因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风吹雪易在公路上形成雪阻,由于其危害程度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往往给防治增加难度。为了更好地治理公路风吹雪危害,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机理、过程,以便更合理地选出最佳治理方案,保障公路畅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风吹雪多发路段进行调查,分析了公路风吹雪的成因机理,探讨了风吹雪的运动规律、公路风吹雪与地形、地物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席建锋[2]2007年在《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风吹雪(又称风雪流)分布很广,出现频繁。它不仅会引起视程障碍,还会引起严重的积雪灾害,已是长期困扰风吹雪地区公路运输的一个难题。但由于风吹雪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及流体力学等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人们对风雪流的内在形成机理、运动规律的认识还不完全清楚。为了有效指导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实践,本文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风吹雪雪害成因与预警研究”(200231877411),本着“系统继承、重点突破”的原则,全面回顾了雪害形成机理、防治技术和预测/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结了当前我国公路风吹雪雪害急需解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基于流体力学原理,从分析风吹雪及其积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面向工程应用,对公路风吹雪及其积雪形成机理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化;针对风吹雪积雪深度定量化这一难点问题,分析了积雪形状形成的力学机制,提出了积雪深的定量化模型;全面地分析了地域气候、地形地势、公路路基断面、路侧微细地貌结构、路侧植被、交通工程设施等要素对公路风吹雪的影响关系,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技术对策。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我国公路风吹雪雪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的思路、雪害预报方法、雪害预报指标、预报系统框架、雪害信息采集方式、模型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风吹雪地区公路设计、养护和雪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张霞[3]2007年在《面向风吹雪雪害防治的公路路基与路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作为西部地区通车里程最长,分布最广,运输能力最强的交通网,在国民经济中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风吹雪作为公路上经常发生的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公路运输功能的发挥。论文依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风吹雪雪害成因与预警研究》以及《林区旅游公路—内蒙古S203线交通安全研究》,就如何减少或避免公路风吹雪雪害的发生,从设计防治的角度出发,对风吹雪雪害地区公路合理选线、有效路基断面设计、路侧设施及结构物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地,论述了我国风吹雪的分布及对交通建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国内外风吹雪防治下的路基与路侧设计研究状况;分析了路堤、半路堑、全路堑等典型路基断面雪害的形成机理;给出了风吹雪地区公路选线的原则及要点;给出了路基断面形式设计的总体原则、路堤断面和路堑断面设计的重要细则;给出了防雪林、浅槽风力加速堤、挂草网围栏、路侧草地利用、防雪杖、储雪沟和路侧微细地貌结构利用等路侧设施和措施的设计与设置要点。
应成亮[4]2007年在《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吹雪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公路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容易造成积雪阻车,驾驶员能见度下降等危害。本论文主要针对其造成的公路雪阻这一危害进行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和除雪技术的研究。论文首先在论述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特别是在具体阐述了典型路基断面形式下风吹雪雪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意义上的防治原理。并据此防治原理,提出了设计防治和工程防治两种基本思路,其中设计防治是在深入分析典型路基断面形式下风吹雪造成的公路雪阻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积雪廓线理论提出了减少或避免风吹雪雪害的路基断面形式的总体设计原则,工程防治则主要对挡雪墙和防雪栅的防雪原理和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鉴于无论采用何种防治技术,公路积雪依然不可避免。因此,论文最后也对除雪作业技术对策进行了探讨。
张林林[5]2005年在《公路风吹雪雪害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受风吹雪影响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5.2%。据初步统计,仅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就有6891 公里的高速公路、66 万公里的等级公路受风吹雪雪害影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受风吹雪雪害影响的公路里程必然增加,其危害也会进一步扩大。本论文针对公路风吹雪雪害问题,依托西部交通建设项目《公路雪害防治成套技术研究》的子项目《公路风吹雪雪害成因与预警研究》,对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风吹雪仿真理论和方法,确定了公路风吹雪仿真思路,并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为平台,在引入动网格技术和自主开发的风吹雪堆积、吹蚀算法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公路风吹雪雪害的仿真。同时,设计并构建公路风吹雪仿真系统结构框架及技术平台。本文的研究为风雪流地区的公路设计、防雪设施的选择、布置以及后续的风吹雪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张海峰[6]2009年在《风吹雪灾害试验与路基断面型式研究》文中提出道路风吹雪灾害是寒冷地区重要的灾害类型,其表现主要为阻断交通。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但并未全面系统的阐述风吹雪的形成机理。对于道路雪害的研究多局限在传统辅助的工程方法,如挡雪墙、防雪栅等。将风吹雪的形成机理与道路雪害的防治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将风吹雪的演化特性和防治风吹雪雪害统一。在精伊霍铁路雪害防治研究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风吹雪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改变其中一因素,其他因素会随之改变,而风吹雪地区铁路工程特性往往成为雪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以上观点的认识,在铁路风吹雪雪害区域选取典型试验段(路堤、路堑、半路堑)进行现场气象观测,及试验(积雪物理力学性质、路基断面风速),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铁路风吹雪开展系统的研究。