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全班学生改变口味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不要让全班学生改变口味_研究性学习论文

莫让课改变了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莫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懒惰者还是勤勉者,养鱼都不成问题。勤勉者可以每天换一次水,懒惰者尽可以一月一换。只是如果突然改变换水习惯,变一天为一月或变一月为一天,金鱼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暴亡。勤勉者据此得出结论:金鱼必须一天一换水;懒惰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金鱼只能一月一换水。科学的结论是:金鱼必须换水,又必须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生活必须流变,固守是危险的;传统必须承袭,撕裂同样是危险的。

课程改革何尝不是如此?

新一轮课改的星星之火才进发,大江南北呼喇喇全亮出了“课改”的大旗。一时间,研究性学习成了新宠,讲解式教学被打入冷宫;走班上课成了时尚,传统班级授课制被视为落伍;学分制评价被奉为圭臬,原先的考试形式成了过街老鼠……

冷眼观察,有些所谓的课改是不是过于追求形式了?是不是急于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课改”了?曾经看到这样一堂“课改”探讨课:课题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上课铃一响,执教老师满脸严肃地说:“昨天晚上,在鲁镇郊外发现一具女尸,据现场勘察,死者大约五十岁,身上无任何伤痕等搏斗痕迹,据周围群众辨认说可能是祥林嫂,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抓出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作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凋查到的案情。”接下来三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述说他们小组调查的过程和结论,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三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办案迅速准确,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更不可思议的是评课时所谓的专家们煞有介事地赞誉道:这堂研究性学习探讨课很成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功能。

呜呼!课改就是要这样改?且不说这表面上的分组调查是不是实质上的研究性学习,光说这堂课有没有必要上成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就值得商榷。形象分析哪去了?难道分析人物形象、训练语言表达、挖掘主旨内涵因为是传统就应被“课改”掉吗?这样的“课改”还不如回到传统去。

我们不否认研究性学习的革命性作用,但岂可以此否定讲解教学在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作用?岂可以此否认课堂讲解是学生习得前人文化遗产的主渠道作用?有位哲人说过,传统的之所成为传统是因为它有经典之处。同样,走班制部分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选择性需要,但我们绝不可否认,自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班级建制在传承文化、陶冶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课改,一成不变与讲解式教学是不该一统天下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是该休息了,但我们以此就该彻底抛开讲解式教学吗?研究性学习是有诸多优势,但我们不必也不能言必称“研究性”。这不正像给金鱼换水吗?不换水固然不行,但对原先的换水周期不理不睬同样不行。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仅仅是拿幻灯代替了传统的板书(它的危害在于学生的有意注意被新奇的幻灯吸引走,而上课的内容精髓没注意到,这样的“多媒体”倒不如用板书),所谓的“学生为主体”的课型,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讨论(那种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还不如老师讲解);所谓的走班制上课仅仅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嘻嘻哈哈地放放录像看看电影,失去了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学生就再也享受不到深入思考的乐趣了,那种苦思冥想后的恍然大悟带来的快感也就被剥夺了)。只要心中装着学生,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无论备课中给学生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改变,或是讲解给学生以能力上的习得、学习观念上的变革,那么,即使形式上没有变化你也走在了课改前列。

标签:;  

不要让全班学生改变口味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