从风吹雪的形成过程入手,将其化分为叁个阶段,雪粒的起动、雪粒的输运、雪粒的堆积,并分析了每一阶段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相互之间的规律。基于对风吹雪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新认识,在室内采用了数值手段模拟路堤工程流场结构,结合一定风速下风速减速区与雪害高发区相对应的思想,分析了路基高度(深度)、边坡比及入射风速的变化对铁路风速场的改变,进一步判定雪害高发区域。结果表明,风速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吻合;当路堤高度小于12m,采用较高路堤高度、较小边坡比和有较大背景风速条件时可有效减轻路面风吹雪灾害;小边坡比、大风速的全路堑和半路堑都有利于减轻路面的雪害,较深的路堑、半路堑的边坡有利于储存积雪,同样可以减轻路面积雪的压力。通过以上认识,提出铁路风吹雪的防治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路基设计从源头上减轻雪害;结合对风吹雪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植草、植林、设置防雪栅、挡雪墙等方法进一步减轻路基面的雪害。本文通过对风吹雪形成机理的认识提出了铁路雪害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风吹雪区域的道路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唐昆, 王敏[7]2009年在《山区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风吹雪雪害是叁大冰雪灾害之中对我国北方公路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已成为长期困扰公路运输的一个难题。从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我国短期内尚难以大量布设区域气象、雪害监测系统的现实国情和既有研究基础,研究了基于路段气象信息和历史雪害信息的风吹雪雪害的预警原理、方法和技术,设计、开发了预警软件,为深入研究并建立雪害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
吴彦, 陈春艳, 路光辉[8]2013年在《沿天山高速公路冰雪灾害分析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沿天山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导致交通管制统计记录,结合相应时间段高速公路沿线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冰雪灾害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冰雪灾害的危害程度依次是道路结冰、风吹雪、强降雪。路面结冰主要影响路段在吐乌大高速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乌鲁木齐机场高速公路;风吹雪集中出现在达坂城到乌鲁木齐一线;除了吐乌大高速达坂城到吐鲁番段没有因强降雪影响交通的记录外,沿天山其它各段均有发生。归纳了高速公路冰雪灾害气象要素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模型,制定出冰雪灾害的气象指数等级、安全行车预防措施,为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预报产品。
王廷亮[9]2009年在《铁路风吹雪灾害数值模拟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吹雪灾害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更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影响。兴建中的精伊霍铁路所穿越的科古琴山南坡为天山北支,是风吹雪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本论文依托“精伊霍铁路雪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对铁路沿线风吹雪灾害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而系统总结铁路风吹雪灾害的防治技术。风吹雪灾害的形成一般需同时满足叁个条件:充足的雪源,能使雪粒起动的风速,利于雪粒下降堆积的地形地貌。论文在全面回顾国内外有关风吹雪的研究历程后,结合在试验现场采集的数据,对精伊霍铁路试验段雪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段基本满足上述叁个条件,属风吹雪灾害易发路段。为进一步研究风吹雪灾害,论文对风吹雪过程中雪粒的起动、运移以及堆积物理模型及受力状态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出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然后以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为平台,对不同型式不同参数的路基断面和防雪工程的风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总结出各种路基断面内和防雪工程前后风速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风吹雪防治的一般原理,并结合实际系统总结风吹雪的防治方法,对铁路上可采用的诸如优化设计、工程防治以及防雪林等防治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结合精伊霍铁路试验段防雪工程附近雪深观测数据,对精伊霍铁路已建防雪工程的阻雪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张家平, 武鹤, 孟上九, 高伟, 魏建军[10]2008年在《黑龙江省公路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文中指出分析了风吹雪灾害形成的因素和机理,并结合黑龙江省4条主要公路的风吹雪灾害调查数据,对该省公路风吹雪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气候和地形条件,特别是公路路线走向、路基横断面形式以及路基高度对风吹雪灾害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公路风吹雪的成因机理分析[D]. 王显祎.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2]. 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 席建锋. 吉林大学. 2007
[3]. 面向风吹雪雪害防治的公路路基与路侧设计研究[D]. 张霞. 吉林大学. 2007
[4].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D]. 应成亮. 吉林大学. 2007
[5]. 公路风吹雪雪害仿真技术研究[D]. 张林林. 吉林大学. 2005
[6]. 风吹雪灾害试验与路基断面型式研究[D]. 张海峰. 兰州大学. 2009
[7]. 山区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探讨[J]. 唐昆, 王敏.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8]. 沿天山高速公路冰雪灾害分析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 吴彦, 陈春艳, 路光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
[9]. 铁路风吹雪灾害数值模拟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廷亮. 兰州大学. 2009
[10]. 黑龙江省公路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J]. 张家平, 武鹤, 孟上九, 高伟, 魏建军. 自然灾害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